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敦煌藝術中心:【遺民‧深情‧劉錦堂】

2013-01-26|撰文者:李柏黎


台灣人赴日學習西畫之第一人

在 台灣近代美術史上學習西畫的過程之中,多數前輩畫家是透過日本間接吸收來自西方的繪畫理論與技法。若說當時全亞洲吸收歐洲文化的中心是在日本的話,東京美 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則是中心中的中心。一八九四年出生於台中的劉錦堂(1894~1937),是第一位考進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的台籍學生(早劉錦 堂一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的黃土水是雕塑科)。在此意義之上,劉錦堂在台灣美術史上應享有舉足輕重的輩分與地位。
不過,劉錦堂逝世迄今已逾七十年,他所受到的關注,比起同輩的台灣美術家,可說是相差甚遠。當然,此與他將後半生奉獻給在中國的美術教育事業,甚至因而改名王悅之,有著絕對的關係。因此,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劉錦堂其人其畫依舊是片面的與朦朧的。

不管是劉錦堂還是王悅之;其謎團未解的生前行蹤以及充滿神話寓意的遺世作品,皆提供我們諸多想像空間。《遺民‧深情‧劉錦堂》一書冀望從僅存的蛛絲馬跡之中,為讀者拼湊出較為完整的劉錦堂形象。

代表作〔台灣遺民圖〕

〔台 灣遺民圖〕與傳統佛教信仰中「一佛二菩薩」的形象有著聯想的接點。中央女子額上的白毫、左手呈現與釋迦牟尼「施願印」相同的姿態;掌心之眼又和千手千眼觀 音的形象產生了聯想的可能性,右手捧著的地球似乎又是佛教法器之如意、寶珠的變形。身後二女子雙手合十的姿態中,也讓觀者再度嗅到了佛教信仰的氣息。據說 在〔台灣遺民圖〕展出之時,曾有觀者詢問劉錦堂本人「手中之眼」的寓意。他似乎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淡淡地回了一句:「那是望著台灣的。」由劉錦堂的發言我 們可以感受到他對故鄉台灣的深深關切。他盼望藉由神佛之力拯救淪為日本殖民的「台灣遺民」脫離苦難。

富涵寓意的愛情系列

劉 錦堂也曾創作一系列以愛情為主題的作品,敘述其對愛情的憧憬,以及對戀人的款款深情。〔七夕圖〕別名〔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劉錦堂曾題詩與 此作相呼應。「修書與君約,立志堅如玉,一年一回來,七夕君莫錯。」劉錦堂與何人許下了這七夕之約?還是此詩象徵某女子對劉錦堂的深情告白?著實耐人尋 味。

台灣出生、日本求學、中國發展個人畫業及教育事業。複雜卻也豐富的人生經歷,促使劉錦堂其人其畫,充滿研究的價值及傳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