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敦煌藝術中心:【費以復 油畫市場暗藏潛力】

2012-07-06|撰文者:中華工商時報朱浩雲


從上海崇源首拍西洋美術看國內油畫市場走勢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內藝術品拍賣興起後,中國嘉德、北京翰海、中貿聖佳、太平洋、上海國拍、朵雲軒等多家拍賣公司先後上拍過中國油畫。其中中國嘉德的油畫專場還創下不少佳績。如94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陳逸飛的《山地風》以286萬元成交;在’97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陳逸飛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以231萬元成交。尤值得一提的是:劉春華創作著名的《毛主席去安源》在1995年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以605萬元拍出,創下了大陸油畫作品拍賣市場最高價。以後,由於國內油畫市場的局限,各地不少油畫專場成交不甚理想。去年,新成立的上海崇源藝術品拍賣公司為了開拓西洋美術在國內的市場,於10月23日在上海萬豪大酒店推出了“西洋美術專場拍賣會,上拍的作品有103件,其中中國油畫28件,西方美術作品75件,成交58件,成交率為56%,西洋美術專場與上海崇源其它幾個專場相比,顯然遜色得多。不過,從上海崇源首拍西洋美術可以透露出以下市場信息。

首先,國內油畫名家作品價格很難同世界油畫名家分庭抗禮。

這次上海崇源西洋美術專場薈萃了國內外名家的油畫力作,既有國內的油畫大家徐悲鴻、林風眠、潘玉良、呂斯百、關良、龐薰琴、陳抱一、顏文粱、關紫蘭、常書鴻、費以復、丁衍庸、沙耆、趙無極、陶冷月、吳冠中等,也有西方繪畫大師巴勃羅·畢加索、馬克·夏加爾、悉尼·諾蘭、約翰·奧森、伯納德·畢費、伊夫·巴耶、查爾斯·杜佛森等。從成交的情況看,西方大油畫家表現搶眼,如悉尼·諾蘭的《森林騎士》以220萬元成交、約翰·奧森的《無題》以110萬元成交、巴勃羅·畢加索的素描《藝術家畫室》以66.5萬元成交、伯納德·畢費的《有梨子的靜物》以66萬元成交、馬克·夏加爾的《女人與花束》和《自畫像》分別以55萬元和16.28萬元成交。而國內的油畫家中徐悲鴻的《戴花環的女子》表現最出色,以132萬元成交,高出估價1倍多。另外超過10萬元的僅有丁衍庸的《無題》以39.6萬元成交、林風眠的《荷塘飛鳥》以28.6萬元成交、龐薰琴的《江南水鄉》以24.2萬元成交、潘玉良的《抗日流血》以17.6萬元成交。至於陳抱一、關紫蘭、常書鴻、費以復、關良、沙耆、趙無極、陶冷月、吳冠中等人的作品不是流標就是

價格很低。平心而論,這次推出的西方油畫家作品大多為一般作品,如果是精品恐怕成交遠不止這個價,像西方油畫大師巴勃羅·畢加索的油畫精品在國際上動輒數百萬乃至上千萬美元,如此昂貴的價格是國內藏家難以承受的。相反,上海崇源推出的中國油畫家的作品大多是精品,以流標的關良《戲曲人物》作品為例,估價38-40萬元,尺幅62×72CM。關良的油畫中西結合,氣質舒放大氣、內涵高雅,尤其戲曲人物是上品,此幅在關老作品中尺幅是比較大的,其戲曲人物形象被表現得淋灕盡致,是關良難得的精品,可惜這幅作品竟被流標。

其次,國內油畫市場尚待進一步培育。

油畫走向市場也只是10年左右的時間。近幾年,上海乃至全國各地的藝博會上,中國油畫似乎異軍突起,油畫參展的比例越來越高,有的高達80%以上,成為藝博會上最為耀眼的主角,在市場上大有趕超中國畫的勢頭。可惟一不足的就是成交太少。同樣,這次上海崇源首拍推出的西洋美術專場與上海崇源其它八個專場拍賣相比,顯然拍賣的人氣不足,無論是參加觀看的人數,還是參加舉牌競投的人數,很難同火爆的近現代字畫相比。從拍賣的結果看,40幅外國西畫,成交了30幅,10幅流標;中國油畫28幅,成交13幅,流標15幅,中國油畫成交率低於外國油畫,流標要超過外國油畫。說明市場對油畫作品的熱情不高,成交不活躍。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國內許多著名的博物館沒有收藏中國油畫。眾所周知,中國傳統的中國畫之所以能受到藏家的青睞和追捧,就是因為歷代的帝王、達官貴人、文人

雅士喜好名家字畫,特別是皇府內都收藏著歷代名家字畫,宋代和清代還有專門的著錄問世。由於帝王的示範效應,客觀上影響到民間,所以歷代收藏名家字畫在中國經久不衰。而油畫作為一種舶來品,它真正在我國流傳的時間不長,但油畫的藝術樣式與傳統文化形成了激烈衝撞,由此帶來了東西方文化互為交融,結束了長達數千年傳統繪畫一統天下的局面,使中國美術充滿著時代氣息和青春活力。可惜作為國內最高層面收藏機構———博物館對中國油畫並沒有重視,導致博物館沒有對民間收藏中國油畫起到一個示範和導向的作用。

二是缺少油畫的投資者和投機者。一個市場要活躍,必須要有投資者,也要有投機者。以中國畫市場為例,市場上有大量投資中國畫的藏家,同時,也有一憑自己眼力的投機者,他們奔波於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廣州、天津、杭州、陝西,有的穿梭於台灣、香港及東南亞地區,高拋低吸做差價。而油畫市場顯然要比中國畫市場校目前,拍賣中國油畫的拍賣行也屈指可數,不僅油畫投資者少,而且投機者更少,導致中國油畫作品在市場上流通性差,進而影響到畫廊和藝博會上油畫的交易。拿上海油畫市場看,目前買量最大的當推用於居室裝飾的工薪階層族。此外,滬上用油畫作為禮物送禮公關也不少。但是,把油畫作品作為投資項目的確很少。正因如此,九十年代不少大拍賣行先後退出了中國油畫的拍賣。

再次,國內油畫市場藴含著巨大潛力。

這次上海崇源推出的中國油畫作品幾乎都是清一色中國第一、第二代油畫家的作品。如中國第一代油畫家徐悲鴻、林風眠、潘玉良、呂斯百、關良、

龐薰琴、陳抱一、關紫蘭、陶冷月等,這些第一代油畫家的作品有著特殊的價值,他們不僅是西方油畫的傳播者和中國油畫的實踐者,而且在探索學習西方油畫中,又形成了自己的鮮明風格,同時,這些第一代油畫家由於經歷了多次戰亂或是政治運動,很多作品沒有保存下來,有的油畫家作品已鳳毛麟角,像林風眠在“文革時期,幾乎銷毀了自己保存的全部油畫作品,現林風眠的油畫在市場上很少見。去年,香港佳士得曾推出一件林風眠的力作《漁村豐收》,以高出估價4倍價格成交,達到356.6萬港元,打破了畫家本人作品最高紀錄。

尤需指出的是,國內博物館、美術館對第一代油畫家的作品收藏大都是空白,因而他們的作品彌足珍貴。至於費以復、沙耆、趙無極、吳冠中等中國第二代油畫家中,趙無極和吳冠中的行情較好,其他幾位第二代畫家人們一般比較陌生。尤其同第一代油畫家相比,第二代油畫家在人們的印象當中並不深刻,可是他們的特殊經歷使他們在歷史名分上既躋身於前輩之列,又是第三代油畫家的直接培養者,起著承前啓後的作用。如費以復(1913-1982年)是中國第二代油畫家中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費以復原名費彝復,1936年畢業蘇州美專,為顏文粱的高足,1939年在重慶參加中華全國美術會,由徐悲鴻提名擔任理事,1950年作品獲華京美展三等奬,1953年由顏文粱推薦到中央美院華東分院(現浙江中國美院)任教,1954年參加第二屆全國美展,1955年與黎冰鴻等人籌建油畫系,“文革期間被批成“國民黨宮廷御用畫家,1980年恢復浙江美院華東分院油畫系副主任職務,1982年病逝於蘭州。1995年費以復的作品開始在國際市場上亮相。這次上海崇源共推出費以復4幅作品,其總一幅《嵊泗海景》(尺寸66×51CM)成交價為1.43萬元,其餘三幅———《嶗山潮音瀑》(估價6000-8000元)、《大同雲岡石窟》(估價6000-8000元)、《山路》(估價12000-15000元)均出現了流標。從中可以看出,費以復的作品估價儘管很低,但市場成交卻很不理想,相反,不少第三和第四代油畫家的作品動輒都是數十萬元,令第二代乃至第一代油畫家望塵莫及。

筆者以為,無論是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欣賞價值乃至文物價值,中國第一、二代油畫家的作品都有著很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這種價值將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顯現出來。廣大投資者和收藏者不妨可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