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大雋藝術 Rich Art:【蔡尉成雕塑的七十二變 - 從當代雕塑發展談起】

0000-00-00|撰文者:林振莖(朱銘美術館 研究部主任)


在當代雕塑的藩籬已經被開放許久的現今,我們已經很難從純粹雕塑的角度來談雕塑,也很難清楚定義何謂雕塑?

過去,雕塑材質是低調存在,材質即為材質,如泥土、木頭、石頭、銅、鐵等,它們僅僅是媒介。但是進入到二十世紀,材質不再只是如此,它轉變成形式的載體,這時期的雕塑家追求藝術的純粹,雕塑的形式大於本質,形式主導一切,雕塑是視覺,與過去強調雕塑是觸覺不同,如同美學家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所言:「藝術是視覺的。」也就是純然形式主義,即放棄對自然的模仿,也必須去除作品的內容性,它未涉及其他領域(如文學、音樂、社會學、心理學等)與社會性的意涵,如低限主義(Minimalism)藝術家賈德(Donald Judd)的作品便是如此的藝術觀。

而今日雕塑形式的多元也同時來自二十世紀初前衛藝術的實驗精神,杜象(Marcel Duchamp)現成物的使用便是提出新的形式,衝撞舊有的體制,接續而起的拼貼、構成、集合等藝術型態,逐漸造成雕塑越來越難以定義,雕塑已經不一定需要「雕」與「塑」,技法的改變,表現的手法也就變了,近代地景、觀念、錄像、裝置等藝術形式的出現更讓雕塑的藩籬從此消失。

蔡尉成,1971年生,師承謝棟樑,他雖然未接受過學校正規專業的雕塑訓練,但是在師徒制的學習中,從工藝上面學習養份,進而從事純藝術的創作。其雕塑發展歷程,基本上就是循著上述的雕塑脈絡發展而來,他製作的公共藝術,如〈人多力大福就大〉、〈喜月〉、〈信心毅力勇氣〉等作品,便是對純粹展示空間的反叛,雕塑去台座化,對空間的滲入,雕塑展示的場域不一定是在畫廊、美術館,而是在戶外公共的空間,它更親近人群與觀眾互動。

此外,他也曾以人為主題嘗試各種不同形式的現代雕塑創作,如〈孕育〉之作呈現出簡化後的形式美;而〈有你〉作品則以多媒材組構的手法表現人性的親情;另外,還有銅鑄〈愛人〉以扭曲變形的方式表現塑像的內心世界;鐵雕的焊接組合則表現出東方獨具的美學觀。

而當代雕塑講求的後現代的重要精神之一便是通俗文化的介入,代表藝術家如塞薩(César Baldaccini)、安迪‧沃荷(Andy Warhol)、村上隆(Murakami Takashi)、傑夫‧昆斯(Jeff Koons)等。這種時代精神也反映在蔡尉成的作品裡,他近年創作的〈七十二系列〉作品,以中國通俗小說西遊記為創作題材,這些作品反映出消費時代與次文化的影響。

近年來雕塑趨向「公仔化」,不僅國外有波特羅(Fernando Botero)、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等;在國內也有洪易、李真等,蔡尉成這系列的創作也趨近這股風潮,以不鏽鋼、青銅材質製作出圓潤光澤的各式各樣造型,搭配烤漆,鍍鈦,拋光等相互結合的手法運用,以及華麗色彩的變化,讓每一尊雕塑都令人愛不釋手。

但蔡尉成能從文化的母體抽取一些元素,然後轉化到雕塑上,讓形構雕塑的物質不再只是材料,而是內含物質的象徵與隱喻,帶有東方情調與民族性,同時也形塑出他個人藝術風格的獨特性。

在《西遊記》原著中並無具體的說明七十二變的種類。而在道教法術名稱中七十二變中的「變」,並不是指變成某種東西,而是指陰陽五行性質的變化。另外,在明代羅貫中所著《三遂平妖傳》,對七十二變則有較具體的描述:「上可梯雲,下能縮地。手指處,山開壁裂;氣呵時,石走沙飛。匿形換貌,盡叫當麵糊塗;攝鬼招魂,任意虛空役使。…」上述如此傳統神怪的形象被蔡尉成以現代人的眼光和現代手法重新賦予中國傳統文化新的生命。

如〈跫然〉作品以傳統神話主角孫悟空為創作對象,雕塑體態圓潤飽滿,融合中國道家「氣」與「空靈」的哲學內涵,作品量體雖看似龐大,但呈現出輕盈的視覺張力,孫悟空彷彿在蔡尉成手中鮮活了起來,傳達出東方文化的精神與內涵。

而大自然界變化多端的風、雲、山岳等題材則經常被他拿來「借題發揮」,與主角搭配,更加的襯托出孫悟空的豪邁與千變萬化,藉以用來隱喻天地萬物的變化無常,也增添觀賞者的樂趣。

綜觀世界知名的藝術家,他們在藝術的追求上大多追求永無止境的自我超越,畢卡索如此,楊英風、朱銘如此,蔡尉成亦是如此。正如他所說的:「天地運行,變化見矣。」又說:「我一直試著擺脫習慣性的理智判斷,以不同的角度,用心去體驗現實周遭之人、事、物,所給予我的靈感。」蔡尉成就如同他作品中百變的孫悟空,將不斷地在創作上追求無窮的變化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