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CC Gallery:【金屬與木材間的小玩童-黃宗帝】

2016-08-10|撰文者:CC Gallery


2016.8.10 Question by/ CC Gallery 藝文空間 Answer by/ 黃宗帝 Photo by/ 黃宗帝


Q1/可以和我們分享你的學習歷程嗎?
小時候因家庭因素,單親家庭經濟條件並不寬裕,在國小就開始清楚知道自己喜歡創作,但是當時的途徑只能透過紙筆來呈現,看到同年齡的孩子玩著最新的流行玩具時,看到的不是羨慕,而是〝我如何自己創造玩具?〞於是成為激發我自己動手創造玩具的一個契機。從小母親一路上都是支持我專注於自己興趣的領域,也不強制我一定要以讀書為第一目標,但凡事都得專心致志;媽媽常說,要做自己有興趣的事,並要投入、專心的去做好,這句話在我學習期間成為我的核心精神;對於只接觸過平面繪畫的我,在進入高職美術工藝科與產品設計學系後,除了課堂上接觸到許多媒材外,第一次認識金工、木工與陶瓷等相關的立體雕塑,都令當時的我感到非常不可思議,於是,從那一刻起我便一頭栽進立體藝術的研究中。

Q2/在你的作品之中經常出現不同媒材的組合,是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嗎?有哪件作品呢?
在我十五、六歲的時候,當時主要學習的技術是以珠寶金銀細工為基礎發展的,但因為也同時接觸了許多不同的材料,這讓我思考到是否能運用目前所學習的媒材創作,但又能不侷限在單一材質的技術限制呢?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一直到我就讀產品設計系,開始對工業生產與加工技術有了不一樣的看法,開始學習各種加工機械的原理與操作等,這時候的我才開始正式進入複合媒材的範疇裡;在我以往的作品中,不乏金屬與木頭材質結合的樣式,這兩者對我來說是較易媒合的狀態,例如用各式卡榫、冷鉚接、螺牙等,比較有趣的是,我也曾做過陶瓷、金屬與木材結合的作品,當出現了自己較不熟悉的材料時,問題就會產生,而我恰好是熱衷於解決問題的那類人,於是各種結合陶瓷、玻璃、紙材、纖維的作品出現,甚至電子元件我也嘗試媒合過。

Q3/對你而言設計和創作的差別在哪邊呢?
設計、工業與工藝這三者對我的創作來說都至關重要,我認為自己並不是一個非常能在感性的狀態,很輕易的能夠依靠當下感覺創作出一件作品;可能我是比較偏向理性創作思考模式,當我開始有一個創作想法時,我在腦海內就會開始構思他的材質、結構、功能、尺寸、製作流程等,我必須要經過草圖、精圖、工程圖(尺寸圖)、材質選擇、加工方式選擇、關鍵零組件測試、打樣、確認或修改圖面、定案後製做,看起來會很像是一套工業產品生產的步驟,但是對於我來說,創作就包含了設計,設計也是為了輔佐我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不過如果單就在商品的考量上,設計是需要被妥協的,最主要的就是在成本,但是創作不同,在創作上的設計,我甚至可以讓自己兩袖清風,只為了完成想做的作品。

Q4/後來你做了滿多的手作設計品,令你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呢?
這部分我個人會比較定義在半手工商品,我會選擇機械加工輔助其中的30%,再以手工來完成剩下的70%,這類作品的優勢在於,能夠有效的局部規格化,但又能確保大部分的手感與特殊性,當然缺點也是在於產能的不足;目前來說複合筆桿與扁舟-複合餐具,這兩款是讓我比較滿意的,除了能表現我的媒合工藝外,它們保有很大部分的手感、材質選擇較高檔,而兩種材質搭配的比例也恰到好處,重點是我自己非常喜歡。

Q5/你的設計靈感來源來自於哪裡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通常都使在生活中,而的確也是在生活中,我很喜歡電玩、小說、夢境或是一些科幻電影,這些主題讓我能夠暫時性的脫離現在的世界,像是到了不同國度去旅遊一般,我會對每個細節都很好奇,我會更熱衷於了解它們,縱使他們都不一定是真實的,這就是我的創作靈感來源。我很喜歡思考,通常腦袋無時無刻都在想著一些可能無關緊要的設計圖或結構圖,有時後我可能開長途車想打瞌睡或是暈車、排隊時,我就會開始想某一件作品,該如何製作,或是某一部電影,他的道具能不能實做出來,要怎麼做.....等,這些都會被我拿來作為暫時脫離不舒服或不安的現況所用的方法,有時後腦袋轉得很快,睡到一半常常會驚醒拿紙筆記錄下來,雖然常常醒來覺得根本沒用的設計,或根本不可能的想法,但是我床邊依舊都會放著紙與筆。

Q6/接下來有哪些新的創作計畫嗎?
這個問題滿有趣的,除了原本安排該進行的展覽與開發的產品外,最近開始接觸一些互動裝置、感應器等微電腦控制相關的資訊,我想這幾年應該都會朝著這類型的創作來構思,當可以完成一件雕塑,我會很開心;可以完成一件有關節可動的雕塑,會覺得滿意;能夠製作出一件可以自己動的雕塑,那我想應該可以興奮到直接去環島或出國放長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