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境畫廊:【微塵聖像】

2012-04-24|撰文者:阮義忠


一位久未謀面的學生說要聯絡一些同學,和我敘敘舊,聚會場所是當代美術館旁的咖啡屋。

聚會那天我準時到達,比我早到的學生只有一位,那就是外型一直比作品讓我有印象的馮君藍。打從二十一年前來報名上課時,他就是布衣棉褲、長髮披肩,再加上體型削瘦、氣色欠佳,每次都讓我覺得他好像是處於半飢餓狀態。當時的他雖然還不到三十,整個人看起來卻像老了十幾歲。這麼多年過去了,歲月在我和其他學生身上都明顯地刻下了痕跡,他卻還是當年模樣,看起來反而比實際的半百年輕。馮君藍在離開我的課堂六年後,去讀了七年的神學院,又於七年前開始擔任牧師,成為一位全職的傳道人。

記得當年在課堂上他就是個極少發言的學生,羞澀,總是靜靜地聆聽,在暗房放大技術的操練中,也是默默但全心全意地投入。人一多,他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這次聚會也是。

聚會結束前,馮君藍說:「我有八張作品,正在隔壁的一個聯展中展出,不知可否請老師過去指導一下。」當代美術館是我時常經過卻從未踏進過的展覽場所,因為我對新潮的創作手法向來疑惑。

那是一小段只容錯身而過的走廊,一邊是老式的木框窗戶,一邊是陳舊的泥灰牆。馮君藍的《微塵聖像》每幅一米多長,兩面各掛四幅肖像,已無多餘空間。照片裡的八雙明眸直透心靈底層,立刻就把我震住了。那已不是容顏的留影,而是靈魂的肖像。

這是我多年來在華人世界看過最有深度的作品之一;原本這個展出空間掛什麼都不合適,但馮君藍的作品卻克服了障礙,透過一張張臉孔傳達了赤子的無邪、性靈的純淨、宿命的枷鎖、探索的迷惘、救贖的渴求、悔悟的了然以及信仰的堅貞。

照片模特兒都是馮君藍的教友,人物裝扮都與聖經典故有關,拍攝地點就在教會樓上租來的工作室。作品中人物透露出對拍攝者全然的信任,人人本具的靈性在攝影師的引導之下自然而然地形之於外,煥發出人們無法漠視的光彩,吸引人們的凝視、流連與眷顧。作品的內涵轉化一切,使這個黯淡的過道成為強化對比的必要,就像黑暗之餘光明、汙泥之於蓮花、醜之於美、罪之於贖。

時隔二十年,馮君藍的生活與藝術都歸向了宗教;他用相機替聖經人物造像,作品深深地觸動了我。正如巴赫(J.S.Bach)所言"上帝賜我音樂天賦,我理應用音樂讚頌上帝。"我相信,馮君藍的整個工作過程就是心靈的一次一次浸洗、精神的一次一次甦醒。有了信仰、歸依,他手中的相機鏡頭也多了維度,也才有能力為靈魂造像。

我很明白馮君藍作品深度的來源。拍照對他而言,已不是在強調自己的藝術手法,而是為了替人人本具的靈性顯影。在肖像攝影史上,專拍北美印第安人的愛德華‧寇帝斯(Edward Curtis)無疑是透過鏡頭直入心靈深處的先驅。難得的是,馮君藍雖受其影響,卻另辟新徑,以牧師的身份試圖從教友身上揭露聖經的啟示。而他也的確成功地傳達了信仰令人寧靜、充實,使人堅定、圓滿的神秘力量。這些肖像呈現了心靈提升的氣韻,悠悠地訴說著卑微如塵土的人,也能由凡轉化為不凡。

攝影最強的特性就是把瞬間凝住,馮君藍的作品卻剛好相反,彷彿是在緩慢釋放著時間的流動。世俗的一切離不開是非對峙、善惡拔河,人性總是徘徊在獸性與神性之間,他拍的正是由迷到悟的覺醒過程。有信仰方能明辨是非、斷惡從善,從馮君藍的作品當中,我們看到的正是尋求救贖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