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彩藝術中心:【山嶽美學-劉得浪的巨碑風景】
2018-01-17|撰文者:李欽賢(美術史研究者)
超大畫幅,群峰崢嶸,巨岩與林相的紋理和層疊,千絲萬縷,筆緻入微,宛如真山真景,有引領我們身歷其境的即刻驚艷。劉得浪揮灑山嶽藝術,突破台灣人長年以來山嶽知覺的盲點,他筆下的非日常風景,直逼人們的日常之眼,必有一番挑戰。
儘管日本時代已引進寫生觀,但是只有日籍畫家在警察護衛下,得以上山畫原住民圖像;可是台灣畫家缺乏管道,幾乎無人有機會深入中央山脈實地寫生。戰後,1960年代之前的「入山證」政策,亦等於山禁。直到1970年代中後,經《戶外生活雜誌》大力鼓吹之下,始慢慢揭開「台灣百岳」的面紗。
台灣美術的山嶽繪畫其實有一段長時間的空白,前輩老畫家當中,唯有呂基正(1914-1990)愛爬山,也畫了一輩子的山。另外還有一位宜蘭畫家李讚成(1953-2015),於1988年起,開始用畫筆「爬山」,將之征服百岳的心路歷程,花費三年光陰,畫出54公尺長卷油畫的《台灣之屋脊》。說到畫家登山、畫山,也不能不提水彩畫家郭明福(1950-)拿手的高山神秘煙嵐。同屬50年代較晚輩的劉得浪,也熱衷登山,並陸續發表有別於攝影、另創手繪魅力的山嶽藝術,如今在他筆下已經成就了「台灣山嶽美學」。
劉得浪1958年出生於新竹芎林,成長過程中,母親的日文裁縫書之附錄插畫,就是他兒時愛不釋手的習畫寶典。劉得浪記得從小就有過如此「藝術衝動」(藝術發生學的學術名詞),因為常有動手畫圖的「衝動」,這樣的特質也被老師發現,遂派他參加縣內小學生美術比賽,劉得浪5年級時第一次擁有水彩,也首度畫水彩靜物參賽,初試啼聲就抱了大獎,為校爭光。
芎林可以說是遠離塵囂的純樸鄉間,世居在此,畫室也座落於此,這個位於新竹縣靠山一帶的客家庄,早年與附近最有互動的城鎮僅有竹東,現在則多了竹北。質樸、勤勞與潔淨一直是芎林保有的民風,亦恰如其分地反映到劉得浪的畫風。質樸是台灣原味;勤勞是劉得浪的奮鬥;潔淨是縱使再巨大的畫面,島國地標纖塵不染。
劉得浪能順利考取新竹師專(今國立清華大學)美術科,是得力於一位師大美術系出身的長輩親戚,悉心為他指導考前衝刺。術科考試的素描表現甚佳,但他不自以為是,謙稱是碰運氣而已。就當年劉得浪的認知,素描是繪畫的基礎,所以把素描當作急待加強的訓練,認真思考素描要如何精進?
水墨畫家劉河北(1928-2016)老師教他觀察石膏像,即使是純白仍要看出其間變化。竹師歲月是劉得浪的素描沈潛期,在學中的年輕人敏感度,海綿般的吸水性,全心全意投入素描磨練。不單只是埋首勤畫,也去圖書館找來東京藝術大學素描資料進行研究,更常跑台北日文書店;彼時,台北市衡陽路就有大陸書店和鴻儒堂,開封街有家廣洋堂,劉得浪會用心尋訪西洋名家畫冊,翻出畫家們與自己同齡時期的素描交互比較。劉得浪畫業生涯的青澀年代,其實已經全面涉獵西洋繪畫史的演進,從多角度觀察與全方位思索,雖然年紀尚輕,卻對自己未來的畫路也有一番見地了。
1978年新竹師專美術科畢業後,分發至竹師附小執教。此際,正迎接1980年代到來,台灣畫壇的藝術思潮經由《雄獅美術》和《藝術家》兩本刊物的專輯策劃,經常拋出傳統與創新、油畫東方精神、美術回到民間,以及鄉土主義等諸多議題,也成為劉得浪待解的課題。
劉得浪一邊教書,也一邊嘗試實驗性創作,此期間有幾幅自畫像的推演痕跡,很像是他探索藝術途徑的原始筆記。當然他也想過地方色彩、民族風格等等議論性話題,直到迷上登山,親近山嶽,多年來專攻素描的敏銳觀察眼,在此刻豁然開朗,與山靈犀相通,再下來要走什麼路,終於了然於胸了。
攀登大山的考驗,首先是體能克服力,其次是堅定的意志力,對劉得浪來說,還有心與眼的震憾力。優美的山稜線、巨碑般的峭岩以及高山植被生態等立現眼前的衝擊,又身在崇山峻嶺環抱中,凝視大自然必對照出小我的謙虛感,促動了劉得浪以畫筆鎖定山嶽的豪情。
大山峰頂最可觀的是稜線起伏與摺曲,這全是劉得浪無可計數的登山心得。此類鏡頭比較常出現在攝影作品,然而以畫筆詮釋的劉得浪,更能掌握到細密紋理,畫出微妙的明暗光影,在背光幽微處猶有筆觸,可見劉得浪對山嶽的用眼、用情及用心。
劉得浪筆下群峰,在200號畫布上展現的氣魄,令觀賞畫者宛如置身峰巒之間,有親臨現場的逼近感,從這座山頭遙望另一座山頭,氣勢磅礴,震懾力無與倫比。他的山嶽風景有時出現風化後不規則的岩層,或偶有霧嵐下的晨曦。近年,劉得浪的山嶽藝術走入高山生態的點景,寂寥的空山也會停佇一隻朱雀或岩鷯等高海拔珍禽,或者是一頭駐足觀望遠方的鹿兒,似乎不是迷路而是正在勘察的神態,他筆下的山林鳥獸優遊自在。
此回個展更有荷池花語,以超強寫實功力刻畫花瓣、花蕊與葉脈的交錯。也有單獨一朵怒放的孤挺花,以大特寫之姿出現,背景是層層連峰,淨土無塵,大地萬物交融,不禁令人想起香格里拉的國度。
欣賞劉得浪的山嶽藝術,我們會感受到山的靈氣,除出神入化的寫實力之餘,營造亙古巨霸的王者之尊,想像中也許他能夠與山靈對話,進而臻至理想的山嶽美學境界。
中央山脈是台灣的秘境,山中氣象變幻莫測,劉得浪鎮住天象無常,捕捉瞬間的永恆,獨留靜謐時空,但它非千年洪荒,而是台灣子民的精神聖域,其所表現的本質,一定是懷有國土情操的人,先發現台灣原形,再用畫筆實踐,劉得浪開拓出山嶽美學的台灣風景新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