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納藝術:【疫情時代的穩定、療癒力量─曾亞琪《波羅蜜多》個展 - Artravelab】Stability and Healness under the Pandemic Crisis : Paramita - Artravelab
2020-03-04|撰文者:Artravelab
宗教藝術多半以具象、莊嚴的方式呈現,然而曾亞琪以當代、抽象的筆觸,重新述說佛學的故事,讓佛法親近於生活,展現能治癒自我、平凡中見不凡的姿態。《Pāramitā / 波羅蜜多:曾亞琪個展》(Pāramitā : TSENG Ya-Chi Solo Exhibition)在多納藝廊展出,從2020年3月14日 (六) 至 2020年4月18日 (六) 。
在日本的宗教文化中,「寫佛」是一種透過線條描繪佛像、「書寫」佛像來達到淨化與靜心的一種創作行為。這種行為背後的精神,我們也可以和曾亞琪透過創作轉譯佛法哲學時的感悟過程進行對照。
家裡經營國畫畫廊及父親是個國畫創作者的曾亞琪,小時候就濡染於圍繞在家中的作品,開拓她對於創作的興趣。在從復興美工畢業之後,又輾轉到日本大阪藝術大學學陶藝、到紐約帕森設計學院學平面設計。在曾亞琪作品中視覺感的簡潔與協調,以及呈現物質質地與創作痕跡的保留,都在回應她跨媒材、學科的審美涵養。
在多納藝術舉辦的曾亞琪個展《波羅蜜多》中觀看曾亞琪內化佛法精神的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她以畫布「納須彌」的特性。她並非「畫佛」,而是將佛以畫布中的單色顏料作為抽象的精神空間,再以寫意的線條進行佛、花甚至動植物的輪廓。佛在曾亞琪的繪畫中時常是虛空的、留白的,以畫布純粹的物質色彩作為佛的形體空間。除此之外,更有將壓克力以浮雕的方式呈現意象的佛陀造型。觀看她的創作時,眼與心之間的「相/象由心生(註一)」得以令人透過視覺將精神感受恣意悠遊於畫面與思想之間。
匯聚與簡化
從阿育王時期的無像時代(Aniconic Period)、犍陀羅(Gandhālay)藝術時期、北魏石窟壁畫,佛教藝術的美感與精神性經過數千年流傳到當代的臺灣,其經過了許多轉譯。在清朝雕塑家工布查布自藏文翻譯的《佛說造像度量經》中,記載了不同佛像肖像與其裝飾的比例、色彩等規則。這些神像的規則屢屢在藝術史中成為了一種造像機制,為了呈現神性的莊嚴與不可侵犯。然而曾亞琪的佛,輕巧地將嚴謹的宗教繪畫脈絡化為個人感官的呈現。同時,我們可以在她的創作中體會到藝術家匯集了宗教藝術史中的許多圖像風格,並將其進一步簡化、變造。
而於曾亞琪的創作中,更讓人體會到的是藝術史中的許多經典風格如何內化到一位當代的佛法修行者。在以往我們看到佛教藝術以繪畫、雕塑詮釋佛法時,都會有其多年積累下來的規則。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不同政權有著不同精神的佛教藝術詮釋方式,其造形、用色的流變都與該地區的文化交流歷史有著深厚的關聯。
其畫如人,在與曾亞琪交談時,總是能在她的自在從容中感受到莊而不嚴的氣定。曾亞琪的創作帶有一種精粹不同領域的美學與自我生命經驗的感悟。在教數之年至親離世,使她在非常小的時候就意識到生死的震撼。「一邊是親人死亡,卻一邊卻要繼續若無其事地上學,這種反差對我來說在當時非常強烈,」曾亞琪說,「於是我對這個世界沒有安全感,並且一直在尋找一條能讓創傷消失的路。」也許是因為這樣,在遇到佛法之後曾亞琪的世界觀又因為其給與對生命的積極思辨而翻轉了。
對她來說,創作就是在接觸佛法之後、自然而然的內心感觸流露。「一般人對於佛法的印象是消極的,但其實它很積極。它說苦是每個人都會經歷到的,,進一步就是去思考我們怎麼解決這個困擾。」 曾亞琪緩緩說道。
線條
細看曾亞琪的作品,我們可以看見藝術家試圖透過書寫線條的堆積來呈現創作媒材的物質性。曾亞琪喜歡透過媒材本來的面貌呈現出一種時間性的堆積,並且透過寫意的線條,以未完成的視覺呈現最佳的構圖美感。在曾亞琪的壓克力繪畫作品中,她將畫布反過來畫,有時進一步沖洗來加強呈現歷經多年洗鍊的仿古痕跡。小件《浮雕》系列作品,色彩浸染到粗麻的纖維裡面,造就壁畫般的畫面質地,單色的壓克力顏料簡單形塑出一尊尊簡化的佛像造形,我們無法辨認出其中的容顏,藉由藝術家之手,造形成為了一個簡單的圖標,如同某座失落石窟中的壁畫浮雕。
曾亞琪的素樸而雅致的色感、對於構圖細節的趣意點綴與筆觸的寫意都將這種深具古物感的畫面視覺,轉化為深具治癒感的作品。這種治癒感即是曾亞琪從佛法中的感觸。在作品〈波羅蜜多〉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宗教藝術史中、佛教說法圖的身影。在這種構圖中,畫面中的主角位於構圖裡的中上位置,兩旁的飛天、佛陀、動植物和雲氣紋的排列呈現對稱性。其中鹿與佛的線條令人聯想到敦煌壁畫中的線描。
對於線條書寫的重視,也是東亞佛教藝術史中的時常出現的特質,或許這也是為何日本將佛像的臨摹行為視為「寫佛」的原因之一。包括起稿線、定形線、提神線、裝飾線等,主線與輔線之間的關係成為佛教藝術造像時的美感規則。作品〈西方接引〉中、令人聯想起日本鎌倉時代的〈阿彌陀二十五菩薩來迎圖〉,其作為背後也蘊含了日本淨土宗對於往生來世的生死哲學。不同的是,在曾亞琪對於此概念的個人詮釋中,透過了簡化的線條與素樸的單色背景,呈現她以佛法面對生與死作為靈魂必須承受之輕與重。
在曾亞琪的畫筆中,對於線描的簡化意味著佛法精神的個人內化。她想呈現的並非是莊重、令人仰望崇拜的佛法,而是佛法親近於生活的,治癒自我的一種平凡中見不凡的姿態。
註一:「相」為佛教藝術中的造像藝術美感所追求的「體」、「相」、「用」之一,而「象」則為形象(image)。
展覽資訊
Pāramitā / 波羅蜜多:曾亞琪個展
展期:2020.03.14-05.23
時間:上午11點至下午7點 (周日公休)
地址:多納藝術 台北市大安區基隆路2段112號7樓
官方網站:www.donnaar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