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紅野畫廊:【創作奇才-王萬春】

2012-04-24|撰文者:李博文


王萬春(Wang, Wanchun)出生於1956年,宜蘭縣蘇澳鎮。這個濱海小鎮,似乎註定將影響他的一生,波及到他的創作思維,海的遼闊或漂泊旅人的形影常在作品中若隱若現。

從小逆命的性格,高中留級和轉學,共讀了五年,常規的教育形式使他坐立不安,唯獨藝術、文學、及音樂,讓他對生命又燃起了希望及意義。17歲開始自修美術及音樂,王萬春還寫過許多新詩,在20幾歲時也曾表演及教授音樂,但更喜愛藝術。他第一次參觀畫展是在羅東鎮,陳忠臧先生的畫展,當時受到相當大的激勵及啟發,確信藝術創作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事。

藝術天份極高的藝術家,音樂、文學、美術、及各方面的才華總是相通,如達文西、安迪沃荷、或許多西方藝術大師,他們擁有與生俱來的本領,可以無師自通。王萬春在兵役退伍後以自修的方式考上國立藝專,開始藝術創作之路。

王萬春在第一次藝術創作個展之前,還沈迷過電影製作及劇場設計,衝動想當電影導演。王萬春在藝壇上有藝術怪傑的稱號。

王萬春首次在台北的個展是在1980年,地點於台北市美國新聞處,展出水彩作品,大受好評,隨後接連受邀到各畫廊展出,如春之藝廊、永漢畫廊、漢雅軒等畫廊,皆是當時大名鼎鼎的畫廊,這對天賦極高但年輕的王萬春來說,是很大的助力,也是考驗。因為台灣的藝術市場慣於哄抬藝術行情,炒作藝術品的市場,金錢的利誘容易使藝術家配合演出,使得他們只能不斷去畫市場接受度高的作品。

王萬春對於外來的負面行為舉動有其敏感性,一律不予理會,這也使得王萬春能更專注於創作的精進,到了今天,他的每一件作品都還維持最高的原創性,每件作品都有深度的延展及想像空間。

家庭變故,加上對功利畫廊的排斥,使得王萬春總是過著半隱居式的低調生活。除了在蘇澳,還曾經在澎湖、花蓮、淡水等地居留過,這些地方除了能讓他靠近廣闊的海濱區域,接近沒有文化痕跡的自然環境,還可使他的心靈平靜下來。大自然即是最好的藥引,使他可由創作獨抒性靈,在作品中產生無垠的幽寂、空靈、和無盡的漂泊感。

王萬春創作近四十載,累積深厚的學術性,亦有研究論文探討他的藝術。有些藝評家研究王萬春的作品,認為他的創作遊走於寫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間,有人則認為他某些時期作品是偏西方極簡畫風,美術史學者習慣去歸類藝術家的作品類型,或許這樣在寫書或讓觀眾去了解一位藝術家時,能夠更為便利。王萬春的創作,很難去界定畫派或畫風,或許是他的藝術天賦及孤寂性子,能夠讓他獨善其流,表現出顯明的王萬春畫風,其中主要有幾項特點:

1. 開闊的場景,海的景像忽近忽遠
2. 劇場式的畫面
3. 奇異的人物出現在畫面的某一處
4. 大膽用色,但卻協調
5. 使用多點透視
6. 西方油畫帶出中國水墨渲染
7. 隱晦式的畫法

上述都是王萬春自發性的畫法,構成獨特的藝術底蘊,往往使觀眾容易陷身於畫境中,產生個人屬性的想像語彙。

雖然地球上許多人是生活在群體的都市裡,但心靈卻經常感到空虛,也需要一個寧靜的自我空間,抒壓及沈殿。寬闊的場景裡,人物渺小,但勾起觀眾對畫面有更多的空間去揣測,人與環境的關係,是密切,還是疏離,值得熟讀玩味。

在美術史上重要的作品,通常不會過於直接去傳達意念想法,會有多元的解釋,因此藝術品就容易引起議論,將延續非常久的時間。觀者也不必太在意作者的本意,好的藝術品並不是要呈現單一種想法,而是多樣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對於作品的解釋亦有自己的見解。

王萬春創作近40年,除了這次在紅野畫廊的新作外,其餘早已全被收藏。但他的作品出現在藝術拍賣會的次數不多,因為他的畫作容易讓收藏者為之動情與寄情,當一位收藏者決定釋出收藏品時,王萬春的作品總不會出現在釋出名單中,使得他的市場相當穩固,不像許多華人藝術家的作品經常被拋售在市場上,導致「市場泡沫化」或「有行無市」的情形。

這次在紅野畫廊的新作,是自2007年來的作品(上一次王萬春個展是2006年於北京),近年來,他每年僅完成三件油畫作品,非常稀少,因此每件作品的藝術性都很高,藝術家總是以最嚴謹的態度來執行創作。

後記:

王萬春過著半隱居式生活,不為外在世界打擾,40年來,喜歡王萬春作品的人累積了龐大的數量,但他一直處於不信任台灣畫廊的心態。

非常感謝他願意提供新作給紅野畫廊,讓紅野畫廊的開幕有了最佳的開始,也讓進來紅野的觀眾有機會了解何謂「原創」,什麼是有「藝術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