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雲清藝術:【李詩文 - 繪畫者的心靈獨白】

2012-07-19|撰文者:陳潔 剪輯/璽軒


異地漂泊的浮雲遊子

李詩文筆下的年輕人大多出現在公共空間裡,如商店街區、展覽現場、地鐵的車廂,這些繁華之地,物慾、情慾、在青年男女身上流竄繁衍,又熱鬧又哀愁的矛盾情結,成了李詩文畫作裡的特色。十八、九歲就離開家鄉安徽桐城到異地念書的李詩文,大學畢業後到上海打拼求生存,上海是個忙碌步調又快的大城市,朝九晚五的上海生活和家鄉桐城的舒緩節奏大相逕庭。

用畫筆挽留青春

畫家梵谷曾說︰「人在不斷獲得經驗的同時,也不斷的在失去自己的青春,如果現實不是這樣該多好?」李詩文說,這就是人生殘酷的地方,往往人在實現自己理想的時候,人生中最美麗的那段充滿了朝氣、生命力的青春也跟著葬送掉了。李詩文提到創作的出發點源於一種紀錄性質,「也許若干年之後,我畫面裡的這些年輕人在邁入中年已經成家立業之際,從我的畫裡可以看到自己當年青春正盛的模樣!」在當時這些看上去青春美好,在城市裡穿梭獨行的男男女女,也許在當年從沒覺得自己的青春是這樣美麗可貴,因為他們當時只有一些念頭,或許是為了自己的理想,或許是為了生活而生活。李詩文說:「時間過得很快,青春就不知不覺地流失,而且再也回不來了。」

意象觀念超脫於寫實創作之上

雖然李詩文的油畫作品是絕對的具象,但他採用的是都市日常性的創作,縱使他在學院教育中接受的是蘇聯、俄羅斯式學院教育系統,但他更傾心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線、面素描。或許是來自於他內心裡自由奔放且感性的因素,他認為
所有感受的一切不是用具體畫面就能呈現,好的畫家應該在畫面上設定一些線索,大家追尋著線索去開創自己的想像,有些感覺可能是用筆觸、線條、肌理去表現,因為藝術的深度並不是像文學那樣可以用文字描述出來的。李詩文的結論是:「有時候繪畫過度具體會把人的想像力抹煞掉。」

尋覓不回的心中江南

從家鄉桐城到陌生的上海生活,雖然已經在新城市成家立業,但這個都會大城上海,對李詩文來說始終是異鄉,沒有辦法融入。「因為這個城市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我作為一個異鄉人來到這個城市,和它始終是有距離的,包括這些非常漂亮的男青年、女青年,我都是和他們有距離的。」

「我在都市裡找不到自己的故鄉,我在自己的故鄉裡也找不到自己的故鄉。」李詩文說,從他19歲起離開了故鄉,他心目中真正的故鄉就已經悄然逝去了。

在大陸的政策下,戶口回隨著居住地變遷,因而人從來不屬於那片土地。「就好比當我的戶口遷到了上海,我的歸屬感還是不在上海,因為那個地方沒有我的父母、沒有我的親人。」也是因為人內心中總有一份歸屬感,家鄉帶給人的是非常恆定的、溫馨且可以信任的依靠。離開家鄉到了異地,異地變成了不熟悉的樂土。

然而從城市回到了原本的故鄉,它也不再是李詩文心目中的故鄉了。「家鄉在我離開十幾、二十年的變化是很可怕的!」中國大陸在農村地區實施了一系列土地規劃的政策,李詩文小時候眼睜睜的看著這些山坡變成鹽田,長大後回到故鄉,這些鹽田又變成了一座座的廠房,這種難以釋懷的錯愕失落感在李詩文的畫中流露,悲傷瀰漫在蒼茫的背景空間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