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藝廊:【 淺談拍照之構圖】
2023-12-31|撰文者: 東尼觀點 (唐義宏)
淺談拍照之構圖 ───東尼觀點
拍照簡單無比, 影像框住按下快門就成了. 可是這其中包括了構圖, 光線, 色調... 等等, 先講構圖, 傳統的概念認為: 劃一個井字, 中間4點, 就是擺放主題的位置, 這是沒錯啦, 可是要知道變翹, 你要這樣安排有困難的時候, 就捨去這種方法, 大膽置中, 將變化放在背景上, 你可以用鮮明的地平線, 將天地用較大的差異比去補救, 比如拍的是登山者, 他雖然是置中, 但是他的背景是一條明顯的,傾斜的山的陵線, 這樣另類思考: 你是在強調山勢陡峭無比, 就不在乎主題是不是在黃金點上了. 另外, 你可以將四個點往四個角的方向擴充, 像許多大師的作品, 他的那4點有時會接近到四個角, 反而會顯出大山大水的氣勢磅礡.
再來, 我們不希望主題置頂、置底、置邊 那樣都不妥, 因為觀賞者會覺得視覺不舒服, 放置在距離四個邊有一點小距離較妥. 其次是盡量在目光範圍內找些線條, 譬如一排的樹, 彎曲的河道, 呈S型的行進中隊伍, 最近看到月牙灣, 眾多遊客騎駱駝, 就是利用這種線條, 都可以將它們引入畫面上, 讓觀者覺得舒適柔暢, 這點對於一張照片蠻有加分效果蠻能吸睛的. 還有主題不該太多, 我常建議: 主題不該超過三項, 最好是兩項. 一是背景:說明環境, 二是主題:他在幹嘛, 這樣很鮮明, 主題自然會突出. 我遇到很多拍照許久的人, 他聽我解釋後才恍然大悟, "喔, 原來如此, 我們還以包山包海才好呢!" 那是因為你放入元素太多變成雜亂, 人家會不知所云.
還有, 構圖一定要講到對稱, 一張照片, 感覺失衡是重大缺失, 我常常因為一張風景照, 高高深色樹木在左手邊,右邊全空或很稀疏感到不理想. 又如上半部三分之二以上深黑色, 下半部淡淡淺白色, 這樣也是一種失衡, 有無數的照片因為失衡和被我捨去.
再來講光線, 順光柔和, 觀者最能接受, 但是太平淡, 已被看膩, 反希望來一點侧光, 讓影像顯出立體感. 按每天的光線, 早上10點前下午3點後, 都是適合的時段, 中午陽光強烈, 太硬了, 反差大, 看起來就有不舒服的感覺, 這就是為什麼有所謂的晨昏掛, 參加攝影團的時候, 往往會4點鐘起床去拍日出(這時還能拍到藍調), 中午時段反而回飯店休息, 下午約3點再出門, 光線柔和多了, 一直拍到夕陽西下, 使用腳架, 還可以拍到七八點, 很多好作品常出自下午7點左右. 再來談逆光, 我年輕的時候, 攝影老師都鼓勵學員能拍出逆光的好作品, 因為那個時候沒有EV值, 也沒有iso可以調, 例如人像逆光, 除了髮絲、輪廓會有amazing光芒之外, 也希望人的面貌衣著清晰一點, 如未加調整, 這一部分是黑嚕嚕的, 這時就是所謂的白調拍法: 放大光圈, 提高EV值, 增加ISO值 都是好方法. 相反的, 就是暗色調, 典型的作品是拍白鷺鷥, 一兩隻白鷺鷥在黑暗的樹叢中, 若以平均值拍, 白鷺太暗, 樹叢太亮, 經過上面的幾項數值反調整, 他就變成白鷺曝光精準, 而樹叢整個過暗, 這正是我們所求的, 主題白鷺在暗暗的背景中突顯出來,而背景樹叢暗裡還看得出細紋, 這就是好作品了.
其實, 手機最跟得上, 現在大部分會有個小太陽, 盡量將它拉高拉低, 你就可以發現很容易操作了. 我敢說:“藝術作品得自EV值的幫助最大”。
我回憶年輕時有許多攝影朋友, 不解老師的解釋, 我從中幫忙, 有少數幾位還是聽不懂, 最後他們放棄了, 在那時放大(縮小)光圈和景深概念是有一點困難度的.
最後, 觀點和門派對構圖會有不同甚至偏執的看法, 藝術是多元的, 沒有絕對的美也沒有絕對的醜, 比如: 寫實派, 新聞攝影, 現在的街頭攝影派, 他們重視事物的真實性, 美不美原來就不是他們追求的, 遑論構圖適不適當. 而唯美主義者, 純藝術攝影, 簡約攝影家, 他們就很重視構圖因為構圖是美的一部分, 因為各門派理論基礎不一, 所以堅持的意見導致他們看法固守一方難以妥協, 一門派的優點反而成為另一門派的缺點, 爭論不休. 從前如此, 現在如此, 未來也不會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