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有章藝術博物館:【空氣草+適逢良機的智慧】看臺藝大張君懿策展《空氣草》

2018-06-06|撰文者:黃海鳴


我認為過去曾經是華僑中學教師眷舍的臺藝大北區藝術聚落是非常適合培植「空氣草」的場域, 也許「空氣草」的觀念也多少來自這個獨特的場域。



一、展場的描述:



至少用來當作展場的部份的宿舍聚落是相當完整的,院子裡的簡易庭園設計植栽等也保留了當初的樣子,已經清空的舊宿舍空間,少數已經成為破敗的廢墟,有些還保留當初牆壁、門窗、地板、天花板上的油煙、斑痕,鐵鏽、水跡,有些則經過清理乾淨並且用白色重新粉刷似乎要全數清除舊有的痕跡,只是痕跡沒有那麼容易被抹除。另外能夠自由、寬裕的使用這個空間聚落,顯然是更為重要的。

空氣草展場。圖/有章藝術博物館提供。



二、思考「空氣草」+「適逢良機」的智慧:



策展人在關係美學創始者尼古拉‧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莖上根」/「衍異現代」的基礎上,加上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提出的「文化孕育力」觀念以及全球對話平台場域的模型,建立了獨特的「空氣草」策展操作模式。

「空氣草」生命力特強,若存在一座允許藝術創作主體從中汲取養份的藝術實踐田野或文化礦脈,應當可以長得更好,這「好」意味著不斷創新生命型態,而真正的養分或文化礦脈,其實是文化與文化之透過「間距」所製造出的「文化孕育力」。簡單的說,《空氣草》不是作為收成現成藝術創作的漁網,而是要透過並置差異與間距,來實驗一個具有文化孕育力的場域平台。

在兩次一起參觀展覽與張君懿君有很多對話,包括談她自己的作品中的一種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演化過渡過程。後來我又讀了一本她由精心翻譯的法國哲學家朱利安所寫的《論時間:生活哲學的要素》,其中細膩地對照了中國與西方的時間觀。我認為其中的「生命存於『適逢』的『來』之中, 而資源則取於時之『良機』」(頁145)的非常華人的時間觀念也有助於對《空氣草》的理解。

 在《論時間:生活哲學的要素》書中提到:「此作為『時』之到來的『來』,沒有標記出開始和結束,也不是一個可讓任何慾望和遺憾產生的地方。在此,『來』不是有待『採集』的,而只須向時之良機敞開。」(頁144)而在世界其他地方的神學中,「偶因向來只是次要的,而效能因(上帝)則總是唯一而且直接的;反之,在中國,這些形成『適逢-機會』的事物卻被認為是充分、甚至是絕對確定的。」(頁155)為什麼「文化孕育力」一定要那麼的焦慮?一定要那麼的刻意?難道不能夠建立在各種差異文化的「適逢-機會」之間?《空氣草》提供許多具體的例子。



四、在閒置宿舍實質矩陣中的多方「適逢-良機」:



C.1.何采柔+黃思農《254日圓》/ 2.蔡影澂《No.212》:



1.何采柔+黃思農《254日圓》:曾經有人闖入暫住這棟閒置宿舍,後來再也沒有回來,只是留下不少生活用具及生活印記,包括精神療養所的通知單與背包中散落的254日圓等。房間用潔白水泥漆重新漆以遮蓋過去,但另一方面也用各種遺留物的痕跡及錄像來還原消失者可能的身分。

何采柔、黃思農《254日圓》。圖/有章藝術博物館提供。



2.蔡影澂《No.212》:作品就裝置在院子裡的一口池塘底下,這個社區由不同時代及不同生活片段所組成,這個居民已經離開的老社區的歷史,試著要在庭院中清理出來的幾何形水池底重建,但隨著水中長出青苔或水變得混濁而逐漸又被淹沒。



D. 1.盧詩潔《表演者》/ 2.郭月女《層狀空間》:



1. 盧詩潔《表演者》:一個正方形的老舊空間,牆壁均被漆上藍幕,表演者在其中的身影可以和其他任何背景疊合,透過合成而轉移到任何空間。從另一角度,這個實存的空間在大家更常見的影像世界中卻完全不存在。

盧詩潔《表演者》。圖/有章藝術博物館提供。



2. 郭月女《層狀空間》:在相當破敗的宿舍二樓及樓梯邊,藝術家用樹脂在斑剝牆壁上反覆塗抹,並且讓凝固皮層從牆壁剝離,不但創造層狀空間,更創造出層狀時間痕跡。



B. 1.澎葉生《軌跡與碰撞》/ 2.蘇威嘉、張君懿、澎葉生《自由步─聽身變位》/ 3.徐瑞謙《從》



1.澎葉生《軌跡與碰撞》:一棟被漆白且部分牆壁被打通的居家空間中布置好幾組聲響作品。經常與舞者合作的聲響藝術家彭業生,有時也為舞蹈製作配樂,有時也在空間中錄製有位置變化的身體的聲音,這一次就在廢墟中使用四聲道再現不在場的演出者不斷移動的空間性。



2. 蘇威嘉、張君懿、澎葉生的《自由步─聽身變位》:澎葉生以均質、中性的聲音與小密室四面牆上的蘇嘉威編導、張君懿製作影像的雙人舞作「自由步」系列的錄像對話。更妙的是,隔牆外的另一個牆面上,完全聚焦在這對舞者腰臀部分,雙舞者身體幾乎是觸覺的關係轉而變成有如書法線條間微妙的關係,此後書法線條也可以用身體間的親密經驗來詮釋?



E.1. 徐瑞謙《從》 / 2.何采柔《能見度》:



1.徐瑞謙《從》:一棟坪數較大的老舊宿舍,先前的痕跡應該都被清理掉以及用白漆遮蓋掉,但從位置、大小、配備等大約可知道先前的空間功能及可能發生的事情。藝術家將類似建材的鋼骨、類似水泥牆塊等的元素,放置在空間內部,最後使用類似線軸的不規則球體,帶動彈性線條在空間中不斷連結、編織。剛開始這些元素和破舊建築形成一個自足的構成式的作品,但這線條走走停停或另起端點,我們不斷被帶到通常不會去,例如像已經沒有廚具的廚房、陰暗的儲藏室,以及非常狹窄且曲折的廁所等,此時作品已經明顯轉化。策展人還帶我從小密道爬上屋頂,景色豁然開朗,如夢初醒,老社區已經變成作品。

徐瑞謙《從》。圖/有章藝術博物館提供。



2. 何采柔《能見度》:作品雖小但作用力很大,呈現頭上馬尾綁了一條絲帶的女孩,重點是這帶有張力的絲帶從畫裡延伸到畫外,再延伸到地面的一段粗壯的角鋼,隨後穿過極為銳利的斷裂處……,而進入一個透明的玻璃杯中,像一首極具張力的短詩。更重要的是老屋中看不見但的確流動過的倩影,透過這輕盈的絲帶給召喚出來。



F.李蕢至《回收風景》:



擅長以自然材料製作地景藝術的李蕢至,選擇一間嚴重損壞且已經被強勁的榕樹樹根、氣生根入侵的兩層樓廢墟。他用收集來的樹枝樹根等編織成為液態兇猛流動的狀態,並讓它在建築內部到處貫穿、穿梭。他說那是大洪水時貫穿家屋的兇殘的洪流漩渦,除了恐怖的水的意象之外,也結合環境中無所不在、傳達能量訊息的電線、電纜等等,最妙的是在樓上的陰暗角落留有劫後餘生像原始人的住屋。



G 縫縫工作室─縫縫屋:



四位性質差異極高的藝術家在一家屋中的不同房間裡發展出具有高度召喚舊記憶的作品,例如都是落葉影子的房間、散發紅色燈光牆角堆滿小盆栽的潮溼浴室、還有不願離開的怨女幽魂、門邊小儲藏室裡的奇怪影像。她們努力在差異極大的作品縫隙間,尋找可以穿梭其間的無形的線條。在這裡可以去比對,先前的作品中所碰觸到各種已經消失者所留下來的不可見但卻強力可感的線條。

縫縫屋。圖/有章藝術博物館提供。



H 劉彥宏─琉璃草、地、水、火、風、空界:



藝術家顯然是一個修行人,他對於心境、身體、環境以及各種事物都有敏銳感應,能夠感應其中的地、水、火、風、空等五種神秘元素的動態關係,並將其轉化成藝術創作。劉彥宏是所有藝術家中在這裡進駐最久的參展藝術家,這件作品就是在結構複雜、特別具有時間感的居家空間中,以影像、繪畫、雕塑、裝置和行為來認識個別空間中的地、水、火、風及空界, 以及在老房字之間的異質能量的流動以及轉化。他的作品最具象,卻傳達了最玄奇神秘的與宇宙能量。



結語:



《空氣草》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展覽操作,策展人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她看出各種的可能的條件,以《空氣草》的論述給出一個容易掌握的圖式,藝術家之間也用各種方式對《空氣草》做出回應。我覺得在「空氣草」的能力之中,還需補上善用機會、甚至能將劣勢轉變為優勢的能力,它正好能夠用「適逢」的這個微妙的術語。實際上「空氣草」也具有在一個相對比較不焦慮、 不預期的狀況下、連結各種可能的元素,「適逢」「文化孕育力」的方法。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空氣草》產出了預料之外的新的創作課題,以及各自的不同的創作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