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土思藝術:【創作是生活實踐的總合-林兆藏個展】

2013-11-06|撰文者:林文珊


從古至今,每位藝術家都有無法忘情、難以割捨的關照命題,而林兆藏繫念的是承載我們存有的母土、河流與每日累積的人文記憶。與大部份平面創作的藝術家相異,他選擇在日常中用得到的物件做為創作的主素材,從生活中可以取得的現成物或各處拾獲的物件,如各種植物紋的布料、蕾絲、麻布、紗布、或俯拾而得的枯枝、沙礫、地攤或二手市場翻到的塑膠玩偶;將之置於木板上再於其上層層塗繪創作,中間經過將木板切割與組合的過程,最終成為作品;他的藝術不是顏料與畫布或木板之間的關係,而是從他選材那一刻開始,創作已然展開。

重視創作的意義與過程

抽象創作不同寫實或其他媒材,抽象創作全然回歸到創作者本身的直覺與敏感,並成為一個意義性的問題,眼前的色彩、調子、衣布質感、格狀構圖的安排等,每一個項目對藝術家而言,都是經過千思百慮後的決定,這決定可能在沈浸數日數年後或一瞬間被百分之百確定。在他的創作過程中,充斥著眾多非單線的創作理路。創作的發動始於他設定的一個方向,但在開啟之後,這些元素中點、線、立體或平面突出安排、暖色與重色調的遊走將與他產生互相牽引的創作關係,最後能夠到達那裡,藝術家真誠地說他並不知曉,因為一切與更早之前採集的材料有關,也和創作過程中的週遭環境產生極大的關連;這樣的創作方式深入內在去觀察,會發現它是更合乎自然定律,這也使林兆藏的作品更向繪畫性及素描性的價值傾近。

誠如藝術家所述,創作時的變化與轉折層層疊疊的關係太複雜了,在發生的當下,作品即有它自己的生命,它會接受外來的很多影響、訊息。因而這也是為什麼初次觀其作品的人,最快察覺到的是-它有好多話要傾訴,包括了愉悅的與深重的,時而前後並置,時而交錯展開;對創作者來說,藝術是一種實踐、一種邂逅,它與藝術家當時狀態緊密相連,是生活的總合反映,一旦以綜觀與抽象感受接收並進入作品世界中,將有奇妙的回應,那是有如你在讀詩般無可言喻,是一種未來在現在與過去之間顯現的時空狀態。

生命宛若幽然長河

林兆藏也在他生命的長河中靜靜溯進,二十多年的創作路上脈絡清晰可循,河流的意象在他的作品中化為大江大浪般向陸的四方蔓延,其中2005年「漂流‧斷面」個展,2007-2009年具代表性低「潮水線」系列及2011「水痕」個展,在此間演繹許多萬物之源-與水相關的各種題材,在今年「黑土,水痕」展出的作品《潮退》、《雨後》、《溪流》等皆是;以此訴說永恆無解的鄉愁,其中一件全幅以大地色調為背景《內雙溪》像是藝術家再次寄予大地的情書,在墨黑色與棕色系之中加入幾抺深藍、與通透的碧綠色,使作品從深沉濃厚的感傷裡脫出,清澈明亮起來,富有思鄉的暖意在水的意象中散動開來。在他的作品中偶而出現狀似一隻伸出的手,源自於蜻蜓翅膀的圖像衍生而來,像要捕捉什麼在空間舞動,暗示了追尋、飛翔、向上與向前的原慾;與實體存在的植物紋布料兩相遙望,形成精神與物理的無限對喻,做為與肉身相傍的布料指向與身體的親近感,也牽絆著血肉的溫度與桎梏。以拼接木板做為創作基本範式,表露地背後涵意與他關心的記憶本質相符-記憶,應是人們經過選取整理而濃縮的片段。木板嫁接的邊界亦呈現在畫面上,顯現的粗糙感是不造作的實在感,粗糙的部份對應出人間的美醜並存的真實。

林兆藏對土地的情感也表現在其大量使用沙礫與土的媒材,於作品中有時『完整』呈現如同在沙灘旁的原跡,有時顏料在細沙上穿過,產生一股實在而濃稠的土地質感,在質與量實為厚實的作品《樹林》中,可見處理異質材料的精巧極致,以及他內心敏感細膩的感受力;畫面上起伏的肌里為意指的符碼,與其說是物象的符號,不如說是印象的符號,帶領進入一個靜的空間,傳達沈思的情緒,所投射出的是心神領會的內心條件,以自然現象為經驗,模擬現實物象特質。

玩偶的轉喻

在林兆藏的生活中,特別留意人們使用的「現成物」,這些現成物具有拾得物、廢棄物的特質,拾得物與廢棄物的應用呈現出召喚歷史的姿態與企圖,他們高度承載「過去的事物與記憶」,轉為現在服務。最特別的現成物莫過於將工廠大量製造的洋娃娃,放入畫中,作品《看不見的一座橋》,一個塑膠小玩偶詭異地據於畫中的一方,他提供一個指向過去的啟動器;玩偶的出現正如羅蘭巴特所說:「它形成一個刺點細節吸住我,讓我感覺它的存在足以改變我的閱讀。」,正因每個人對玩偶的記憶不同而有不同的歷史翻閱,於是視覺上突出於畫面的娃娃因乘載著過往的故事,又具神祕與追逐思緒的魔力。娃娃與偶的概念意擬無生命的人身,同時與我們的童年保有親密感,又因距離相異而浮現疏離感,當藝術家將他放置於獨立框架中,如標本似地特意框架出空間及彊界,也顯示把人與他物區隔開來,既有與世隔絕的意味,又或者框架出空間而產生了一種家與安全感的概念,如此多重意涵的同時並存,使得他的作品如同作品的命題-廣濶無邊、耐人尋味。

虛幻與真實的並置

作品《街》注視的是人文的風景,跳躍的的線條和活潑的氛圍統合了全體,在畫面上常常出現一個凹陷的盒子形成一個隱密的空間,形成半浮雕與次建築的意象,如此一來,各種高低不同的次空間,暗示著不同的場景與情緒。材質的運用純熟,將布料纖維、石膏、河沙等材質混合,產生不同區域的厚重粗糙肌理與內斂的色調對應,取得並置的協調,在異質共構中求取平衡,卻保有色彩的挑逗性,以毫不矯揉造作筆觸兩相並置於畫面、在內容上則企圖使表現的矛盾意識得到適當的呈現,在表達上,用繪畫性、素描性的美感,讓給觀者取用更多的想像切點。

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看未來

物件的應用源於現代雕塑的發展脈絡,他的作品實有介於繪畫與雕塑兩個範疇之間的混種特質,從杜象使用現成物,到賈德提出特定物件的論述,皆為現代雕塑跨至當代的重要轉折,林兆藏擅用物件的意涵與溫度,創造於繪畫領域中;物件隱含的語意痕跡是觀者思考的入口,結合經轉化過帶時間性的新聞紙片、圖像、符號,形式上呈現層次豐富的感情,實際上展現了一種有生命有溫度的意識堆疊,引人在過往的再憶與當下的時刻轉折對照,望向未來,這令人最玩味的作品與觀點,猶如在他作品中的那抺藍與一片碧綠及暖棕,就像從無邊愁包圍的隙縫中,閃露的一道月光,特別透亮,也特別令有識者知其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