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尊彩藝術中心:【行走「光。稜」上的游雅蘭】

2019-12-11|撰文者:李美政


行走「光。稜」上的游雅蘭
文/李美政

山稜,是一道遠望的切線,作為山的輪廓,刀痕化開天地,綿延而銳利。
遠望,是一種謙卑的姿態,定點而立的視線即使有限,紀錄的慾望卻是無限。

「行走光稜上」是游雅蘭睽違三年的個展命題,也是一件嘗試性的新作,這張成績單一攤開,紀錄了她幾年來創作上的細微轉變和突破。風景一向是她的主題,嘗試各種技術質感來陳述她的自然「觀」。此次個展以山作為符號,畫面摩擦疊印營造山巒的雲霧氛圍,點狀與細瑣線條均佈,帶點水氣。光稜,是一種手作發光體,以山顛之形擬態,光影與木板上的油墨交疊錯亂視覺,讓光暈因距離讓色彩產生漸層效果。作品「色彩計劃」則是由10個色彩漸層的木板拼裝而成,有一道強烈螢光橫跨畫心,藝術家在獨立製作時去掉空間,讓寫實圖像騰空,可是現場拼貼後橫跨的光束反而製造了另一個空間感,這道光束倒呼應了「行走光稜上」的那道霓虹燈管,提高了展場的一致性。

在當代藝術創作雜項交錯中,要以版畫這類有技術規限的媒材作為主力突圍,不免令人戰戰兢兢。但是撇開技術面來看,作品內容陳述出怎樣的思維,需要透過直接而誠實的唯心觀看才能解析雙方的對話。技術實驗在好奇心驅使下都是日新月異,就個人的創作路徑而言,游雅蘭經年嘗試如何讓油墨在平面材質上凸顯不同質感,很明顯在這次個展作品中除了色彩漸層,斑駁效果也是大量出現的技法。「影像書寫」是數十張黑白轉印的作品系列,從長時間的生活隨拍影像中,篩選或裁切光影對比強烈的構圖,手機功能讓原版彩照轉變為黑白灰的色階,透過影印或有油墨不均所產生的剝落效果,再利用油水相斥原理的幾道工序印在表面特殊處理過的紙平版。

手機拍攝作為一種生活影像的捕捉,記錄各種隨機感動,其方便性製造了大量影像,各種影像處理功能的敘事手法,正在改變或建構這個時代的集體意識。按鍵當下是經過邏輯思考還是直覺?又或者所謂「感覺很好」的下意識是經由大量影像滲入式輸送,使記憶產生反射判准?也許直覺更多時候是反映出拍攝者的「偏食」。根據榮格的人格論述裡提到意識、個人潛意識至集體潛意識三個階段,所有經驗養成支配著一個人在群體社會的性格輪廓,若以這個邏輯來推斷藝術家的創作路徑,不難發現那也是游雅蘭摸索著成長的內心世界。觀看一位藝術家的創作脈絡就如翻開記載著私密的日記,她的作品從畫面元素堆疊的細膩結構,到豐富又幻想的色彩衝撞,重複出現的手法和符號都反映出創作者的某種偏愛。例如這批作品她慣用俯瞰與平視兩種視角,俯瞰是一個居高臨下的宏觀視點,二分法則是一個平視分割。垂直水平的透視畫面,天地切割的構圖公式,色彩運用偏向柔和,山巒稜線細碎的線條與繁星/花點狀的均勻分佈,這整體所呈現的柔和氛圍反而滲出幾分甜美幸福。即使沒有人物所構成的畫面,也明顯褪去了以往的蕭瑟孤寂感,若比照幾年前的作品就可以明顯看出藝術家心境上的轉變。這個轉變經歲月擦撞而逐漸拭去夢幻,踏足真實:從製造光線到捕捉自然光線;從花團錦簇到色彩簡化;從內心的風景轉移到現實景物。轉變自然因為生活歷練的影響,藉由分析作品脈絡窺探藝術家的思路,創作思辨是學院訓練,但更多時候藝術家所呈現的是一種靠直覺的「偏食」狀態,而思辨就是搞清楚為何「偏食」?直覺這種經驗累積下的瞬間判斷,相對來說是安全不易犯錯的選擇,在藝術創作這條需要承受各種現實衝擊的路途上,判斷,很難!很多創作的迷人之處在於製造曖昧,然而讓作品處於曖昧也需要功力。

「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當代藝術以大自然為題材的創作多如繁星,但要跨出大自然的形式提出新的辯證是越來越難,自然的永恆顯示生命之渺小,壯觀是一種形式,共感卻是集體意識。藝術家對於大自然的謙卑與野心總是矛盾的,縱然面對壯觀景象也要把眼前的浩瀚收編進一布四角方塊,也許只有面對作品的掌控中的自然才是真正屬於藝術家所有,每一次作品發表猶如鏡面反射般磋磨掏盡潛意識裡陌生又熟悉的自我,要精力耗盡,才肯善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