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變體詩】關於景觀的流動與迴聲

2024-04-15|撰文者:黃建樺


那天讓我永難忘懷,
因為在我的內心造成巨大改變。
但,所有的生命都一樣。
想像某天出其不意地變調,
然後想想看會出現怎樣不同的發展。
讀到這段的人請暫停,
想想鐵或黃金的長鍊,
想想荊棘或花朵,
那些永遠不會綁住你。
但會形成第一個連結,
就在某個難以忘懷的日子。
—查爾斯.狄更斯 (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遠大前程》。

「那天」如同一首詩。

人們如何再回望心底的風景?那個風景是當下的感受、是成長記憶,還是對日常的想像,就像我們閱讀與感覺一首詩,每個字詞分開皆有個別的意義,但將其?新位移、組合、 斷句、理解,似乎會持續產出不同的意境。然而這裡的當下、記憶與想像都是相互混融的, 在訊息雜多、量變產生質變的時代,這些碎散的文本當然也就會是動態的。景觀之於藝術家 (言說者)的生產,以及觀者(接收者)的認識,於此,已然脫離了「結果」模式,而是進入一 種持續閱讀的「狀態」。


@真實遞變的流動

陳明德的風景,直覺地點出了記憶的速度與空間,然而影響著這兩個流動變因,則在 於「時間」。作品中的框景是一個微妙的視覺增減遊戲,腦海中的畫面雖因遷徙移動而刷洗 稀薄,但也因不斷地?複而加深印象。對於沒有明確辨識性、看似千篇一律的現代化城市符 號,陳明德透過「印象」再現這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和存留,某種意義上反倒成為人們對於常 規觀察方式的一項挑戰。人們對於形象的視覺感知是無法做到時刻精確細密且面面俱到的, 多數時候只是一瞥而過,人們的「看」僅止於大致清楚而已。換言之,陳明德的繪畫不僅使 人們?新意識自身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係,成為生命旅途中自身位置的圖示標記,同時也提 醒著現代社會中,人、事與物之間彼此的情感距離。

在東方山水繪畫中,筆墨、章法、設色是其關鍵,李偵綾的編織作品是以「針」替代 了「皴」,將針化約為類似皴的視覺單位,並以線的經緯穿梭配置去堆疊結構與材料質地, 通過縝密的構思加工織造進她的風景裡。李偵綾所處理的空間議題,明顯地觸碰到飽實細節 與飄虛景色之間的節奏調控,如何在密不透風的排列與柔軟疏朗的留白中細思忖度,同時在 理性的數位機具和感性的手工隨性中取得平衡,以及聚焦在自然生態與人為介入的議題探討。 然而這種種的層次對應,則使人們與作品的觀看「遠近」關係產生了不同的趣味,視線的收 放提供了?新看待過往圖像或繪畫視?景框的機會,於此,寫實與寫意的雙?優勢,亦同步 展現在微觀與宏觀兩者的意念轉換之中。

金屬創作的迷人之處,在於其物理型態的轉換,莊騰祥何以在液態與固態、柔軟與堅 硬之間,適切地以加減法則植入個人的意念,試著以身體感的量能回應塑形過程的材料力道, 同時以想像的轉化內蘊淬鍊的溫度。這從他的創作脈絡中明顯地可以看到其景觀的多樣性, 無論是側?理性幾何的工藝變造,或是從天地萬物取形的自然化物思考,甚至是模擬日常物 件混融著記憶,而出現金屬創作中少見的溫暖可愛。其跨議題的嘗試,在展呈形式上皆可見 其與繪畫或裝置語彙連結的強烈意圖。莊騰翔作為某種「中介」或資訊樞紐,其煉金行為從 物質文明的思考進入對於心靈層面的探尋,使得金屬所展現出的生命力於現今多元訊息的時 代中更加靈活自由。


@改寫語境的迴聲

景觀之所以成形,其關鍵是使主體藉由想像離開封閉的個人而進入自然。試想藝術家 是透過身體作為某種震動空間,將創作過程中所經歷的物質、行為和心理感受,試著去描述 一種明確且必須以身體、時間、空間為介質,宛如知覺的延伸得以觸及任一所見,其意念的 波長得以伸展穿透萬物,如同「聲響」般的擴張、回音、韻律所體現的共鳴。倘若以物質的 角度切入帶有詩性與故事性的活動,似乎也就能進一步理解人們是如何參與或再現世界的。

以陶的物質轉化過程去認識許芝綺,其創作彷彿呼應了希臘古典元素地、水、氣、火 為基礎所提出的想像。從與物質的「直接接觸」開始,土的元素連結人的生命歷程與大地的 精神關係,水的意象營造出詩意與文學性的形體,大氣的動態則往往產生漂浮、飛翔與自由 的遐想,而火所象徵的光和熱則再現了人生命高度昇華的過程。於此,人們對物質有一個理 解的培育養成與意義賦予的進程,而身處於許芝綺看似極簡的語境中,似乎也就能對其點線 面所展現的精準、流暢、無瑕、平衡有了更深的認識。而這物質與意念是潛藏於人們生活經 驗中的基本材料,是深植於人們腦海中足以引動情感和貼合生命寓意的象徵元素,透過想像 力的拉升,直接、緊密且自然地使物質意象邁向精神性進而開展出生命層次。

如何看穿蕭珮宜,感性上帶有一股不願服膺於舊社會體制的反動,而在這喧囂擾動的 背後,其實存在著巨大且華麗的孤獨。面對蕭珮宜的內心戲,人們看到的是一種縱向疊合的 景觀,但倘若了解蕭珮宜的創作工序,橫向開展所發現到的,則是藝術家精心排列且無可妥 協的訊息圖層。而人們該如何理解這些圖層?如何組織眼前透過數位軟體的設色、版畫的刷 印配置、繪畫的手工筆觸,以及金屬箔光影的變換而產生的事件,甚或是轉化已然噴發無法 抑止的瘋狂慾望。再者,人們好奇故事背後啟示的同時,也著迷於源自現實社群卻帶有未竟 之憾的烏托邦場景。思索其畫面框景的構圖佈局,如同一個事件凝滯的瞬間,就像站在劇場 舞台的正前方,這種正面性猶如給出觀眾特權,允許觀眾正如目睹現場事件那樣地去感受當 下。「劇場感」使觀眾認同自身可能也是圖像世界的一部分,而這樣的連結穿越,無形中則 使現實與圖像世界橋接出一種通聯關係。或許,人們該意識到的是,我們的現實生活早已無 時無刻都在上演著如此虛實交融,燦爛荒謬卻又莫名合理的脫序寓言。

詩人霍夫曼斯塔爾(Hugo von Hofmannsthal)曾提到:「去閱讀那些從未被寫出的。」簡 要且精準地點出人們在每次的觀看作品行為中總帶著對於理解的期盼,然而這樣的期盼並不 僅止於意義生產的詮釋過程,觀者所具備的主動性,其中也夾帶著對創作者意圖的探究,一 種如同尋寶或冒險的樂趣,抑或是對自身經驗與知識做出感知上的投射,以得到某種證明的 成就感。於此,我們或許能透過陳明德再回望時間與生命經驗的流轉揉合,從李偵綾的空間 收放檢視身體與環境的距離關係,藉由莊騰翔工業文明的金屬聲響喚起與自然之間的連結, 並在許芝綺的物質意義流變中體察到抽象心性的穩定和諧,同時也在蕭珮宜的擬人動物與訊 息託喻的愉悅裡,意識到世界永遠都將會是一座瘋狂的樂園。

端詳潛流,細察聲響,景觀的流轉必會持續地引領著人們再重新去認識與迎接即將到 來的,那永難忘懷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