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時代畫廊:【新浪聯展—搶灘,專訪楊奕軒】剪輯時光的軌跡,疊為永恆的鄉愁
2019-05-31|撰文者:藝時代畫廊
楊奕軒,透過鏡頭去觀察與紀錄故鄉的風景,作品像是一部影片中暫停擷取的部分,
濃縮著關乎於過去熟悉且陌生的記憶。屏除了聲音,世界彷如暫時停止。
Q:對於繪畫的啟蒙來自於成長的哪個階段?這個讓你印象最深刻的啟蒙起點來自於誰或是哪個瞬間?受到甚麼影響而開始喜歡上創作?
「因軍中的不自由與思鄉之情繪畫成為情緒的唯一出口,自此才窺探到創作的內涵」
A:據父母所描述小時候很好動,基於管理所幸送去學畫畫;沒想到去畫畫班時反而成為最安靜的那個。真正脫離塗鴉階段是小學五年級,當時的啟蒙者,是當時還在南藝就讀研究所的陳建明老師,除教導我基本素描觀念外亦在我青少年時期給予思想、視野上的幫助。高中時因往外地求學於吳東龍老師的畫室學習,在哪裡我學習到進階的繪畫觀念,並從吳東龍老師身上學習到對畫面的虔誠謹慎的態度。大學則是謝其昌老師,與其說是師生倒更像朋友從對談中分享不同的觀點。成長過程教導我的三個老師皆是以抽象繪畫在當今藝壇蓬勃發展,也因為如此學習的過程中更著重的是思考而不是技巧。真正進入創作是在外島服役時。當時因軍中的不自由與思鄉之情繪畫成為情緒的唯一出口,藉由一本A4不到的筆記本以繪畫書寫日記,自此才窺探到創作的內涵。創作與我生命是密不可分的存在,即便是今天不以藝術工作者為職業仍然深植於日常生活中或以不同的形式表現,意旨藝術創作於我來說是一份終生的職業。
Q:在求學時期選擇藝術相關科系,而在面對畢業、選擇人生發展道路上,甚麼樣的契機或是決定讓你想往一位藝術家的道路上邁進?
「我並未立下堅定的誓言要成為一位藝術家,反倒像命運引導般讓我在豐富人生經歷後才開始安排一連串的發表」
A:大學畢業我並未直接從事創作,先後任職於教職與前往紐澳打工渡假,回台灣嘗試公共藝術與陶瓷原型的製作,然後於壁畫公司回到繪畫的本質。在壁畫公司階段讓我打下了扎實的寫實技巧,但因發展有限於是自己自立工作團隊。約莫有半年左右沒有案子,偶然間看到大學時遺留的繪畫用具才開始打發時間畫了一些作品。累積的幾件作品後恰巧朋友的空間需要裝飾,於是開始有了畫廊的關注與邀約。2016年參加高雄市文化局樣藝術博覽會的徵選,才逐漸有正式的曝光。我並未立下堅定的誓言要成為一位藝術家,反倒像命運引導般讓我在豐富人生經歷後再予以技巧上的磨練,兩者皆成熟後才開始安排一連串的發表。至於我現在,我只會畫畫那就只能繼續畫下去。
Q:在堅持創作的這一段時間中,有沒有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撞牆期?有沒有遇過想讓你放棄的時刻?
「在每一張畫布裡,總是經歷了衝勁、迷惘、探索、失落、重新建立自信最後登上高峰的過程」
A: 在我的每件作品中皆是痛苦的開始,空白的畫布時是渾沌不明最令人迷網的狀態。在繪畫進行的時候又如同登山時不斷攀爬又墜落,在每一張畫布裡,總是經歷了衝勁、迷惘、探索、失落、重新建立自信最後登上高峰的過程。亦如同我運動員時期,訓練的過程並非是歡樂愉悅的,相反的是試圖從精神與靈魂間榨出點什麼東西放置於畫面中,也就是說每件作品的裡都涵蓋著我自身的靈魂能量。
Q:為什麼在近期的創作中,會選擇這類的媒材作為傳遞創作的重點?在這個媒材上你發現了甚麼有趣的/讓人氣餒的/驚奇的地方?
油畫也是最能展現創作者時間性的媒材,觀者能由畫面看見創作時積累的狀態,這即是油畫讓人迷戀之處。
A:油畫是過去十分憧憬的媒材,易學難精。我在作畫之前,會先耗費一周的時間進行基底材的處裡。我習慣自己調打底劑並以砂紙磨平。打底的過程我像是個匠人追求平整與完美,同時也在為畫面進行沉澱。每件作品我都以不盡相同的方式繪畫著,經由不斷實驗逐漸找到自己的繪畫方式,這點也多虧成長過程三位老師未在技巧上過多的授與,造就我獨立去實驗與嘗試的精神。雖然是油畫,但我帶入了水墨與水彩的部分特質,以稀少的顏料多次的薄塗。加入丹馬凡尼斯的油在每層間形成透明的厚度,如同數片玻璃紙疊起來一般產生不同直接技法的空間感。油畫也是最能展現創作者時間性的媒材,畫面彰顯著創作者所耗費的精神,創作者經歷時間累積而產生一種溫度,這種溫度是藉由顏料與色塊堆疊而來、藉由筆觸訴說著創作者的思緒。創作過程逐漸在畫面形成一段故事,觀者能由畫面看見創作時積累的狀態,這即是油畫讓人迷戀之處。
Q:請為我們簡單敘述一下這次的創作系列靈感來源,和藉由這系列想帶給自己甚麼,帶給觀者甚麼?
「當我們看見這幅風景畫時,彷彿有什麼東西從遙遠的夢中甦醒過來並將我們化為風景的一部分。作品雖是靜止,卻感受山的脈動進入一種無聲的領域。」
我並未去設限繪畫的題材,但我一直在回溯於自身的本質。我家旁的風景系列源於長年旅居外地後回到家鄉的慢活,離開後再回來成長家鄉後的感觸。記得中學時期必須騎半小時去隔壁鄉鎮念美術班,每日的往返形成一種慣性,久之當我沒有目的的漫遊時總會不自覺的遵循相同的路線。這個路線乘載的是一段回憶,騎車的過程總思考著許多事,就像搭著火車行駛於嘉南平原的景象觀看風景的同時一邊發呆,映入眼前的風景如同我作品連貫的樣態,如同電影裡蒙太奇交替的回溯一個恍神就是另一個景象,彼此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卻能連貫一趟旅程。當我開始畫山時,我從探索自己與環境間的關係改變至試圖回溯人類起源所見的風景,我在作品中不斷的在處理空氣還有濕度,當色彩被去除時,觀者更能聚焦於這兩者間的關係而不受色彩變化的干擾。抽離了色彩似乎也超越了時間的概念,我們無法從色彩中窺見作品裡是清晨或者黃昏或者任何季節。與數千萬年前人類所見的山相同。在小金門服役時,我居住於碉堡,行走於坑道。當我看見牆上一斧一斧在花崗岩鑿出的痕跡與遺留的彈孔,血脈中似乎隱藏著朦朧祖父參與823砲戰的混沌記憶,影像亦隨之湧入我的腦海。由植披所構成的樹海是台灣山的風貌,當我們看見這幅風景畫時,彷彿有什麼東西從遙遠的夢中甦醒過來並將我們化為風景的一部分。作品雖是靜止,卻感受山的脈動進入一種無聲的領域。
Q:一天24小時中,你是怎麼分配你的日常生活、資料收集和創作?
A:身為一個寫實創作者,紀律遠比靈感重要。我的生活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畫畫,有養一隻貓陪伴我每天跟談話最多的對象就是貓了。我喜歡爬山,我所畫的山是我進入山裡中引發的記憶影像,這種影像會隨著時間的拉長而逐漸模糊,最後只剩下技巧與意志力去完成作品。所以每隔一小段時間我總會去山林裡走走,喚醒對山的記憶。台北有很多山是交通運輸即能抵達的地方,我喜愛這裡。藝術工作者並沒有所謂的上班時間,也因如此必須限制自己一天至少花八小時在工作室內,即使畫不下去了也要待在工作室中。報名比賽與閱讀也是我工作的內容,偶爾閱讀一本毫不相關的書籍中或許能對創作有意想不到的幫助(我創作的靈感絕大部分源自於我不經意的閱讀)。下午我天氣好的時候我總會花一小時的時間運動,適量的運動能在體力的調節上給予極大的幫助。我其實喜歡夜晚工作,夜晚的寧靜更能進入畫面中但每隔一段時間總會試圖調整回來。
Q:請告訴我們你未來6個月的創作以及個人計畫。
A:目前我正在畫一件100號的作品,不知不覺也進行了兩個多月。未來的六個月我將逐步把它完成同時也在等乾時同步進行幾件小件的作品。目前的我並未積極的去衝出作品的量,而是希望從我手中出去的作品都有穩定的質,耗費數月甚至一年完成一件作品都是我所允許的,偶爾為了經濟回歸於壁畫的老本行也是不錯。我曾經在作品的量與質之間去衡量,最後希望我的作品是往後能站上人類歷史的殿堂,給予人類藝術發展的一小步。
↓ 更多展覽資訊 ↓
【新浪培植計畫聯展-第一季:搶灘】
展覽日期|2019/4/20-6/6
展覽地點|藝時代畫廊
展覽藝術家|郭雅倢、楊奕軒、 林采瑩、杜信穎、莊道明
【新浪 X 時代培植計劃 持續徵件中】
“你的存在,將被看見”
藝時代畫廊與時代中西畫材攜手,推出新浪 X 時代培植計劃為萌芽種子灌溉。藝術家與商業經營在愈臻成熟的台灣藝術市場,已經是密不可分。曖曖內含光的作品,總得鑿對角度,方能透射出萬丈光芒。
一千位創作者,就有一千平方種可能,在藝想天開的時代,我們的眼睛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豐富台灣藝術文化是我們的共同出發點,為了讓正走在藝術路上的創作者,於無條件負擔的環境中,潛心專注,逐浪前行。符合年齡23至40歲,持中華民國國籍身分,具相關科系學士畢業或以上學歷,目前無藝廊或個人經紀合約之創作者,皆有機會入選成為新浪 X 時代培植計劃的合作創作者;在六個月的合作計劃期間,每個月能獲得時代中西畫材兩萬元金額商品補助,完美呈現創作品質。計畫期間由藝時代畫廊輔導作品曝光,亦有與藝時代畫廊簽約機會,踏上國內外展覽舞台。
報名簡章及詳情請上藝時代畫廊網站查詢。
www.estylear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