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野畫廊:【慾望童話】
2012-04-24|撰文者:林佳靜
曾郁嘉《慾望童話》創作個展-展覽論述
堆疊美味的糖果、蛋糕、餅乾,和各式各樣的玩具,佈滿在我們眼前的畫布上,色彩繽紛而協調,讓人忍不住趨前一探究竟,它勾勒起我們記憶中最甜美的時光,也許你會想到小時候熱鬧開心的慶生活動,或是一塊久久不能忘懷的甜點,抑或在遊樂場中嬉戲的片段。不論是何者,在那瞬間我們都像是被小叮噹的時光機搭載到某段快樂的回憶中,與其說藝術家在歌頌物質生活的歡樂情境,更正確的是她敏銳地回應現今社會的現況,以搭建氾濫的物質與食物的饗宴,突顯後期資本主義人類在消費體系中的盲點。
童話與慾望的關聯
挪用經典童話—小紅帽、小木偶作為她說故事的起點,與現代社會的消費符號有一定程度的關聯,因為經典童話已成為跨國界、跨文化的符碼,是無庸置疑的事實,它已儼然成為伴隨社會大眾成長的故事。一般人都認為童話代表純真與慾望無關,慾望/童話兩個名詞並列在一起似乎形成衝突感,其實數百年前《小紅帽》這個故事並不是童話,它的原型是流傳在成人之間,並帶著訓誡意涵的色情故事,與我們今天所瞭解的內容大異其趣,不論是哪一個童話故事都是歷經多年來不斷被改寫、偽裝,才變成現今適合兒童閱讀的版本。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童話或多或少都浮現人們潛意識中的夢想、慾望、和焦慮,我們會發現童話中主角所面臨的問題,就像是在反映我們真實人生的種種關卡。《巫婆一定得死—童畫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一書歸納出潛藏在每個童話故事底下的隱喻內涵,同時反映孩童的內心慾望,並透過投射在個別的角色當中解放內心世界的衝突,童話就像是一面鏡子映照著主體的自我。
性別認同
經典童話中的女性形象如何被形塑、以及在大眾媒體操作下所形成的刻版印象,進而影響女性的自我認同,成為現今性別研究中的探討領域。甚至也有反轉童話故事中傳統女性形像的短篇小說及研究論述,企圖嘲諷、分析傳統童話故事中的男性意識形態,這同時也是曾郁嘉身為女性藝術創作者專注的議題之一。就像《慾望童話1-1》身著紅色斗篷的小木偶坐在床上,彷彿是迫不及待拿出所有的戰利品;漂亮的服飾、鞋子,和隨手可得的美味甜點秀給我們看,營造出女性心中夢寐以求的私密空間,洋溢著幸福感。床頭上邊還有一張公主與王子的大頭像,就像我們小時候看著童話故事的結尾總是「王子與公主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大概是女性最常身陷的一種白馬王子情結,受到童話潛移默化的影響,幻想自己是小公主,認為惟有覓得心目中的完美王子才會得到幸福,形成一種「內化」的過程。
身處在九○年代多元、開放環境中成長的年輕一輩,更能夠以輕鬆的態度追求自我、探討性別認同、及情慾等的禁忌話題。也許是女性生來較富同理心的特質,藝術家對於同性戀仍身處弱勢的實際情況多所感嘆,在《慾望童話3-2》以隱晦的方式,描繪著彩紅旗是他們心中共同的信念,以祝福代替對外界的指責,給予正面的肯定與歡樂的氣息,鼓舞著內心仍充滿著壓抑的情侶,期待他們能走向幸福的道路。
消費慾望的內在觀照
二十世紀的工業革命自動化的大量生產、媒體的興起,及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都徹底改變人跟物品之間的關係。今日所謂的「消費文化」,不但無限膨脹消費者的「消費慾望」(desire to consume),或是包裝成一種自我認同取代真正的「需求」(need),將消費蔓延為生活的重心,不著痕跡地將商業活動滲入到生活的每個領域,甚至營造出「我消費,故我在」的信念,人們迷失在「物」之中。藝術家不以直接批判的方式去控訴,而是軟性的訴求,甚至只擷取美好的一面,讓觀眾深思消費對於自我認同,以及和他人之間產生何種影響?
《慾望童話1-2》身著紅色斗篷的小木偶,在畫面中心偏上方的階梯上,像是一路踩著散落階梯下方的金幣,總算爬到制高點的位置,而週遭的物品全是如鏡面般的包裝材料,看似華麗的場面,卻沒有其他的人、事、物可以和小木偶有更多的呼應、交流,就像身處既浮華又寂寥的心靈世界。又或者是《慾望童話2-3》看似孩童間有趣的遊戲,宛如童話般的歡樂,但是也隱含著不知多少成年人沉浸在紙醉金迷的旅途中而無法自拔?人生的縮影就在這遊戲上道盡一切。
藝術家的慾望童話系列作品中,總是營造歡樂嘉年華般的氣氛,反射出人類內心世界的各種慾望。但是真實的人生豈是只有快樂、完美、無憂無慮的面向?尤其是在物慾橫流的年代中,將幸福投射在虛妄的“物質”層面上,然而慾望是無窮無盡的,它是一連串的想望→消費→幻想破滅→想望當中不斷再循環,人在當中逐漸喪失主體的價值,由一連串的消費符碼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