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多納藝術:【以點帶面的藍海策略─ 多納藝術與她的〈視覺記憶〉 - 非池中藝術網 (10.9.2019)】From Dot to Surface: Donna Art & Her Vision Memories

2019-10-09|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


在近三年來成立的台灣新興畫廊中,多納藝術是在策略經營的步伐上、穩健且標的精準的藝術機構。「我想一路走來就是…水到渠成吧!」多納藝術總監陳如鈊說。以藏家身分成為畫廊主、從事藝術經紀,動機來自於她看見了藝術家與藏家之間的需要。陳如鈊自嘲,曾有命理師說她最適合做軍師、當顧問,如今卻走進藝術市場這個廚房,親自「掌廚」從事藝術經營。

在正式讓品牌浮出水面之前,陳如鈊早已在東京藝博等知名藝博會和藝術機構有過多次的合作經驗。多納藝術成立之後,隨即策略性地參加了幾個具有特定地位的藝博會,以快於平均值的速度首次進軍台灣本土藝博會的頂點「台北藝博」。在一些業界人士不看好的市場或藝博會,多納藝術總能為合作的藝術家取得亮眼的成績。如今為藝術家累積的藏家客群之中,除了具收藏系統的大藏家與傳統「三師」之外,也時常受到設計師的青睞。

近年來台北藝博因為各種因素,面臨到嚴峻的考驗,今年的情況更是如此。然而首次參加台北藝博的多納藝術,卻有不同的想法。陳如鈊不藏私,透過選集一路走來合作與收藏來的精銳藝術家們,在展位中組成一個具有多納藝術品牌識別度的聯展─〈視覺記憶〉。作為藝術經營的新銳軍,多納藝術又是如何在這個看似已然被群雄分食的藝術市場紅海中,找出屬於自身品牌的藍海策略?

首次參展─精銳、新作盡出以形塑畫廊品味

〈視覺記憶〉這個由收藏家友人建議的展名,乍看之下是個無所不包的抽象題目,然而只有在我們來到多納藝術的展位時,才能了解「視覺記憶」在這次展出中的箇中巧妙。它意味著這次以架上繪畫為主的展覽,不侷限於特定的形式、象徵或風格,並試圖使我們直接思考藝術家創作時、將技法成為繪畫的繪製過程中的精神與身體性。

從這個方向來欣賞這次多納藝術的〈視覺記憶〉,則可以看到其追求的藝術精神來源。從多納藝術推廣最久的藝術家盧昉,到這次新合作的年輕藝術家黃士綸;從畫面層次感豐富的傅作新,到呈現夢幻山水的當代水墨藝術家袁慧莉;從日本以超扁平卡漫玩轉經典名畫的佐垣慶多,到結合民間藝術的印尼點畫藝術家韋耶·諾維(Wayan Novi),藝術家背景與作品風格相當多元。看似是個大雜燴,卻可以將展出的六位藝術家視為一種縮影和聚焦,展現了亞洲藝術家、或亞洲藝術在全球之間的吐納,吸取自身與文化之間所創造的藝術思想。

在〈視〉展中,大部分都是新亮相的作品。盧昉別開生面的兩件新作《暴風雨前的台北橋》與《消失中的市場》,將台北聞名於國際間的「機車瀑布」景象與「老市場」作為畫面基底,以古典油畫步驟中的單色階段搭配攝影視角,早已吸引了不少於多納藝術空間搶先欣賞預展的觀眾們的注意力。

今年首次來台於多納藝術舉辦個展的日本藝術家佐垣慶多,也帶來重製馬遠的《山徑春行》與王原祈《仿黃公望山水圖》的兩件新作。他以卡漫形象的角色與人物等作為繪畫中的細胞、不斷地增生成各種世界藝術史中的經典繪畫,也屬於向故宮在台灣收藏的兩件原作瑰寶致敬的精選作品。將這種玩轉手法表現結合於台灣文化藝術脈絡的題材中,更使人感受到舊瓶裝新酒的一番趣味。

在展位中傅作新的《雪國》系列新作中,一件七組的巨幅作品,清晰呈現了他創作脈絡中非常經典的「身在此山中、霧裡見枯樹」的侘寂(wabi-sabi)美學。以點畫法逐漸蔓延成具有遠近構圖、視覺感潔淨的剪影,將台日之間往來的生命經驗表現在畫面中,寂靜而溫暖。從點畫技法,連結到當代水墨藝術家袁慧莉的《四季》系列山水風景、印尼當代繪畫藝術家韋耶·諾維結合印尼民間藝術和點畫派的《Flower》系列,以及MIT新人特區的年輕藝術家黃士綸的《大事件》系列等作品,不難發現〈視覺記憶〉展出作品在技法上的連結與對照。

康丁斯基在其經典著作《點線面》中認為,「點雖然微小,但經過不斷的結合可以變得巨大」,在〈視覺記憶〉中,「點」則是繪畫的細胞,個別的藝術家的生命經驗和學習脈絡則是創作的基因。藝術家同樣地將點擴散為面,「點」出各自不同的精彩畫面。

藝術產業在走,軟硬體都要有!

作為一間年輕的畫廊,多納藝術對於軟硬體的要求與新創的嘗試在業界並不多見。在海外學習的金融與投資背景、以及長久以來對藝術作品的喜愛,成為她經營藝術的軟體。對品牌行銷宣傳重視且積極的陳如鈊,經常性地為喜歡的展覽與藝術家在各個平台上、朋友之間積極推廣。不只在展場空間邀請知名的展場照明權威何仲昌老師、以一流畫廊和美術館規格為多納藝術的畫廊空間和展位空間進行規劃,連畫廊內部的作品典藏管理系統和網站功能也實施了一番「下水道工程」。在前端的官網上以近似於美術館的數位導覽系統,讓觀者可以線上觀賞作品細節及下載資料並提供客製化服務,在後端的雲端作品管理系統則使畫廊內部在管控作品資訊與動向上,有著更精密的硬體管理。

近兩年可謂台灣藝術產業自80年代起少數的動盪高峰期。危機就是轉機,台灣畫廊生態中也不乏許多具有實力的中堅畫廊,將這個動盪期視為一個機會。面對這樣的局勢,陳如鈊從不將自己侷限在畫廊經營。陳如鈊曾在基金公司擔任產品開發及行銷主管任職近十年,並從事基金市場研究10多年,對結合藝術品與金融有相當的優勢。她善用金融顧問背景,積極地扮演經紀人的角色,除此之外也籌備著藝術基金的計畫。

然而,國外也不乏藝術基金的計畫案例,但國內有興趣嘗試的藏家與業主們總是擔心重蹈國外的覆轍。對於前車之鑑,她以中國的一些藝術基金為例,因為訂定的期間太短,最後急著做績效而唐突炒作。「我們這邊不會以這麼殺雞取卵的方式來操作,我們以買進的價格當作市價,忠實呈現。第一階段先從小的範圍開始,效果不錯我們就再做下一個。」 

回到參加此次台北藝博的考量,她認為台北藝博擁有基本客群,除了許多國際畫廊依然會參加之外,去年也達到七萬人次的參觀人潮。「人潮是我們現階段的參展考量之一,再加上一百多位展商提供的VIP名單,其實非常適合去推廣我們的藝術家跟品牌。」從藏家到藝術經紀、成立公司、開設實體畫廊空間,到進軍台北藝博跟實驗創新的經營模式,多納藝術以兼具彈性與機動性的組織思維,建構品牌的藍海策略,也為台灣藝術產業注入了值得我們關注的創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