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轉載自媒體報導:【從學生、執行者到推手「永遠的志工」陳郁秀】獲頒臺法文化獎

2023-10-02|撰文者:MUZIK編輯部


2023年9月18日,法蘭西學院人文政治科學院與中華民國文化部,共同頒發第二十六屆「臺法文化獎」,將其授予資深鋼琴家陳郁秀、德籍作家與譯者蔣永學(Thilo Diefenbach)及法裔中華民國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博佳佳(Charlotte Pollet);並以「臺法特別貢獻獎」,表彰陳郁秀長期為臺法雙邊交流付出的心血努力與取得的豐碩成果。



曾任文化建設委員會(今日文化部之前身)主委,從過去的「授」獎人,變為今日的「受」獎人,陳郁秀樂言:知道獲獎時有些意外,但是非常高興,一方面是因為該獎來自代表法國最高水準的法蘭西科學院,是彰顯人文主義及民主政治精神的重要表徵;另一方面,這份來自台灣文化部,來自故鄉的肯定,更是令她備感溫暖。這一切讓他憶起一路走來,從年少負笈法國、回國從事音樂教育,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所主任、所長、藝術學院院長轉任文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外交部無任所大使、文化總會秘書長,而至兩廳院董事長及公廣集團董事長的點點滴滴——「一直以來,都與法國保持著密切的交流合作」。




1968年西蒙.波娃在索邦大學的演說:「我們常討論男權、女權,但男人女人其實都是人,都該有獨立的經濟、思考與生活之人權」讓我大受震撼,也讓我從此知道,作為人,就應求此獨立、做好人的基本工作——陳郁秀:永遠難忘的68學運現場




遠赴法國的少女:奇妙窗口



1965年,16歲的陳郁秀以資賦優異學生之姿赴法、進入國立巴黎高等音樂學院,修習鋼琴、音樂理論、音樂史及室內樂。起初,讓他最訝異的「文化差異」,出現在監護家庭與其他同學家裡的餐桌上,每個家庭成員都能針對各種議題自由表達,而且堅定論述自己立場的晚餐辯論,成為他初窺法國人生活與思考方式的奇妙窗口。





▲初赴巴黎求學的陳郁秀



很快,那場全球都不會忘記的五月運動(Mai 68),就在動盪的1968年活生生地爆發在這位不滿20歲的留學生眼前。



彼時,罷課、罷工癱瘓了全市的日常,住在天主教教會音樂宿舍的陳郁秀只能每天與同學一起步行一個小時,從第17區走到第5區的索邦大學(時為巴黎大學人文學院),非但親身聽到西蒙.波娃、沙特等名人的演說,而且親眼看到許多同學和學長學姐現場演奏各種音樂——或在群情澎湃的時刻凝結人心,也在激情暫歇的空檔交織平靜——這轟轟烈烈的一個月,讓他學到了參與民主政治的方式,明白了「音樂人、乃至其他領域的藝術家,也能對社會制度作出不同的貢獻」,從而啟發他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不只在舞臺上、更在社會之中。



而這場風暴過後,法國文化部,由部長André Malraux揭示的「去中央化」、「多元文化和包容」兩大核心概念,以及保存地方特色文化、法國文化國際化、維持各國本土文化並促其與國際接軌等方針,都從此深植於陳郁秀年輕的心靈之中,成為她多年以後出任文建會主委、參與建立臺灣的法國文化協會(Alliance Française)時取之不盡的寶藏。



從教師到首長:粉墨好登臺



1976年,結束在法11年學業的陳郁秀回臺,從此任職師大長達24年。初執教時,臺灣樂壇對法國音樂所知有限,因此透過教學、演奏、著作出版、舉辦論壇等方式,又結合各界力量,致力推廣法國音樂與文化。





▲(左)法國文化部長Catherine Tasca(2000~2002)、(右)文建會主委陳郁秀(2000~2004)



但他沒有想到,這一切竟然都被法國政府看在眼裡,首先於1996年授其國之重器「國家功勳典範勳章騎士勳位」(Chevalier dans l' Ordre National du Mérite),此時的陳郁秀已是師大藝術學院院長,也走到了教職生涯的頂點。2000年,受邀出任文建會主委,於她而言雖屬意外,但認為是貢獻社會的絕好機會,於是她一邊研究學習法國文化政策,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社會總體營造、地方文化館、文資法修正、世界人類遺產潛力點推動及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制定;「並於2008國發計畫」推出衛武營、南北流中心等重大計畫。她在任上踏遍臺澎金馬的每一個鄉鎮,親身認識這片孕育文化的土地。一邊也運用自己熟稔法國語言和文化的優勢,於赴歐期間「直搗黃龍」,親自致電法國文化部辦公室,終於邀得部長Catherine Tasca相談,由此促成兩邊公部門的對等合作——法方甚至直接派駐一名代表,協助指導文建會升格為今日的文化部;其後又拜訪參議院的友臺小組,從而與法國國會合作,將臺灣的藝術家與各種演出,帶進國會的表演廳與電影院;引進世界古蹟日與世界同步推動,並強化與亞維儂藝術節、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等法國重要組織之間的關係,促成許多法國表演團體來臺,更是不在話下。



2004年卸任主委以後,陳郁秀再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外交部無任所大使、國家文化總會秘書長等公職,而當年在法所學,仍然時時滋養著他——不只在音樂上,演奏登臺未曾中斷,在面對公務時,也受用無窮——他笑著解釋道:「學一首曲子,必定要從總體概念開始了解,再一小節一小節地實際練習。領導文化工作也是一樣,從整體大處著眼、制定政策,從每個地方的小處著手,自己要知道能與不能,訂定階段性計劃,並設置檢查點、時時檢視完成度——這其實跟老師在法國教我的科學系統方法完全一樣,不同之處只在於,音樂可以靠個人完成,但文化要靠全國人一起完成,所以必須自下而上、從每個鄉鎮開始。」





▲1960年代,陳郁秀在巴黎與同學們一起上課



2007年,陳郁秀獲選為兩廳院董事長,再次站到萬眾矚目的表藝文化第一線,也在任上發揚他「文化交流」不是只有找國外團體來演出、巡迴,而是要與他們一起創作的理念。奇妙的是,1968年時那位19歲的鋼琴少女,仍在這樣的交流之中時隱時現,像是曾經兩度受邀來臺演出的知名舞臺劇導演、陽光劇團創辦人Ariane Mnouchkine,在學運時就以「一個眼光總是向上看著的女孩」的形象,深印在陳郁秀心中,沒想到40年後,竟有機緣,特別邀臺演出兩次,兩人成了好朋友。而她委託法國植物學家、人稱綠先生的Patrick Blanc為兩廳院大廳打造的綠牆,雖然初設時受到質疑,讓他「第二天就被叫到立法院答詢」,卻也馬上打響植栽牆的知名度,讓它風靡臺灣,兩人自彼時建立的好交情,也維持至今:「這次臺法文化獎頒發當天,原本行程在曼谷的綠先生,竟然改機票延行程、特別來參加我的頒獎典禮,讓我非常感動。」





▲兩廳院綠牆揭幕



卸下公職:仍是好推手



兩廳院董事長任上,法國政府因為陳郁秀在文化外交及藝術交流方面的努力,再於2008年及2009年,先後授其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勳位(Chevalier dans l' Ordre National de la Légion d'honneur)、藝術及文化勳章軍官勳位(Officier dans l' 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讓她成了目前獲得最多法國國家勳章的臺灣人。



去年,陳郁秀卸下公廣集團董座身分,身上已無公職,但如今依然擔任臺灣法國文化協會的榮譽理事長。在臺法文化獎授獎典禮現場,他致詞道:「巴黎是我的第二故鄉,藝術是我畢生的志業,與法國各界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同執行藝文創作、推動各項交流活動,對我而言是一件自然的事,我對這種能滋潤心靈與昇華精神的文化工作,一生熱情不減,樂此不疲,我是臺、法文化交流永遠的志工。」她也展望「下一步的交流,可能是用更新的科技、做文化藝術的開發,大家一起來創新!」





▲陳郁秀獲第二十六屆臺法文化獎,以法語現場致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