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尊彩藝術中心:【回返田野的技藝——以繪畫構築的身體經驗】

2025-01-23|撰文者:黃又文


周代焌個展「借歷史力」來自於過去對於田野的親身經歷:台東池上駐村、花蓮銅門部落駐地研究與創作,或是如土人探島追溯濁水溪的開放性創作研究。周代焌透過繪畫對觀眾提問、也是對自己提問:「為何我們要重新回顧歷史?」這個提問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對於自身認同的提問:環顧當代藝術潮流,藝術家們紛紛從個人史以至於大歷史遺忘的碎片之間,尋找臺灣本位或是臺灣價值,在此一環境下反身自我,如何找到自己的聲音、把握自己的語言,甚至錨定自身在時代洪流與當下藝術環境的位置;而另外一個提問則是向外探索,作為一個繪畫創作者,如何透過創作將觀眾帶回現場,重返身處田野的經驗?周代焌提取自己所擅長的技法,折射出不同視角,使我們凝視隱蔽在數位筆刷、膠帶、描圖紙等圖層技法與技藝之下,掩蓋的真實。

作為一個以繪畫創作者,為何走出工作室進入田野?藝術家所理解的田野與人類學的田野是否相同?過去幾年周代焌是有意識地進入田野,透過實地的經驗與想像連結,他試圖用繪畫去理解這些景象。周代焌謹慎地表示,雖然展覽標題以「諧音梗」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個人經驗,卻是非常嚴肅地在看待歷史的命題。人類學者進入田野會經歷三個階段:初至田野,以中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記錄。隨著身處田野的時間越長,會逐漸與田野對象產生同理、進而成為田野的一份子;因為經驗的累績,容易失去辨識力、或與初衷漸行漸遠,此時,便需要與田野拉出距離,重新審視研究目的。然而,周代焌是藝術家而非人類學研究者,但他的創作經驗卻恰恰與人類學研究者所面臨的狀態近似,直面深入田野的疑問:「為何我們要重新回顧歷史?」周代焌的田野不只是上山、打獵,而是交陪、交朋友,隨著經驗的累績,不斷發掘的事實,刺激來得太快,成為不可不說的故事。透過創作,他所強調「借」歷史力,是借來的、並非是從觀察對象中拿走。周代焌的作品更像是一個槓桿、一扇窗戶,試圖打開更多的想像,將判斷的權柄執與觀眾。

當我們觀看繪畫,更講究的是畫面的視覺刺激,當眼睛逡巡在視野所及的位置,不斷地反覆對照我們曾有的視覺經驗、同時也交互對照所理解的視覺語言,反覆對照、挖掘、探照,尋找理解的切口,正是藝術家希望可以達到的目的:「我不希望觀眾是透過我的畫面沉浸在歷史事件中,而是在作品中的數位介面、圖層將你拉到畫面之外的旁觀視角。」正如周代焌在創作自述中所提及,作為創作者,他的企圖並不僅只是紀錄當下。回顧繪畫史關於田野的書寫、繪製,多半採取如實或是充滿個人色彩的演繹,而周代焌並不滿足於此,而是希望以後設的手法帶我們回到他在田野所經歷的路徑與轉折:那些沒有被挖掘、深入,或是長期於此被遮蔽的事實,交錯複雜的變遷。比起詳實地描繪呈現,周代焌「揭露」,一如我們對於歷史與文化的經驗:教堂或是廟宇牆壁的繪畫與裝飾,如果缺乏旁人解釋,於我們並無意義;道路上的獸徑,若無獵人帶領我們可能會忽略、也會踩入陷阱;而我們能做的便是靜下心、沉著氣息,仔細放大感官,去觀察、去聆聽,去找尋任何留下來的足跡。

閱讀「借歷史力」展出的繪畫作品,總不由自主地會被具象的線索給吸引,畫面一隅交錯的歷史碎片:唐山過台灣、被掩塗的獸徑,彷彿我們熟悉的歷史課本的情節,卻又與記憶無法完全重合。《秩序的製造》、《砲台與望樓》、《浪.潮》,在畫面中分別埋藏:平房小屋、砲台城堡、以及划著小舟身著布衣的船夫,但是周代焌透過掩塗、重構視角,讓觀者也進入他的經驗:歷史曾經被掩塗、被改造。回顧周代焌的創作,他以繪畫作為創作手法回應所面臨的議題,也以繪畫作為方法、去理解和詮釋,而這正與他個人經驗環環相扣,從早期用硬邊去碰觸觀看的視角,來自電玩遊戲的經驗,也是藝術家對於數位時代的表述與詮釋。「經歷」成為他在進行創作的時候的養分,「不同視角」—也正是研究者最重要的「換位思考」,也成為他的創作技能。

約莫六年前,周代焌開始處理歷史的議題,創作關注從架空的歷史(數位世界)到現實世界,也許是因為有意識進入田野:不僅僅只是有目的進行,更是接收這些周代焌稱為資訊的「餵養者」所提供給他的視角和養分,進行觀察與經驗累積,而終究藝術家期待的是「『借』『歷史力』」、也是「借力使力」,尋找往下進行的路徑。而他的創作也隨著不斷累積的經驗越發飽滿:我們進入《他的土地我的人》裡面的唐山過臺灣的先民、回到那個三寶之一(鹿皮)梅花鹿奔騰的原野;金線描繪靜觀背景畫面的海水/暗潮/黑水溝的是「仙」、而非神明,透過周代焌筆下的肌理、符號,勾引我們揭下畫面上(繪畫)的紙膠帶與描圖紙,想像其下未被看見的真實。這樣透過「繪畫」所構築的身體經驗,彷彿體驗了藝術家經歷田野的路徑與轉折,繪畫此一被視為傳統的媒材,周代焌演繹成為一種獨特「回返田野的技藝」。

臺灣當代藝術經歷幾個轉折,在2010年前後,因為國際與地緣政治的變動,許多本地創作者進入了尋根、溯源與歷史的探索,然而繪畫創作通常被排除在關注的對象。周代焌透過一幅幅的繪畫、空間場景的佈置,將我們帶入創作者的「經驗」— 一種更為貼近藝術家所親身體驗、踩踏的土地,如同剝洋蔥般一層層揭露、自我反思與價值觀重組的個人經驗。「借歷史力」儘管是以繪畫為主體的展覽,藝術家選擇將裝置放在展覽空間的正中間,埋藏了許多回到現場的感官線索:《補上想像的路徑》與原民朋友借來竹簍的手織背帶、懸掛照片之間空白處上方的雨鞋、桌面上旋轉的雕塑在山脈重合瞬間會發出細微聲響;《巨人滑倒的地方》雕塑上溫潤的刻痕則是周代焌手握的痕跡,《潮溼難耐的季節》玻璃水晶球折射出不同的視角。開幕時,周代焌點燃在銅門部落調製的香,飄散的煙帶來山上的味道,將觀眾帶回在部落聚會的現場,也是獵人上山時在工寮生火,向 gaya (註1) 稟報在這裡的工作的儀式。周代焌以嚴謹的角度看待田野經驗,如同經驗純熟的田野工作者,他的繪畫呈現歷史環環相扣、不易用單一立場去理解和解讀,引領觀眾經歷他的田野觀察、理解與反思的經驗。然而,他也隨著田野的鍛鍊逐漸成為手法純熟的獵人,透過不同的繪畫技法與佈局埋藏「陷阱」,誘使我們逐步向他的繪畫創作核心接近。


註1:太魯閣族的gaya(祖訓),指祖先留下的生活規範,是太魯閣族人行為與道德的規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