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赤粒藝術:【罐展覽|台灣水墨藝術最清新表情 赤粒藝術【墨‧彩 異趣1】受矚目】沒有大歷史的論述與使命 卻有自己與時代的深切對話

2016-07-19|撰文者:赤粒藝術


當代藝術新聞 / 台北報導

台灣的水墨藝術發展自60年代開啟了一連串的變革,不管是從抽象的表現、鄉土主義、新文人畫,甚至也因為受到西方影響所產生的類裝置性的表現,這些不同的面貌到了90年代卻也逐漸走向式微。水墨藝術在學院、美術館或藝術市場都沒有想像中的受到重視,表面上這或許是環境在改變,但實際上卻也不能否認一個現實;水墨創作的本身與回應時代的精神,似乎與現實生活有著相當程度的落差,這也使得水墨與現實的對話關係格外顯得薄弱。

但是這些因素在這幾年台灣年輕一輩水墨藝術家身上,似乎慢慢能夠看到她(他)們呈現出自己的一種內在面貌,這樣的精神不在於泥古、也不在於去復興傳統的問題,更具體的是在於這些年輕藝術家放開對材質本身的僵硬界性,完全是站在創作本身的角度,來選擇如何更落實水墨材料本身的年輕化問題。或許也是這樣的因素,使得台灣新一代的水墨藝術家作品,有了相當豐富且更具有時代節奏的個人思維。

在台北一直相當深耕於年輕水墨藝術家推展的赤粒藝術,7月9日,由潘信華所策劃的【墨‧彩 異趣1】,就以邵士銘、林郁珮、洪瑄、陳芷若、曾建穎;五位創作風格完全不同的年輕藝術家為主,讓大家有機會欣賞到水墨藝術在現今年輕藝術家創表現上,竟然能夠有如此多樣且具有內蘊性格的表現。

曾建穎的水墨藝術,在〈當代藝術新聞〉2016年1月的封面藝術家欄目上就曝光過,當時受到兩岸三地畫廊界相當大的矚目。曾建穎讓水墨不再耽溺於墨與水的關係,他讓自己的藝術出現一種「類繪本」的格局,但也不像過去浮世繪的框架。曾建穎讓自己所呈現的創作風格,就像是打破傳統水墨過度僵化的風雅性,落實到生活現境的一種情感對答;但有不是那麼艷俗化。那些出現在他作品上的人物,儘管有著古典佛像藝術的人物造型,卻又顯得憨厚自在,那股不受綑綁的內心樸素,讓你就彷彿在觀視人間羅漢。

除了曾建穎之外,陳芷若的作品,會是相當值得被注意的另外一位。

陳芷若這位年輕女性藝術家,一方面藉由生活中常見的宣傳品來作為畫面底景,但卻在畫面主題上出現量體的靈壁石或碩大觀景石造型,她企圖讓畫面出現兩種或多種時間的對疊關係,不是單純只在探討虛實關係,而是透過不同空間的象徵物件來傳達時間本身的流動性與生命短暫的存在感,她讓自己的作品已經不是只探究物件本身的時間感,而是能夠擴大成為對於生命的思考。這位藝術家事實上有著相當純熟的傳統水墨技巧,她的筆功十分深厚,可是卻沒有被傳統技法給綁架,反而相當擅長懂得去拿捏傳統技巧與自己渴望傳達的新貌,使得畫面在可古可今、宜古宜今錯接當中,有了超出年齡之外的成熟感,是一位相當看得出用心的年輕新秀。

【墨‧彩 異趣1】
展覽日期:7/9-8/7
展覽地點:台北赤粒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