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卡藝術中心:【蕭富元 - 索卡藝術中心董事長】
2012-07-14|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佟孟真 採訪整理 2009-09-17
在我的認知裡,畫廊應該要走在收藏家前面,而不是收藏家要什麼畫廊才賣什麼,這樣只是流於販賣形式;更好的畫廊應該要引導收藏家去做最好的收藏規劃,我一直以此自許,也因此不斷地規劃下階段的目標。
蕭老闆您好,很高興有機會訪問您!可以談談在您創立索卡藝術中心以前,如何從金融業跨足藝術領域的經營?
我本身學的是經濟,在1977年時參加金融人員特考而進入銀行工作。當時參加金融考試,記得參加者有三萬多人,錄取的只有三百多人,以前那個時期,銀行常被認為是金飯碗,平均收入比公務人員高出三到五成,所以大家都認為只要你在銀行工作,就有了基本保障。我記得那時剛考上銀行時,鄰居知道後就來做媒了 (笑)!
其實我從小對藝術相關就有興趣,記得國小五年級時開始收集郵票,家裡收了十幾本郵票冊子,六年級時透過集郵社和國外的小朋友交流收藏,所以很早我就對收藏有興趣了(笑)。後來到了銀行以後,因為白天工作非常忙,晚上回去就喜歡品茶,尤其在星期天時,喜歡去茶行買一些茶壺,所以剛開始對茶壺很有興趣,最多的時候曾收藏到一百多把茶壺。買了茶壺以後,有人建議我收藏舊茶壺,於是我開始逛起古董店。那時台南市有兩三家古董店,除了跟人家討論舊茶壺外,也慢慢接觸明清瓷器,所以從茶壺到古董,算是我接觸藝術品的開始。
記得在1984年開始收藏瓷器的時候,發覺瓷器收藏確實很深,當時也沒有書可以看,連一本書也沒有,只能以口耳相傳的方式,當時日本瓷器上的詩又看不懂時,只能聽聽那些古董店老闆們的說法,但很多老闆本身的專業知識也不足,跟這家買古董之後拿到其他家都會說這是假的,所以人家說古董就是靠嘴巴的生意(笑)。
後來我感覺學習上有很大的困擾,剛好 1985年時,有位之前在故宮的劉老師到台南縣文化中心舉辦古董收藏展,我一聽到就跑去看,看見他的古董都收得比我們好,也懂得很多,後來他在1986年開始開班授課,我是第一批學習古董鑑定的學生,不僅從史前彩陶上到清朝民國,上課時他也常拿實物給學生看,我們也會在每週將自己買的實物帶到課堂上和大家觀摩討論,這樣的課程總共有三年的時間,一直到1988年才結束。1989年時我與劉老師一起去大陸觀看一些藝術博物館與古代窯瓷,1991年時開始收藏明清官窯,後來明清官窯的漲幅很大,所以我賣掉一些之後,開始進入台灣本土油畫的收藏。
何種契機讓您進入台灣本土油畫的收藏呢?
剛開始因為賣掉一些明清官窯而有些資金,買了一棟房子,雖然之前也有收藏一些台灣知名水墨,但是掛入屋內發現非常不搭,我思考著並與朋友討論,才在前奇美博物館館長潘老師建議下收藏油畫,因為油畫比較適合現代建築的風格,後來陸續收藏了一些作品,掛入屋內發現非常合適,於是決定進入收藏油畫的領域。當時也收藏了不少台灣本土油畫,像楊三郎、洪瑞麟、陳景容老師等等,後來從1991年起到1993年,台灣本土油畫有非常高的漲幅,非常瘋狂,當時我認為這漲幅炒得太離譜,所以後來留了大約百分之十的作品掛在家裡,然後在1993年轉入中國油畫收藏,並在1992年創辦了索卡藝術中心。
所以進入中國油畫領域也是有其關注點的出現?
當時在銀行工作,因公務員有出境管制次數,所以一年只去中國兩次。1992時,認識了上海美術館的收藏部主任,他知道我收藏台灣本土油畫後,也推薦我收藏中國大陸的油畫。當時我們都會認為大陸油畫幾乎是寫實、風景、人物等商業氣息濃厚的油畫,但董主任表示中國油畫並非如此,並在93年時帶我去上海油畫雕塑院參觀一位畫家的作品,看完之後我非常中意,後來也陸續收藏他的作品。後來我思考是否要幫他辦一個展覽,詢問過幾間畫廊以後,沒有一間願意辦展,因為認為大陸畫家的作品價格太便宜,根本無法獲利。到了1994年時,我想既然大家都不願意幫他辦展覽,不如我就替他做點事情,所以決定開一間畫廊,請了兩位員工,那時每天我從銀行下班後,就到畫廊工作至晚上九點。
這樣兩邊忙碌的情況維持了多久?
我到1999年時,才將銀行的工作辭掉,所以有五年之久。其實在1999年辭掉工作時,我已經分別在台北、台中、台南開了三間畫廊。1994年在台南開第一間索卡,1996年台北阿波羅大廈內開第二間索卡,1997年在台中開了第三間索卡,但在1999年6月時先將台中索卡結束,因為還在銀行工作,親自去台中很不方便,也無法抽出時間,疏於管理之下也覺得時間、成本不太適合。北京索卡則是2001年9月成立的,當時也因為必須居住在當地管理,所以曾於 2001年年底將台北索卡關閉,僅留台南與北京,到了2007年北京索卡較穩定後,5月才回台灣開始台北索卡的經營。
面對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與2003年SARS風暴時,當時畫廊的應變狀態如何?
從 1997年到2003年是畫廊經營最辛苦的時候,在1997年後,畫廊經營處於最蕭條的狀態,尤其當時台灣的藝術市場已見谷底,好幾個月賣不到一張畫,如果持續下去便沒有收入,所以當時看見北京已有爆發性的成長,而經濟勢必會帶動藝術產業的發展,於是我相邀一些好友與畫廊經營者一同前往大陸經營,卻無人有意願。當時選擇北京,是因為覺得北京的條件優勢於上海,第一,優秀的藝術家都聚集在北京;第二,優秀的評論家、藝術學院也在北京;第三,北京的影響力是全面性的,位置也占優勢。考慮這些因素後,我認為北京是最適合的,所以2001年,我在北京開了第一間索卡,就在英國大使館的後面。
然而當年9月3號開幕以後,9月11號便發生911事件,當地在2、3個月後聽說賓拉登要炸英國大使館,整個使館區全面封鎖,而索卡的位置剛好在使館區內,客人進不來,我們也出不去。當時在北京幾乎沒有外來畫廊,只有兩家外國人開的畫廊,我們是第三家,而且專做華人當代藝術,所以面臨了很大的挑戰。當初之所以選擇在使館區內開設,就是希望能拓展藏家族群,然而發生這個封鎖事件後,2002年幾乎沒辦法做生意,到了下半年,我們開始走出去辦展覽,到了很多別墅、俱樂部,透過展覽規劃將藝術作品推廣出去,也邀請藏家來看畫。2003年初決定搬遷,到了現在的地點,但是隨即又遇上SARS風暴,畫廊搬遷開幕延到七月才舉行。
我的人生觀是比較正面的,就像現在南部風災沖走了很多人的一切,但是只要活了下來,你的生命會比之前的更旺盛,因為抗壓力變強了,挫敗變成養分,所以人必須不斷地遇到這些困苦,然後去經歷它,之後你就會認為這些不算什麼。當時搬遷後的第一個展覽開幕盛況空前,幾百個人擠得水洩不通,從那時開始,我們的畫廊就開始跳躍式地成長,2008年的金融風暴,讓中國經歷了這個該有的正常階段,而我也覺得這種全程參與的過程,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現在索卡分佈的三個地點,有何種不同的優勢和規劃? 台南索卡因為經營多年的關係,培養了很多很好的收藏家,2001年到北京時,我還是堅持要保留台南的地點,不僅因為它是我的故鄉,且台灣的收藏家也非常好、非常支持我們,所以我們持續在台南為老朋友服務。北京的點因為2003年整個藝術市場的沸騰,所以一直到2007,北京索卡都是公司主要收入的來源,也奠定了很穩固的基礎,這點北京索卡功不可沒。2006年底時,當時市場還很火熱,但因為我對市場比較敏感,意識到藝術市場即將走下坡的現象,所以在06年底決定回來台北設點,從2007年五月到現在兩年多的時間,台北索卡已經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我們現在經營的重心;而北京索卡是我們服務亞洲藏家的主要窗口,這三個點在不同的階段剛好扮演不同的角色,服務不同的藏家族群。
從早期經營第一代藝術家,一直到當代空間成立、年經當代藝術家的經營,索卡現在的展覽策畫已具備相當水準的亞洲當代概念;這其中您如何從文化觀察的角度來規劃展覽,如何讓台灣藏家跨越文化背景,了解該藝術家文化背景所反映出的創作認同?
之所以對藝術有這麼大的興趣和熱情,我也感到非常的快樂,是因為我們的畫廊對於古今中外的藝術家作品、展覽是非常全面性地涉獵。很多東西都有它漸進式的過程,每個國家剛開始的藝術發展,一定是從它的本土文化開始,台灣也是這樣的現象,從本土到海外華人的經營,之後開始中國藝術的拓展,接著是日韓與東南亞藝術的作品進來,發展到現在,已經是亞洲概念的現象。在我的認知裡,畫廊應該要走在收藏家前面,而不是收藏家要什麼畫廊才賣什麼,這樣只是流於販賣形式;更好的畫廊應該要引導收藏家去做最好的收藏規劃,我一直以此自許,也因此不斷地規劃下階段的目標。
當大家在追求某樣文化時,我不隨之起舞,而是用理性分析,因為對這部分比較敏感。亞洲當代一定是接下來非走不可的趨勢,大陸有95%的畫廊在做自己本土的作品,但是經過這一波泡沫之後,未來不將再以他們的本土為主要發展,就像早期的台灣前輩發展之後,開始有海外華人的作品進來的道理一樣。這些都是必須走的一條路,綜觀這些發展,大陸下一波的興起也會以亞洲概念為主,台灣因為已歷經三十多年的收藏歷史,現在的視野比較寬廣,資訊也比較容易取得,只要是好的藝術,都是值得收藏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世界的發展,從12、13到16、17世紀再到19世紀,一直都是以歐洲為主的概念。這個部分開始在20世紀被美國文化取代,歐洲藝術慢慢被移轉到以美國文化為主的藝術概念,再過一些時日,我認為這樣的重心會移轉到亞洲,以中國為主的亞洲藝術會有很好的發展。這不是中國藝術帶動的力量,而是它的經濟體,我認為藝術文化必須有國家力量的支撐才有發展性,如同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羅馬以及18、19世紀的法國,和20世紀的美國和英國。再過十幾二十年後,中國會成為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勢必會帶動周圍的力量,成為銳不可擋的趨勢,是不是同一波的藝術家還很難說,不過亞洲藝術會是未來全世界的一個主流。
您通常如何選擇合作或代理的藝術家?
有次我要去印尼拜訪藝術家,經過新加坡時遇到一位畫廊老闆,他很訝異我要親自到當地去洽談合作事項,因為他們都是用郵件與空運的方式聯繫。但是這就是我所堅持的,從以前做本土藝術家展覽時,我便一定親自到對方的工作室,了解他的創作概念與方式,才會收藏他的作品;在中國的時候也是,必定要親自交談過,認識並認同了這位藝術家的理念才開始合作。因此到了東南亞藝術,我們也一定是做足功課,再親自拜訪,包括了解文化背景、藝文活動以及活躍的藝術家,綜合之下才開始進一步的合作,通常對方都很願意,因為他們也非常需要舞台與機會。
在規劃畫廊業務與展覽事宜時,您也跟孩子一起參與嗎?
對,不瞞妳說,我的外語要靠他幫忙(笑),在這當中,他其實學習很多,可以從他的所學背景來管理這部分。以前我總認為是他來幫我,但如果以後他有意願承接這個部分,那麼現在應該是我幫他的成分比較多(笑)。
您如何看待畫廊經營者第二代的優勢?
其實畫廊是一種行業,跟其他的行業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第一代的企業家或畫廊老闆都是草創先鋒,基本上憑著自己的興趣及一股衝勁來開創事業;第二代就比較不同了,比較要求的會是他們的專業,例如語言、管理能力、藝術專業等等,所以第一代以後,更需要的會是專業的知識與管理能力,以及國際化的眼光。在台灣第一代的先鋒,很多都是從裱框業、複製畫與海報進口起家的,或者像我本來在銀行上班、有興趣收藏而進入畫廊業的,都是半路出家(笑);但第二代的背景大多都是從國外留學回來,至少語言能力已經具備,再加上管理能力的磨練,以及隨時學習從第一代而來的藝術鑑賞專業,這些都是他們的優勢。這些優勢剛好是第一代不足之處,但第一代所擁有的創業精神,那種堅毅勇猛的性格,也是第二代所要學習的。
索卡藝術中心的近期活動與規畫為?
我們的活動目前以台北為主,不會因為金融風暴而有所減少,幾乎都以一年的活動來排,今年共有九場展覽,明年的也大致規劃有九場。我們作的範圍已經包含亞洲區,所以這樣的趨勢也不會改變,明年有兩三位中國藝術家的展覽,一位是台灣藝術家,以及兩位東南亞藝術家、兩三位日韓藝術家。今年配合博覽會的活動,我們也推出韓國藝術家的個展,以及之後有印度藝術家聯展、韓國藝術家聯展,這些方向都很明確,也會持續地推動下去。現在來說,台灣藏家已經比較成熟,能夠自己判斷什麼是好的藝術作品與藝術家,好的藝術家也不應該分國籍,只要是好的藝術家就值得關注與支持,索卡畫廊不會因為經濟的變動就改變方向,因為我們走的路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