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威廉藝術沙龍:【彭光均 - 形塑靈魂的璀璨光芒】

2012-07-20|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


看我的作品時其實不需太多言語。如果作品無法讓你直接感受到,就很可惜。藝術不是分懂或不懂,而是感知力的強弱。當你用到最飽和的能量時,作品自然而然會撼動觀者的視覺。

古今中外於平面或立體創作上,皆常看到女性題材的運用,為什麼您獨鍾少女這個年齡層來表現作品呢?

其實也沒有特別刻意,做寫實的題材很難離開模特兒,在這過程當中還是以女性為多,但我也有以男性模特兒來創作的經驗,做人體的東西必須經常鍛鍊,以雕塑來講,不可能像靜物那樣可以多畫多作,所以要特別呈現出感受性的部分。而通常人最容易引起共鳴、感受的題材,不外乎是看人或動物,但乍看之下,動物的性別是不太容易呈現的,僅於外貌的部分可以判斷是什麼動物,但以人的題材來說,分的出老少、男女、憂鬱、快樂等等,比較可以在這上面仔細考究、推敲。

人體與表情塑造的捕捉,有相當多的可能性,如何去避免重複一樣的姿態或表情?

其實不會很難,要一模一樣才不容易,我們不是在表現模特兒,而是表現造形、動作的氣氛,以及不同姿態的神韻。真正的藝術,都會是寫意的,不是完全照抄,而是對人、事物的參考,該表達的眼神、手部,或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成為主角,也可以成為配角。例如用傻瓜相機拍一群人,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個人,但過了幾年卻不清楚;單眼相機則是捕抓主角,營造一種強迫性的氣氛,不讓你看到的,就會看不到,視覺的形成已經事先安排好。

什麼叫藝術品呢?同樣的模特兒,讓十個藝術家來呈現,都不會相同;同樣一群人,十個導演會導出十齣不一樣的戲,我們並不是要將原班人馬搬到同樣的位置,而是在於每個人的選擇。繪畫跟導演是一樣的,根據角色而導出不同的劇情,如果都照抄,那麼導演便失去意義了,視覺是如此、音樂也是。

所以創作更著重在人的表現上,您如何將神情精準地呈現出來?

這跟繪畫很像,很多人什麼都要,都想包含進去,嘴巴、眼睛、都很漂亮,全部都把它做出來了,這就像傻瓜相機一樣,什麼都可以看的到,但是到最後眼睛就花掉了。如果我想呈現一個特別哀怨、或漂亮的眼神時,我必須弱化嘴巴的部分,不做那麼清晰,這樣眼神就會炯炯發亮,製造出另外一個層次。

這些人物的姿態、觀察與取得,都是來自模特兒所延伸出的概念? 創作的時間通常需要多久呢?

雕塑的人跟繪畫中的人是不一樣的,人物在繪畫比例上是比較小的,但雕塑是整個部份的呈現,原則上我都讓模特兒自由發揮,等到認為姿勢具有張力時,就會慢慢調整到自己想要的畫面。

一般來說,模特兒工作20分鐘後,會有10分鐘的休息,每次大約花三個半小時的時間,製作全程都需要模特兒在現場,全部完成大概需要半年的時間。在這當中,不能加上自己額外想像的動作,否則作品會顯得太僵、不自然。

不同的模特兒,都傳達出濃厚的東方特色,這個部分有特別的意涵嗎?

因為我看到的都是東方人面孔,所以便如此取材,寫實具象的雕塑是歐洲的天下,在傳統裡面,東方沒有真正寫實的立體雕塑,都是大寫意的呈現,寫實具象的部分,早期的黃土水便做得很不錯,所以雕塑是不能離開模特兒的,如果只是出於自己的想像,作品就會看起來不自然。

您在大學就讀時期,便有豐富的得獎紀錄,從小就有雕塑創作相關的興趣嗎?

我是到了大三才選雕塑,一、二年級在學校時,油畫、水墨、石雕、泥塑都碰,三年級我就選雕刻,一直到現在(笑)。以前沒有接觸立體的部分,是因為沒有環境,而且繪畫的素材比較容易取得,後來走向立體創作,可能也跟天份有關。學生時期的比賽,應該是獎金的吸引力(笑),在我第一次個展之後,就沒有參加類似的比賽了,因為我期許自己的作品可以跳出學生時代的思考,邁向專業的角度,因為實力比較重要。

從早期簡單寫意到近期的寫實人像系列創作,對您而言是怎樣的階段性轉變?

其實似乎沒有所謂的轉變,而是一直在發展中。早期是比較寫意,那時會覺得寫意的味道很夠,但好像會被認為功夫不夠、沒有挑戰。畢業一、兩年後,我又回學校回去磨寫實的功夫,因為覺得自己還很不足。第一次個展時,寫意的作品占了大多數,寫實作品只有兩件;到了後面的展覽,寫實的作品越來越多,現在也能將寫意作品做得更好,就我的觀察,北部喜歡寫意,南部喜歡寫實,但在我的展覽裡兩者都是均衡的,對我來說都一樣。

我在處理同樣的姿勢時,尤其是肢體語言、手指頭的部分,會像一朵花那樣仔細地處理,所以都是帶寫意的味道,如果真的像人的手那樣逼真地呈現,會硬梆梆的。至於體態的調整則要看對象,身材有局部瑕疵也是可以調整出一種味道。做完人體部分之後,我再開始著裝,在材質、顏色上更多元的呈現,但不能過度,才能夠達到加分的效果。

您獨特的上色技巧,當中經歷過什麼樣的實驗與或開發呢?

這種上色技巧的發明應該是一種狗急跳牆(笑),傳統的色彩都是黑色、深咖啡、深綠色,但我做的人體是很細膩的,如果上黑色會太沉重,輪廓、細節、肌肉都會被顏色吃掉,所以要想辦法找色彩淺的,所以想到以大理石、寶石的顏色來呈現,經過十幾年的摸索時間,只要效果好的都嘗試看看,讓顏色更豐富同時又不會互相抗衡,是很完整的呈現。色彩部分也需要調整,膚色可以搭配金色、金色可以加入紅色,而寶石的質感又比大理石漂亮,材質同時會影響觀感,所以層層細膩的考量之後,色彩就會跳出來。

很多老一輩會堅持傳統,但我沒有那個包袱,什麼材質都可以嘗試,當代藝術似乎很強調形式,這其實也是創新,但如果沒有功夫、沒有創作能力,也就沒有形式可言。現在很多藝術都希望獨一無二,但是失去了感受度,就都沒有用,從學習開始不打好基礎,到了20年後還是一樣。各行各業中,舞蹈家、音樂家也是需要經過苦練,寫實、具象的東西,沒有5年、10年以上的工夫,很容易就會被看出來其中的不對勁,所以在學生時期,寫實具象的作品不太容易獲得青睞,因為它很容易可以挑出其中的缺點,但抽象表現的作品總是比較容易獲得注目,因為說不出來它哪裡好或哪裡壞(笑),不過如果背後沒有一個紮實的厚度,那麼只是把石頭磨得漂漂亮亮、線條抽象好看,就可以得獎,20年後他還是無法進步。

後來您在作品中加入了琉璃材質,是非常特別的部分。
我總是嘗試結合不一樣的材質,在加入琉璃之前,我也加過不銹鋼、大理石,大部分是想透過材質的顏色,來呈現最準確的色澤。例如翡翠色加入金色後,又加入琉璃,整體看來像是珠寶般的色彩,就是一種視覺上的漂亮結合。

一般來說,大眾較容易理解具象的作品,但您作品中有非常多的感性元素,通常您如何引導觀者解讀呢?

看我的作品時其實不需太多言語,就像你不需要懂美食,但吃出好吃的菜時一定知道,這就是人的本能。如果作品無法讓你直接感受到,就很可惜,作品最終需要符合人的視覺,一旦觀者的眼睛感受到了,後面的感知自然會陸續湧上,前者來自於共同的感受,後者來自於人會各自詮釋東西,進而產生不同的感覺,或對它留下深刻印象。藝術不是分懂或不懂,而是感知力的強弱,就像一位女孩子,素顏與盛裝的不同。當你用到最飽和的能量時,作品自然而然會撼動觀者的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