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藝術:【滾墨・圖誌 鄧卜君的當代水墨】
2024-04-15|撰文者:白雪蘭
居於花蓮的鄧卜君,自國立藝專(今台灣藝術大學)水墨科系畢業後,踏進經營古董的行業,在中國、香港、紐約及歐洲各個城市間穿梭,長年探尋古物的腳步累積而成對古典藝術的深厚知識與鑑賞品味。
數十年來沉浸在古代書畫、珍稀家具及文房雅玩之中,鄧卜君將其文人美學轉化而為自身的創作基礎。在鑑賞作品的同時,自我的創作意念更激盪迸發,對於現時的社會思考及當代審美觀,他有更加深刻及審慎的觀察,進而形成鄧卜君特有的美學創作觀點。
盆景奇石
約在十年前鄧卜君淡出原有的古董行業,他形容剛開始的日子:「生活非常穩定而無聊,孤獨又無趣,但剛好形成創作最好的空間與力量。」一切在自我約束及控制下,用頭腦去想像,在紙上形塑空間、樹木、雲水與石頭。他曾經把玩數百個文房筆筒,也悠遊於明清瓷器,更接觸名家的書畫。如今他將天地濃縮於方寸,以盆栽或奇石,配置在青花的花盆中,發展出《盆景奇石》系列,如《昊蒼石》,盆栽支撐宛如滴水石般巨大的岩石,堪稱為其代表風格。
魔幻超現實
鄧卜君固然成長於有山有海有奇石的花蓮,然他的山水並非描繪實景的山水,從作品名稱上可見端倪。如《無熾山》、《涅炯環域》,引人遐想,卻又無從揣測,看到作品之後則有莫名又奇特的視覺經驗,如《藍都》、《粉市》中巨石看似近在咫尺,幽泉又遠在他方,視覺上色彩隱隱有避世的神秘感。對於這樣的作品,大家以「魔幻超現實」統稱之,也相當貼切。
「魔幻超現實」是以想像作為創作泉源,人無窮無盡的思維,剎那轉變的心,正可幻化為不同空間與形體,不僅引人起探索之心,更想走入其中悠遊。如《紙落生華》、《異域觀月》、《人間神祇》、《懸磴纏泉》等作品,都有一種魔力引你入畫境體驗《紙落生華》好像可以穿梭在一片片巨大立體山水之間。《懸磴纏泉》山脈之間有流泉有潭水,石洞內泉水滴鳴,也有瀑布奔騰的水氣,處處幽深驚奇,順天泉而上,必將到達日近雲低的山頂。
現實加上想像力,營造出如真似幻的空間,或許明末變形主義對他有所啟發,個人的幽默感和時代的議題性,讓他創出別具面貌的作品。山石遠近失據,多重視角並置,超現實的山水既有地域性也有歷史性,無不超越眼見的景色,比之崇高遼闊。
遵循染與皴的古法
水墨的創作材料古今相似,唯有畫家內在精神才能讓畫作展現新面貌,鄧卜君保留古人的皴法與染色法,在造型上獨樹一格,反映時代與個人特色。
宋人有「積墨法」,無論是畫樹木或山石,均皴擦渲染,層層加積,用墨厚潤,《三松遠月》畫中三枝松樹的樹幹交錯產出迷人的空間,鄧卜君用積墨染漬法,畫出松樹樹皮,形式元素簡單,重複又重疊,要在反覆的筆法中覓得樂趣,心境是清靜平和的。
對於松樹的描繪起源於松園別館有一臥松姿態奇特,貼地延伸生長。在《臥松起雲》中靛藍的天空與白雲襯托下,鄧卜君對松做出個人性的詮釋。在用色上「靛色要畫上七、八遍以上,才能有均勻的顏色。」,他是如此嚴謹看待自己的創作。
此外在濃重的山石上,他常留出受光部分,似西畫的「高光法」,勾出銳利的輪廓線,表現出山石厚重、堅硬的體積感。《淨雲》、《青雲》兩個大而濃重巨石,佔了大部分的畫面,留下一道縫隙,讓天光破開頑石,讓觀者去探知無垠的天空,看白雲蒼狗如現實的短暫空無,繁華僅止於瞬間、這是鄧氏哲學。
成就鄧卜君山水造型的是他稱為「搓點皴」的筆法,每一件作品都要透過小筆的筆尖慢慢在分割好的小面積中,均勻重疊點出光影與立體感,這是極需眼力、耐力的功夫。
鄧卜君每天伏案於桌上,如同修行者般的造出心中的山水,這位現代文人飲酒、歌唱、運動、烹飪,有著現代的幽默,關注現時的議題、充滿當代的想像,所以能把平常生活所見之事化為作品,偶有時尚都會感,偶有想像詭譎感,還有一些親切感,或許因為無為無欲而能感動觀者,將強烈的面貌留在觀賞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