LIN ART PROJECTS 潮時藝術 :【當時間悄然而逝】
2022-10-01|撰文者:呂家鎔
在平凡乏味的日子裡,我們可能皆有如出一轍的經驗:偶然地巧遇某段心之悸動的文字或影像,回憶湧現、感受襲來,誘發我們憶起過去某份有著特殊情感的時刻。傾瀉而來的情感,如雪球般,在存在與消逝之間滾動、消融,直到下一次的偶然邂逅。生命,也許正是由如此無可力攔的事件所拼組而成,而這些週而復始的感觸,成為對人心有著細膩觀察的創作者養分。
我們往往以懷舊的方式遙想著未來,而藝術恰恰是經由過去的碎片創造著未來。當我們訴說『時間』時,時間究竟是什麼?又如何存在呢?透過崔永嬿、許聖泓、温孟瑜、歐靜雲,四位藝術家迥異不同的繪畫風格和雕塑創作,呈現世代之間面對生命、面對時間的思考與想像。
藉時間之流探索藝術的可能形貌,是本展 Another Time Another Place 的基本精神。
且看許聖泓筆下空寂無人的山景畫,是如何承載創作者的精神寄託與對時間流逝的想像;與之呼應的是,創作題材同樣不以人入畫,而以空間為對象的温孟瑜和歐靜雲 — 前者以輕快無拘的用色、嚴謹的構圖,將創作者掩藏於心的真切情感,託付於一個個透明空間場景之中。那無以名狀的靜謐場景,虛實交錯的配置,以若有似無的敘事張力,締造了觀看者一個更為自由閱讀和想像的空間;後者則選擇捨去直觀的故事軸線,以錯置的空間,將時間凍結在某個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的時刻,作品因而有著如夢中夢般的虛實、神秘特質,彷彿有著說不盡的故事。唯一以立體雕塑作品,作為本展情感定錨的崔永嬿,則帶來近期新作《登月計劃Ⅰ/We all need some SPACE, a little SPACE》,引領我們一窺藝術家詩性般的思考路徑。
從自然的物性到時間的物化:許聖泓的彼時風景
關乎政治的、歷史的、社會議題的;詩意的、精神性的、抽象的、實驗的、物質性的……許聖泓的藝術創作似乎難以用一個形容詞概括。這位1987年出生自高雄的藝術家,長期關注「消逝」與「時間性」,以獨特視覺語彙表現流逝的時間和記憶。在寫實具象的畫面中,流洩出某種象徵意義與如詩般的敘事性,集結多樣的複雜特質,創造出深奧且充滿了無盡想像的空間,與觀者產生某種不可思議的共鳴。
自 2015 年起,發展《森林》系列作品,特殊構圖視角與色感,總帶有一絲神秘、寧靜、夢幻、永恆(timeless)的特性。畫面中如山脈肌理的顏料,經反覆堆疊、打磨地創作勞動,創造出各種宛如對森林、岩峰、冰河、生物的擬態。值得一提的是,聖泓執著於使用難以取得的天然色粉進行創作,例如,在〈深時2021〉、〈群聚共生〉、〈某日的記憶〉畫面中模糊可見的珠光顏料。天然色粉質地本幽微、不易察覺,藝術家卻刻意顛倒次序使用,將之鋪陳於畫布的底層。在經壓克力顏料的堆疊塗層之下,珠光顏料以若隱若現的姿態存在,唯有光線從特定角度撒下時,才得以顯現。對應著我們觀看位置與移動,創造出如影像殘影般的晃動感,猶如創作者在登山途徑中所經歷的視覺經驗與空間變化。
面對不斷消逝的光景與記憶,聖泓選擇以畫筆捕捉,每個眼前稍縱即逝的瞬息變化,成為他創作源源不絕的內在驅動力。須知,面對山景,藝術家追根究底所欲探究的,絕非單單是眼前的景象。聖泓所繪之山不只是一座山,而是透過圖像的再現,以一種純粹繪畫的方式,探究其藝術性。猶如藝術家所解釋的:「記憶總是破碎,正是這樣的記憶片段,引領我對繪畫、對繪畫材料的感受與想像。」以消長的風景與物質形態作為時間的隱喻,將生命點滴和感受融入繪畫題材,勾勒出生命恆常的質變與消逝的形貌。
許聖泓(Sheng-Hung SHIU)1987年出生於高雄。畢業自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創作核心始終不脫「消逝」與「時間性」,在此衍伸下發展出四個不同系列的創作,並各自觸碰各類議題面向: 關於台灣過往歷史與當下的觀看,【三川州】(2015);自身經驗與記憶所觸及的當下社會議題,【The Images Left Behind】(2018~);繪畫性的材料感受與森林風景對於記憶與時間的隱喻,【繪畫】(2015~)。【The Glacial Landscape】(2019~)。曾獲高雄獎 (2014)、台北美術獎 (2015),受邀頻繁,近年來可見其作於台北、香港、日本、瑞士巴塞爾等地。過去曾參加 TOKYO FRONTLINE (2011)、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美術雙年展 (2012)、同年發表首次大型個展於鳳甲美術館(2012)、Art Central、VOLTA 14 (2018)等重要展覽。
未曾說出口的情感居所:温孟瑜的內在風景
創作題材向來不直接以人入畫的溫孟瑜,擅以精鍊平塗、消去量感的「減法」繪製虛實交錯的空間。在理性、有秩序的構圖中,以精確的筆觸,處理細膩的情感,將不願明說的內在風景,轉譯為我們眼前一個個輕盈又無拘的空間景觀。近年來始而出現的流動線條,更增添「温氏空間」 了一份恣意自在的氣息。
「温氏空間」畫面構成看似繁複 — 從繽紛歡愉的色彩與構圖、至視角物件的安排部署 — 卻總散發著一種靜謐的特質,猶如藝術家予人的印象 — 含蓄凝鍊、且溫暖。筆下看似冷調乾淨的場景,乘載著她未盡的情感與意圖。 一如在《假日》波光粼粼的透明空間中,本應興嚷著混亂沓雜聲、擁擠人群的泳池湖畔邊,卻僅安置了一張單人座椅與孤行於湖面中的摺紙船。兩兩遙相對望,意有所指,卻又似有若無的故事張力,誘發著我們對體感溫度、對聲音的想像。一股不可名狀的張力,喚起我們說故事的本能。
温孟瑜選擇將心中尚未明說的深層感受託付於此,獨留觀者的視線徘徊於如此安靜且明亮之處,予以觀者一種更為自由的觀看方式。讓生活不只在眼前,還在許多他方,等待我們去看見。觀看其作,如同親臨無聲劇場,一幕幕無人之空間場域,賦予觀者安靜回望記憶、思考時間的棲身之處。
温孟瑜 (Meng Yu WEN )1987年出生於嘉義,現駐村於美國紐約Golden Artists Residency。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曾獲盧森堡藝術獎、拉古納藝術獎、臺北美術獎、ONE ART 新賞獎入選,以及東京ART OLYMPIA 評審特別獎。作品獲得日本岡山縣 FAN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澳洲雪梨 白兔美術館、文化部藝術銀行以及國內外藏家親睞典藏。
通往淺意識迷宮入口:歐靜雲的奇幻圖譜
若不理解歐靜雲的創作脈絡,可能會看的很茫然,一但把集體意識、神話寓言、個人生命經驗和美術史這些要素連結起來,縱深和視野就跟著展現了。
1991年生於台灣宜蘭的歐靜雲,在台灣同樣世代的藝術家裡,創作風格顯然格外不同於一般的表現,繪畫風格凝聚文學、神話寓言的微妙感性。透過瑰麗強烈的螢光色,巧妙地將自然環境、生活場景以及歷史現場,收束在一片混沌時間的綺想中,構築出一種矯飾主義式的敘事圖譜。
觀看歐靜雲的畫,總會陷入一種虛實交揉、恍若神遊的情境。
歐靜雲筆下的奇幻異景,大量元素凝滯地被鋪排在壓平的多重空間中,人物與背景的關係不符遠近比例與空間維度,卻在一片混沌中隱然受到一種秩序所約束。一如在〈露水所至的原野〉、〈縈繞薄暮的靛藍色〉畫面中,狀態各異的元素分別佔據畫面一隅,隱現曖昧不明象徵意涵的水晶球體、充滿靈氣的動物、金字塔,隨著觀者目光的移轉將片段的敘事逐一拾掇而成,畫面的豐富可讀性引人入勝而沉浸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細究歐靜雲的作品時,會發現所有入畫的角色身旁是找不到一絲影子環繞的痕跡。藝術家藉「缺席」的陰影,將觀者的凝視,導向總是在場的「光」;正因為光明與陰影相互交融,光明的背面,暗藏著陰影,反之亦然。也許在歐靜雲的觀看與繪畫下,無論是植物、動物、人物、山巒、雲朵,甚至是建築物與倒影,皆有專屬於自己的「光」,藉以隱而不宣的表述一種獨立且平等的存在立場。
須知,故事總是瞬息萬變,我們在每個時期看待眼前之物的感受也會隨之轉變,更何況是無法控制的他人同時也作為個體在轉變聰慧靈敏如他,於是未曾正面給予任何解釋或定義,僅留下標題如線索般的註腳,任觀者與自身的想像力交互作用。而正是這樣的觀看經驗,提醒了我們藝術誘發感受,而真實正是伴隨著感受而來。
歐靜雲 (Jing-Yun OU )1991年生於台灣宜蘭,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主修繪畫,先後取得藝術學士和藝術碩士學位。目前居住創作於台灣台北。歐靜雲作品被多家重要機構收藏,包括雪梨白兔美術館、香港驕陽基金會、台北關渡美術館、台北龍顏基金會、文化部藝術銀行以及私人收藏等,並曾獲 2020 ONE ART Taipei 新賞獎、2021中國信託繪畫獎入選、2021第十七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 ,獲邀於「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
淺藏於形式之中的生命隱喻:崔永嬿的《登月計劃》
「陌生事物的無限可能、期待與想像,它總能默默的將我們帶往一個生機處處的地方,在那裡,未曾分享過的回憶實現成四溢著鹹濕氣息的海岸,帶著我們逃離幾乎僅存的一個維度,而奔向四維甚至多維的廣闊之中,在那裡,早已故著的情感得以流洩,而藉此,會不會我們其實便已登上想望中的月球,踏上那得以喘息的一小步。於是當我們再次回過身時,又能繼續在地球的重力中前行,直到下次必須登月之前。」— 崔永嬿《登月計劃 Ⅰ/We all need some SPACE, a little SPACE》
善於玩味文字和概念上雙關意義的崔永嬿,不停從自己的生活經歷裡汲取片段,透過文字、符碼,將其對於人心、社會的觀察,以及自我生命經驗中的領悟,轉譯至當代雕塑美學的範疇中。在創作中融合生命際遇的所知所感,而帶有濃厚的哲學思考意味。這樣的表現形式,或許我們可以從『愛麗絲夢遊仙境』故事概念所衍伸的《登月計劃 Ⅰ/We all need some SPACE, a little SPACE》(2022) 中明顯看出。
在這件帶著個人自傳色彩的作品《登月計劃 Ⅰ/We all need some SPACE, a little SPACE》,素白的人物雕像,掛著一抹若有似無的微笑,矗立於難以找到重心施力點的「舞台」邊緣,她闔眼、安心地任由繫於身後的金氣球擺佈。
「當沒有人相信一個氣球就能帶你登上月亮時,閉上眼任由那枚氣球帶著往上飄的你,有點浪漫,有點荒唐,但就在這閉眼的瞬間,我們確實上了太空,因為當下我們屏棄了現實。而這樣的瞬間,就像是我們都需要的某種『孤獨卻又廣闊』得剛剛好的空間,在這之中,真實與虛幻能隨意轉換,如同某種神秘契約,美好而準確」崔永嬿如此解釋道。
對應著作品標題,我們可以心領一會創作者的意圖。創作主題扣合著對自身生活狀態的探問,且擅用材質特性的她,將故事潛藏於具有折射性的光滑金屬表面之中,讓觀者在觀看作品的同時,被映攝自身的的觀看行為,以及所投射出的自心觀照,讓其創作主題明顯地多了幾分概念與象徵主義的調性。
崔永嬿得力於早年累積繪本創作功力,造型語言精煉、純熟,其所製的渾圓短小人物雕塑,儘管是由冰冷剛硬的不鏽鋼所鑄造而成,但卻總有著極微細的表情變化與流暢的身體姿態,瀰漫著靜謐且饒富詩意的氣韻。人物面容的漠然壓低了感官刺激,含蓄隱晦地引人省思,搭配熟悉的日常物件與造型鮮明的視覺符碼,更意外帶出一種荒謬且令人莞爾一笑的幽默,以及暗示的敘事性。崔永嬿的藝術與生命狀態緊密交織而成,循著這些創作的推演使觀者探知她如何逐步蛻變,如何在獨樹一格的藝術語彙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信念並一以貫之。
崔永嬿 (Yung-Yen TSUI),1972 年出生於台北。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是一位橫跨繪畫、雕塑以及公共藝術的全方位藝術家,擅⻑從從不同媒材與文本出發演繹新造型,將其對於人心、社會的觀察,及自我生命經驗中的領悟,轉譯至當代雕塑美學的範疇中,富含⼈文關懷的創作者。
將「插畫」視為與現實互動的一種連結﹔「雕塑」則是屬於內在的自我呈現﹔公共藝術則是她將室內雕塑延伸到戶外的另一種突破。
主要以雕塑、繪畫、圖文繪本作為創作媒材的她,自畢業以來,第一份工作卻是投入繪本創作,先待在國內大型童書暨繪本出版社,之後以繪本創作與設計為業,積累了深厚的繪本創作經驗。至今已出版十五本以上繪本、插畫作品,並曾入圍義大利波隆納插畫獎、日本亞洲插畫雙年展優選。《馬戲團》系列雕塑作品,更獲得國立台灣美術館和文化部藝術銀行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