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巴比頌畫廊:【呂榮琛 - 入世藝術的生活體現】

2012-10-19|撰文者:張馨之、王予珵 剪輯/楊賀竹


十多年來的藝術顧問身份,始終抱持著「為對的人找對的藝術品」的態度。不同於其他投資理財工具的立竿見影,深度研究後的收藏,使他在藝術市場上無往不利。至於如何在藝術經理人與藝術家身分中找其平衡點?「那就在通俗中,找脫俗吧!」呂榮琛如是說。

旅法20年,回台尋根

每個人生活美感的養成基礎來自家庭教育,對呂榮琛而言,朋友帶給他更大的影響,因為環境和人而產生的時空變化。高一時,他受一位學長的耳濡目染,開始看起國外雜誌、聽了五六千張國外唱片,也許起初還略顯渾沌,但隱約有種時尚氣質慢慢進到腦裡、緩緩沉澱。

呂榮琛在九○年前往法國深造,飽覽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各類藝術活動及藝術工作者,即便後來成為法國政府認可的藝術家,可享有退休金生活,但因為家鄉的人情味,呂榮琛仍決心回台灣,讓孩子找到自己的根。

不過,孩子自幼在充滿藝文氣息的自由環境下成長,難免讓呂榮琛擔憂升學主義旗幟高掛的台灣教育體制環境下,製造出一個個考試機器。呂榮琛因而打趣的告訴兒子,「你的視野必須開闊,不僅要知道古典音樂,也要聽聽『少女時代』!」

台灣藝術的傳統包袱

台灣看似民主開放,但呂榮琛依舊認為,傳統社會價值的禁忌,讓許多台灣人無法了解事實。生活在某種層面上是無常、變態、狂妄的,我們對衷於內在的表現感到羞赧,因而在藝術表現上較為封閉、保守。

台灣畫廊起於80年代,當時藝術家對鄉土情懷有著深深的眷戀,而台灣企業家對於土地的感念,鍾愛前輩畫家草根性的表現風格,於是前輩畫家作品被市場炒熱,形成台灣前輩藝術家的本土印象。然而呂榮琛感嘆的說:「這是台灣歷史,非世界歷史呀!」藝術創作語彙的侷限,使得台灣藝術市場始終與世界藝術市場畫上一道鴻溝。

藝術應是永遠的入世

華人的傳統文化固然有其優點,然而,走出台灣觸及世界性文化後,就會發現儒家文人那套形而上的追求並不適用現代的環境。「藝術應是永遠的入世。」呂榮琛強調一個藝術工作者應該誠實、不矯揉造作,以藝術呈現事實。「如果單是表現美好,就會淪為虛偽、高級的勞作。」

呂榮琛曾聽一位中國前衛藝術家說巴黎沒有展覽,但在他眼裡,巴黎人就是展覽。一位巴黎女子在咖啡店抽菸,帶抹陰影般的憂鬱感受,他笑著說:「如果把她吊掛起來就是件藝術品了!」反倒是藝術家身穿唐裝、活在北大荒的世界裡,讓他無法認同。「假如觀點太過形而上,就算創作題材看似前衛,仍然不是現代藝術。」

品味與歷史結合─法國

想起走進Breguet店家的體驗,呂榮琛受整體空間的營造、手錶造型和創辦人為路易十六御用發明家的歷史觸動,種種的文化脈絡加成出產品質感。「我們不只是了解技術,不單是觀看作品,而是透過歷史,從具體的工業設計裡體現藝術美學。」有情感並且對自己誠實,才能走進真正的品味,不再只是附庸地追求時尚。這並不表示我們必須拒絕名牌,呂榮琛著重品牌背後的歷史和設計感。呂榮琛好友法國藝術家阿曼(Arman Pierre Fernandez)將木乃伊作為居家擺設上,也為「將歷史體現在品味中」做出最佳演繹。

精緻和品味並非用金錢或名牌堆砌,如果試著順應氛圍找出自己的詮釋方式,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裡都能嗅出與眾不同的感受,端賴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進入場域 。呂榮琛對於台灣傳統市集的想像世界裡,他會為人聲鼎沸的市場配上音樂、塗上黑白色調,在陽光流瀉其中的片刻,將老舊市場詮釋出另一種精緻。

和呂榮琛進行訪談時,偶有置身巴黎左岸咖啡館的錯覺,就像那些聚集於沙龍的藝術家們在談天說地的過程中,無意間讓一個個文化理論派別迸生而出。呂榮琛表示,解讀藝術作品也是如此,也許未必全然了解創作背景,但憑藉著個人眼力和生活經驗的共振,對藝術的詮釋油然而生,在欣賞的積累中實踐了文化。

抒情抽象,寫意生活

「創作是我生活和品味的總和。」許多藝術家藉由簡化具象物品線條來創作抽象畫,呂榮琛則轉化內心感受,並用特殊光影呈現大自然的變化,讓畫面顯現出直覺性的表達,再透過顏色和筆觸展示戲劇張力。當年旅法在外的他,用抒情抽象的筆觸訴說思鄉情懷,細看畫作中不難發現他的古典技法養成。

除了繪畫創作,呂榮琛也為國際知名畫家策劃展覽,包括羅丹、趙無極、朱德群、以及新寫實主義的Arman。回台後,他在住家一樓開設結合建築藝術、人文藝術的「維朵藝術空間」。呂榮琛認為透過視覺經驗的累積,用宏觀開闊的胸襟去接納多元的藝術文化形態,用心體驗生活中的觸動,讓藝術表現體現於生活。

在通俗中,找脫俗

藝術經理人和藝術創作者的雙重身分讓呂榮琛穿梭現實和理想之間,他認為「情感」是一切平衡的基礎。他笑說自己是個不想結婚的人,沒想到卻在巴黎認識了現在的太太;也不是特別喜歡小孩子,卻在幫小孩換尿布的過程中,付出了情感。

要刻骨銘心的生活,藝術才會真誠。真誠的感動能形成品味,反之則淪為虛偽。即便如此,呂榮琛還是不諱言的直說:「藝術透過金錢的衡量才有價值。」藝術市場難免出現附庸風雅、追利炒作之徒,但他十多年來的藝術顧問身份,始終抱持著「為對的人找對的藝術品」的態度。不同於其他投資理財工具的立竿見影,深度研究後的收藏,使他在藝術市場上無往不利。至於如何在藝術經理人與藝術家身分中找其平衡點?「那就在通俗中,找脫俗吧!」呂榮琛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