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 ART PROJECTS 潮時藝術 :【瑞獸之時代物語】陶藝家李思樺的幻境與大觀
0000-00-00|撰文者:莊秀玲 / 原載於藝術家雜誌525期
學陶歷程
李思樺1987年出生、成長於馬來西亞,家中經營餐廳,手足成員還有哥哥、姊姊和弟弟。生性害羞、敏感,小時候經常生病的她,備受家人呵護;她常安靜自處,而各式各樣客人在父母經營的餐廳裡熙來攘往,每天上演不同人生劇碼,烙印在她小小心靈,養成觀察人群的習慣。小時候,她喜歡一個人安靜地看著電視卡通、童話故事書,長大後則偏愛討論社會議題與人生哲理的動漫。她從生活經驗和動漫世界,理出一套生存與學習的方式,以及面對現實社會與真實人性的態度。
從小學到高中,李思樺最快樂的時光是在畫室裡渡過的,她最喜歡水彩與粉彩,擅長表現鮮豔多彩兼具恬淡雅致的風格。高中畢業後,跟隨哥哥和姊姊來到台灣讀大學,心心念念的便是要往繪畫藝術發展。十九歲時,李思樺考進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工藝組,受業於陶藝家羅森豪、黃耿茂,自由學習的校園風氣讓她相當享受捏塑陶土的創作過程;在老師的鼓勵下,2010年考進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受業於陶藝家張清淵,開啟陶藝創作的新旅程。
李思樺大學時期的作品以寫實人物塑像為主,曾挑戰與人等高的尺度,最高達159公分。研究所時期,加入了動物的塑造,風格偏向夢幻的精靈、童話風格,討論慾望、苦楚、死亡等議題,以寫實具象的塑造、隨意拼接組合的方式,加上華麗繁複的裝飾,表現人獸合體卻支離殘缺之狀,傳達苦楚、孤寂、無以傾訴的輕聲歎息。此時期的作品曾受邀參加2012年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策畫的「新域─東亞當代陶藝交流展」。
2014年研究所畢業後,李思樺捨棄了人物塑造,專注於神獸、瑞獸等動物的造像。她從傳統建築、圖騰紋樣中尋找動物被賦予的意義與價值,並提出具繁複誇張的外形與多元圖紋的裝飾風格,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作品曾獲2015年第七屆台灣金陶獎社會組銅獎及2017年第三屆台灣青年陶藝雙年展台灣青年陶藝獎等,頗受肯定。目前定居台南,展開新的創作生涯。
匱乏是創作的起源
觀察李思樺從2009年寫實摩登的女性塑像〈Dolls-Ker〉,到2010年極富裝飾性的皺眉娃娃臉部特寫〈匱缺〉,再到2015年獲得第七屆台灣金陶獎社會組銅獎作品的〈黼黻蜃景〉。她從女性角色談起,轉入探求內心的「匱乏」,如〈匱缺〉,在一個女孩臉上堆疊許多複雜、不合理的小細節,是用加法來詮釋議題。爾後,更深入地以造形獨特、飾紋鮮明華麗的蜥蜴母子(母女)造像〈黼黻蜃景〉,讓我們遇見自身從匱乏而來的渴望。李思樺一路的成長,不僅是創作思維的蛻變、創作媒材的熟稔與創新運用,更是她對大時代的細膩觀察和精確描繪。
關於「匱乏」,李思樺想從動物圖騰的崇拜文化談起,透過創作傳達人們內心真正的渴望,描繪出被人們渴望的事物模樣。在她的經驗中,人們為了消弭生活的無助感,而接納各種宗教神靈的保佑,而此不具忠誠度的信仰,暴露所處時代的混沌與不安;但轉念間,她深刻明白在人類的信仰文化裡,潛藏人性的弱點或生命的虧缺,冀望一個能夠達成任務的對象,給予力量與勇氣。而這個人們欲求的對象,便是「匱乏」的現實投射,她甚至認為所有的創作也都是探討心靈、身體匱乏的過程。
喜歡傳統建築人物與動物雕像裝飾的李思樺,在探尋建築、文物的動物造像或圖紋時,發現這些圖騰都是為了帶給人們美好祝福與庇佑而被創造,它們在造形與色彩上極盡華麗,成為更為美善並能傳世的形象。李思樺追隨了這樣的心意,並期待自己的作品也能成為、分享美善的形象與價值。
為此,她試驗各種土坯,在不使用模具的方式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速度與節奏以配合土坯的乾濕狀況,細膩刻畫布局造形與結構,精進自身造形技巧,表現各種動物動態的、戲劇性的張力。喜愛淡雅而明亮色彩的她,也不斷探尋陶瓷色彩的表現,最終以釉下淡彩、釉上重彩、再敷以其他釉色,演繹出華麗又淡雅的風格,傳遞她想要的、洋溢喜樂的氣氛。
新時代的瑞獸
自2015年開始,李思樺的創作有兩個明確特色:一是以動物為主題,一是繁複華麗的造形與裝飾。關於動物,祖先從大自然裡找尋珍奇異獸,藉以威、勇與美善特質,成為支撐人們存續的勇氣與力量;在敬畏天地、崇拜神靈的遠古社會是如此,在現代社會更是如此,只是在傳統裡,猛獸有驚人力量可抵抗侵擾,牛、羊、豬、雞能帶來溫飽,漂亮的鳥禽能使人有好心情;但在當代社會中,理性與科技解決了大部分的危機,無條件崇拜猛獸禽鳥的信仰已不復見,貓、狗等寵物成為人們慰藉心靈的對象,米老鼠、唐老鴨等漫畫卡通人物成為象徵歡樂的符號。其次,關於繁複細膩的外形與彩繪鮮豔的裝飾,李思樺努力地表現具張力的動態感與令人稱奇的富貴華麗風格;而迎合時代風尚的外衣下,偶見添加收納等實用的功能。她並不具特定風格,經常隨意淺刻、繪製花草文飾或幾何圖紋,有時更彩繪日月星辰故事,拼貼、組合世界各地、各朝各代的流行圖樣,呈現新的視覺感受。
於是,她創造了新時代的「瑞獸」,包括魚、鳥、蟾蜍、蜥蜥、藍麟、鼠、鹿、貍貓、狗、豬等,皆具精神抖擻、富貴華麗的外貌,令人驚豔。如2015年的〈六角螈〉,可見屬兩棲動物的蠑螈,外形端正卻逗趣,牠彷彿有兩對大眼睛,小露兩顆虎牙地抿嘴微笑,靈巧有生氣;四腳穩健跨步向外伸張,頭往前低下作臣服狀,好似在讓觀者可以清楚瞧見牠身上繽紛的裝飾,又猶如邀請人們騎乘、一同暢遊全新的綺麗世界;整體散發野性的美感,生命力豐沛旺盛,令人印象深刻。又〈黼黻蜃景〉呈現母下、子上的蜥蜴母子(母女)組合,是當代人將寵物聖化現象的再現。母蜥蜴帶有冷峻斜視的表情,全身肌肉緊繃,蓄勢待發,似乎以保護背上的新生兒為要務;坐騎在上的新生兒則表現安適無慮之狀,暗喻母愛的呵護與保護。
此兩件作品都暗喻當代人在被制約的現代忙碌生活裡,對失去親情、失去人與人相處時光,和失去作夢勇氣下的內心期待。又如2018年的〈杯中物〉、〈花桃鼠〉、〈蜥虎〉等,她創造了諧趣、華麗、新穎、奇幻、喜悅、驚喜的新形象,成為新時代生活演繹出來的新「瑞獸」,而這些新奇的寵物成為慰藉人類心靈空虛的重要對象。
幻境裡的真實大觀
李思樺的每一件作品,前前後後得耗費一個月以上的時間製作,期間不斷挑戰新的、複雜的造形與燒窯技術,以及繁複的捏塑、細膩的雕琢與上彩等細節,如2018年的〈藍麟〉、〈綠蟾〉、〈逐日鳥〉、〈花羚〉、〈赤〉等。李思樺的作品如此引人注意的原因,不僅是她承繼了藝術與工藝兩個領域的傳統思維與風格,也回應了創新需求,更是融入時代的生活思維與節奏;同時,她探索自身生命底層中的安身立命基礎,引導觀者探查內在的真正聲音,釋放出大時代下人們內心渴求的真實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