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藝術中心:【蕭耀】首都藝術中心董事長
2012-07-30|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佟孟真 採訪整理
Q:蕭先生您好,您過去擁有平面設計的背景,能否與我們分享從這當中到開始創作的過程呢?
A:從小我就喜歡畫畫,在那個年代,一般父母親會認為畫畫的出路不多,大多是畫廣告招牌或電影海報為主,所以便走向設計。我們那個年代中,平面設計算是滿熱門的科系,從事這行的人也不多,尤其我剛開設計公司時,全台只有兩、三家相同的公司,所以在平面設計的領域中,我也算是很早期的一員。那時對藝術一直抱持著熱愛的態度,到了事業比較穩定時,便開始自己繪畫,一開始畫時使用了很多媒材,從水彩、油畫到壓克力、複合媒材,現在還是認為自己在壓克力的運用上比較得心應手。
Q:在何種契機下成立了首都藝術中心呢?
A:因為很早開始從事平面設計的關係,那時候已經培養出很多人才,後來他們也開始自己創業。那時我也算是老前輩了(笑),發展到了一個階段後便有心想轉行,因為懂平面印刷,所以覺得從版畫開始進入藝術產業會比較容易,開始帶著國內的老畫家到國外展覽、做石版畫。從1984年開始便一直有很好的成績,到了前幾年,百貨公司也陸續都有規劃展覽。我認為版畫是最容易親近的藝術,也是一般人容易負擔起的作品,所以當初也在百貨公司開闢了很多點,因著這個緣故,開始對藝術的領域有深入的涉獵。
Q:聽說您特地到法國研究石版畫,親自了解整個製作過程?
A:對,版畫分為很多種類:平板、凸版、凹版、絹版,這四種版都可以達到各樣的需求,當時我也跑過很多國家,從美國、義大利到西班牙、德國等等,去看他們的版畫製作水準,後來決定在法國,因為那邊用的石版畫最合乎我們的要求,所以我們都在法國做。
Q:而這也成為全台灣的石版畫先驅。
A:首都藝術中心的行銷策略一向領先群雄,無論是早期在知名百貨公司設點,或是現在對前輩、年輕一代的藝術家經營方向,都有很穩定的規畫,能否分享您在空間經營上的策略先見? 我不敢講有多大的成就,但是經營這麼久沒有倒掉算是不錯(笑)。我總覺得做每樣東西都要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你可以吸取前人的經驗,但是要找出最有力的方式去發展自己的事業。當初選擇去做版畫,也是自己去深入研究當時的台灣版畫市場。在推出來之前,台灣有一兩波做國外版畫的熱潮,原本的代理公司的內部職員自己出來開立公司,變成削價的惡性競爭,這樣做是不行的,所以我就用自己的策略,不再透過代理,因為批發代理很容易弄亂價格,這是我的經驗,所以就自己帶一個團隊去經營。
Q:我們知道您跟劉老(劉其偉先生)有著非常良好的互動與友誼,也將他的作品和知名度推向高峰,成就了他在美術史上的定位。能否談談一下您與跟劉老(劉其偉先生)相識的過程呢?
A:跟劉老其實很早就認識,當初他在藝壇上已有相當的名氣。因為他的作品有段時間處於無人代理的狀態,所以有很多畫廊和朋友跟他拿畫後,沒有清楚談妥細節,很多帳便無法算清。後來我便邀約他、詢問他的意願,在他非常樂意的態度與信任下,開始合作與代理他的作品。我感覺得出來,他跟一般的藝術家很不一樣,不管是人類學、探險或其他方面,他都親身體驗與涉略,常常與民眾做第一線的接觸,親和力十足,所以我們到全省去推展他的作品。當然,劉老也有他自己的魅力,擁有喜歡他作品的基本族群,所以我們很榮幸能跟劉老合作,他所呈現出的特質就是作品的魅力之一。
Q:我想劉老和首都藝術之間,是藝術家與畫廊合作非常成功的例子。我們看到您代理了楊英風與劉國松老師,現在也提供舞台讓年輕藝術家舉行個展和聯展,像是紅膠囊先生從知名插畫家成功轉型為專職藝術家,以及之前師大學生的「星八克」聯展等等。在帶領藝術家的過程以及經營策略上,您大多如何觀察藝術家與他們的作品?
A:我想一個畫廊在經營時,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而經營者要自己去掌控這樣的風格。畫廊跟一般的行業不一樣,別人可以從中看出一個畫廊的經營方向與理念,所以自己一定要做功課,這也是對藝術的執著,經營代理藝術家不是要炒短線或是賺很多錢。事實上在2000年,我們就已經開始經營楊英風,代理六年後,到了 2006才整個有完備的發展,所以這要看經營人的眼光和理念。我的觀念是,一定要經營在藝術史上有定位的藝術家,而年輕的藝術家的代理要考慮到幾個重要的因素:原創性高的作品、擁有強烈並持續保持的個人風格、媒材與展出方式的便利性以及作品保存上的考量,這都是我們觀察、挑選藝術家的條件。
Q:您於2007到2008年擔任兩屆的畫廊協會理事長,在這兩年當中,增加了非常多的畫廊成員,兩屆的藝博會也相當成功,不僅人潮爆滿,亦創下前所未見的成交量紀錄,興起台灣藝文界的蓬勃景象。當初您上任理事長時,是否在執行策略上有特別的作風與突破呢?
A:在接任之前,我有四個願景。第一,要把好的畫廊重新找回來。一個好的畫廊協會是代表全國性的,所以把優質畫廊找回並加入會員是件刻不容緩的事。當時成員只有 30家畫廊,所以我便積極推動這件事情,到下任時已有接近八十家的畫廊成員了。第二,我希望畫廊產業能與公部門結合,如果畫廊協會沒有跟政府單位結合,在台灣的生態下是很難擴大的。第三,一定要往外走,到國外去參與國際性展覽與合作,後來我在韓國、上海跟三個博覽會的結盟,也是很重要的。第四,我希望可以建立起健全的代理制度,每位藝術家都可以與畫廊簽約。這四個願景在2008年退任時都一一達成了,畫廊協會有了優質的會員後,博覽會就可以辦得成功。而 2008年的博覽會中,有46%的國外畫廊參加,所以到國外招商也是推到國外的先決條件;跟政府結合後,現在文建會已經把中華民國畫廊博覽會當作對外宣傳台灣的管道,這樣的狀態是四個願景達成候的成果。
Q:從理事長回歸到畫廊之後,今年首都藝術也舉行了25周年的紀念活動,能否分享這25年來的過程心得與未來的主要方向?
A:我認為畫廊行業是百年事業,雖然25年聽起來蠻久的,但跟歐美比起來都還不到他們的十分之一(笑),國外很多都是兩三百年的歷史。理事長退任下來,我有比較多的時間來照顧畫廊,但其實畫廊也都上軌道了,所以比較多是在策略執行的層面上,也有比較多的時間來創作。
Q:在參觀您的個人網站之後,發現您的作品豐富且多元。 平常在創作或畫廊經營上如何分配與運用您的時間呢?
A:我把時間分配得很好,早上起來游泳完、吃完早飯,大約在九點半左右進畫室,到了下午三點吃個中飯,再到公司來。所以時間剛好分成三等分:早上運動完、接著畫畫、然後進公司上班,很固定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