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大象藝術空間館:【林莎 → 藝生易時的詩篇】Lin Sha → The Poetry of a Creative Life and Temporal Changes

2018-08-30|撰文者:大象藝術空間館


「藝生」是藝術生生不息的創造力,而「易時」指的是時機流變的無限可能性,易之一字,可詳細分析有:簡易、變易、不易,三種意思,宇宙萬物有的時時在變,有的恆久不變,只要跟著宇宙運行自強不息作為基調,生命中大風大浪之驚險也易於自處,因而「藝生易時」作為林莎創作生涯的詮釋與寫照,恰如其分,而他深入體會與自己生命結合化為筆下作品,這些精采的作品形成瑰麗的詩篇---策展人劉永仁。


林莎是一位懸壺濟世的藝術家,自幼生長在易學、醫學以及堪輿學環境薰陶的家庭,在長輩的口傳心授之中潛移默化,這些珍貴的國學素養,成為林莎日後藝術創作的養分與深層底蘊。林莎作品中獨特的生命質素與萌動的因子,源自他對傳統中國易經哲理長年的探索參透,以及對中醫命脈生、老、病、死的深刻體會,同時他也深入研究陰陽五行、命理星象、禪學,關懷生命的本質,探討宇宙輪迴、萬物相生的運行之道。

1940年林莎出生於台灣宜蘭,1958年他因為詩作第一名獲保送台北師範學院 (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在台北師範學院主修西畫期間,先後師承吳承硯、楊乾鐘、孫立群、廖繼春等名師。1970年代至1980年間,林莎為開闊視野,遊學西班牙、法國、義大利之後,於1988後年定居美國紐約生活與創作,至2010年因不幸意外而辭世。
從林莎的創作歷程演進約略分為數個階段包括:記憶底層圖像追尋 (在台灣創作水墨時期) 、陽光躍起蓄積生命 (西班牙、法國、義大利時期) 、履冰復甦覺醒其中 (至紐約以凍、動、生轉化啟發) 、時刻機轉瞬間流變 (行醫接觸生死病痛) 、生生之易取象成藝 (易醫五行取象裝置環境突破) 、愛與死幻化綿延 (隱修與神修至生命離世) 。

林莎的繪畫作品從早期具有超現實意象,進而走向抽象表現風貌,他將經驗與超驗系統的脈絡,通過視覺美感排列組構表現在作品上,而林莎深厚的三古 (易學、醫學、堪輿學) 背景,如何藉由西方可識的手法表達出來?其實中國古老經典許多脈絡一以貫之,尤其以易經涵納宇宙統一場域所有軌道的機變與時變,只是一般藝術家在感性錘鍊的創作時,雖然感知中國哲學「道」之影響力,但沒有熟悉操作的實證,腦波很少能夠調整到這個隱藏版的頻道,而林莎從小的家學中,築構易學系統深植在他的認知及潛知概念中,操作與運用也熟練,加上他有數學訓練 (師大數學系碩士) ,在創作揮灑中,均衡的理性輔佐,如同不陷入業力深淵,而可效天地不仁自有榮枯,抽離沉溺的囈語,使他的作品別樹一格。
林莎尚未出國前的畫作,偏向抽取經驗記憶的體會,直到旅居西班牙、法國期間,仍以自敘式剖析表白為主,自陰鬱、躁動到感官狂放探索,從記憶深層的喚起,到陽光躍動溢出生之慾,視角不出「我觀」、「我感」、「我慾」之喟歎。觀七〇年代林莎的素描與水墨,他繪寫人性生命的愛、慾融合的呈現,他用毛筆來表現鉛筆的筆觸,更能柔和呈現女性之美。儘管是以東方水墨創作,但作品的構圖與描繪手法有時出現西洋繪畫的透視景深。作品中以毛筆線條來素描,又加以局部暈染,黑白的畫面上有超現實的夢境,以及繪寫男女情慾的糾葛與禮讚生命的起源。
直到1988年林莎48歲從歐洲轉到紐約,就如同乾卦六爻合變,陰陽錯而景物拉開,倏見先迷、後得主,從紐約絕對的寒冰封冬,在林莎內心履霜、堅冰至,陰始凝而循致其道,至堅至寒冰之絕美而體悟,啟發了凍、動之重生巨大力量,創作力經此震撼而作品愈見厚重,內在循序牽引出如同易經七日來復,剛強的敦厚與廣度在此時展現,似乎找到了他理想中的藝術之途。

林莎曾表示,以佛家或禪意的本質看待生命,從「凍」開始代替了死亡,是一種生的暫休,而非中止,會再動起來,再靜的循環,是生命的輪迴。在《凍、動、生》(1988-1993)系列作品裡,黑墨搭配水彩、壓克力顏料塗抹、潑灑、暈染,造成色澤多變的視覺效果,裡面有沈穩的構圖,也有行進間流動的動勢,彷彿凝聚能量於其中。
林莎的繪畫筆法和中醫淵源很深,由於家中幾代中醫抄醫譜、看病問診、開藥方,都是以毛筆書寫,書法順理成章成為日常生活作息的一部份,尤其對懷素的草書很感興趣。他深入研究懷素草書的氣脈運動,猶如中醫講究打通氣脈、氣的運轉息息相關。他對傳統水墨皴法進行探討,把現代工業顏料、壓克力顏料混合,呈現出水、油脂組合以後的各種蛻變,逐漸形成其視覺語言。這種看似自然形成的肌理,很明顯地和中醫在診斷人身體病狀時血的流動、細胞的分化、氣脈的運行、人的皮膚肌理血脈的乾濕變化…有密切關連,這些都反映在他的抽象繪畫之中。而他的水墨創作也曾加入煎煮後的藥水、藥渣,使得畫面上充滿質感視覺與味覺浮現,是相當新穎另類的畫作。

九〇年代在紐約時期,林莎嘗試在亞麻布上創作,使用油彩、壓克力顏料、雕塑顏料,多次濃厚塗抹的黑色顏料搭配少量的彩色,再拼貼上白色的繃帶、銀色的錫箔紙或台灣民間朱紅水印金箔。畫面呈現出難以言喻的強烈沈重感,靜謐深邃的空間中透出的銀白色光澤,彷彿表現了悲痛絕望中精神性空靈的光。現成物錫箔紙和金箔來自台灣民間信仰,從藝術家自身的文化背景取材,順勢反映了對台灣土地的眷戀。醫療用品繃帶則隱含了人身心所遭受的痛苦、感傷離別,繃帶似乎隱喻療癒之方,能夠緩解生命中無可避免傷痛之情感。相較於也是學醫背景的義大利藝術家布里 (Alberto Burri 1915-1995) 的作品,他使用樸素粗糙的材質,如沙石、泥土、麻布、鐵片、焦木片、塑料等,意在強調物質的能量。他將這些材料重新利用或組合起來,點石成金變成了極具獨特的藝術作品。在戰後「受傷的藝術」,反映戰爭中百姓所遭受的痛苦貧困以及國家的創傷引起強烈的共鳴。布里曾在集中營裡,以軍用黃麻布袋作為繪畫創作的畫布。布里在不斷的探索中,發現麻布的編織紋路、上色塗料和縫合針腳,對作品的形狀、輪廓和色調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布里將此作為主要創作元素,建立了其藝術的視覺風格。東西方文化背景雖相異,然而林莎與布里在藝術上的表現卻殊途同歸,遙相呼應。

林莎是策展人劉永仁多年以前,從藝術家雜誌發行人-何政廣先生談話中聽聞到的高人,醫術與藝術兼長,可惜當年無緣得識,藉由此次策劃的展覽機緣,以表達對林莎的致敬。本展「林莎→藝生易時的詩篇」精選近30件作品包括:油畫、水墨畫以及素描,從70年代到2008年之間,不僅作為林莎藝術的研究作品展,而且希冀有助於藝術愛好者進一步認識瞭解林莎的作品。本展得以順利開展推出,承蒙鍾經新總監安排於大象藝術空間館展出,以及林莎夫人林暉 (Lisa Lin) 女士全力支持提供精采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