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淑妮】與事者與事
-
展期
日期:2020-07-01 ~ 2020-11-01
-
地點
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M+展亭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28號
-
參展藝術家
謝淑妮
-
「謝淑妮:與事者與事」展出由現居洛杉磯的香港藝術家謝淑妮創作的雕塑及裝置作品,以回應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香港展覽「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謝淑妮這個因應場地空間特點而構思的展覽,以雕塑為思考方式,探索截然不同的方位、創作過程和物料,包括木材、塑膠、攝影棚設備和運動器材等現成物,以及木車工技術、3D打印和業餘無線電通訊等。謝淑妮藉不同的歷史敘述與想像,探討這個多元世界中個人的能動性、彼此協商和相互連繫等概念。
策展論述│與事者與事:各在其位的協商
在這次展覽「謝淑妮:與事者與事」中,此前接受委約為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香港展覽創作的兩件裝置作品,以新的面貌示人,回應場地的空間特質。謝淑妮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以塑膠消費品和聚合物創作,近作則採用其他常見物料和現成物,她過去二十年來對量產物品的製造、使用和流通的探索,在名為「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的展覽中得到延續。本次香港的展覽蛻變不斷,重塑和回應威尼斯展覽,以全新角度呈現謝淑妮如何以雕塑為理解人們共同經驗的手段。謝淑妮結合其對塑膠的嚴謹探究,既視塑膠為一種物質,也將之當成全球化的首要意符,以及代表當代世界異質性的形容詞。她也首次在裝置中加入塑膠和攝影棚設備以外的其他元素,諸如木材和運動用品,並運用手工藝、生產和通訊的新舊技術。她透過對比蘊藏其中的各種歷史、想像,以及技術和物料的應用,揭示在流動、變化和互相連結的多元世界中必然的差異和主體性。謝淑妮作品所採用的並置手法凸顯多樣性,強調「一種物質主義的形態,當中需要靈活思考、理解複雜性和協商矛盾的能力」。 1
協商、即興和能動性是謝淑妮以視覺化手法呈現異質性的要素,這一特質清晰見於《Negotiated Differences》和《Playcourt》這兩件裝置作品在威尼斯及這次香港展覽的組裝方式。威尼斯的展出場地包括曾用作貯木的倉庫及高懸晾衣繩的庭院,作品的結構回應了此場地特點。《Negotiated Differences》由數以百計的木車工部件組裝而成,以3D打印和手工製作的金屬和塑膠接合組件相連,一氣呵成地穿行室內的三個房間。《Playcourt》則佔據庭院,那是一組立在支架上的擬人形態雕塑,加上便攜式天線和經改造的殖民地時代羽毛球拍。這些雕塑排列成兩行,猶如兩張球網,再交會在一起。作品還包括一組看台,使庭院化身可供玩耍、進行非正式羽毛球賽的場地,就如謝淑妮兒時臨時起意在香港公共空間所打的羽毛球賽。一年後的今天,這些沒有預定計劃或固定組合方式的裝置,將在展覽期間加入新組件,以兩種全新形態於M+展亭展出,充分展現作品靈活多變的本質,並呼應香港的境況。有別於威尼斯展覽中清晰分明的佈局,香港的兩件作品均於開放式的室內空間展出,《Playcourt》的部分組件則置於室外平台的牆壁和欄杆上。《Negotiated Differences》的首個版本由佈展團隊於現場組裝,如日後旅遊入境限制解除,藝術家與我將親自到香港組裝另一版本。這種順應時勢的即興發揮揭示了作品的形態和佈局與新舊元素之間重新配置和協商的過程。
《Negotiated Differences》的創作過程和構成方式強調以手工藝為一種思維模式。一反過去沿用的工業和標準化技術,謝淑妮自2014年開始使用車床這一被視為是各類機器之源的古老工具,以樂器、運動器材、人體義肢、建築元素、抽象形體和家具等為參照依據,創作出不同物件。這組關乎不同文化和歷史的工藝品,以由木及合成物料製造的多向接合組件連接起來,相互平衡,在重力下形成一組渾然一體的線條和節點。在威尼斯展覽中,謝淑妮從當地貢多拉船櫓和碼頭樁柱的製造方法取得靈感,而在這次香港展覽中,她也為裝置增添與香港相關的元素,例如豉油瓶和雨傘手柄。謝淑妮在創作中嘗試新的形態和製作手法,特意採用取自開源設計檔案、但3D打印時出錯的接合組件。正如源自物質文化的木材複製品,這些組件也可被視為來自數碼世界的現成物。
與威尼斯展覽中蜿蜒於展場地面的形態相反,展亭內的《Negotiated Differences》攀附在樑柱並沿着天花板的外露管道佈設,把觀眾注意力引向展場的建築特徵,並回應高踞於一樓的展覽空間。除了維持物料和形態的平衡,藝術家的手在車製過程中變成機器與物質之間的中介,表現出協商的意味。謝淑妮順應木材的紋理,與之合作而非對抗。她在原材料上施力,既是協商矛盾的觸感呈現,也可以是在動盪變化的社會政治現實中該如何行事處世的隱喻。再者,這些謝淑妮花了三年時間製作的物件,記錄了她學習這種工藝過程中的試驗與失誤,也成為了她這段時期的個人日誌。裝置還融匯了世界上多個協商事件的紀錄,例如象徵民主黨在2018年重奪美國眾議院多數議席的小木槌;意指2018年南北韓史無前例地組成聯隊,參加平昌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曲棍球棒;影射近年香港示威事件的雨傘手柄。這件裝置展出了謝淑妮製作的第一件木件,還有一些體現其技術突破的組件,包括一組悉心車製的保齡球瓶,以及展現出精湛木車工技巧的其他部件。謝淑妮處理物料和雕塑的手法混合不同的敘事和方法,透過開放式互換,接納每個實體的特質和能動性,從而構建一個細膩纖妙的整體。
謝淑妮在《Playcourt》着眼於形態和功能的延展性,以及能動性、非預謀行為和互換的觀念。在威尼斯的展覽中,三腳架上的雕塑排列成行,讓人聯想到一場沒有固定規則的羽毛球賽,耐人尋味。觀眾可以透過想像及親身觀賞裝置,猜測這場正在進行的球賽的性質。這些雕塑混合物有意顯得模稜兩可,它們既是臨時的運動用具,也是參與自身場景的角色。「與事者與事」則強調《Playcourt》的流動和即興特點,經改造和新製的雕塑或立於架上,或分開置放,或擱在看台上,擺出不同姿態,或動或靜。這些面目一新的角色和物件的編排,令人注意到在某一新環境中時空結構之變化不定。
《Playcourt》也建構了一個參照網絡,可視之為謝淑妮人生歷程的解讀。聚苯乙烯、發泡膠和其他林林總總的塑膠製品及其副產品,與攝影棚設備和玉石匯聚一堂,追溯她在香港和其他地方的經歷。《Optic Nerves》(2016)中的肉色聚苯乙烯膠片是在深水埗找到的;《Jade Tongue》(2016)中的軟玉和綠色發泡膠分別購自油麻地的玉器市場及東京;《Green Head》(2016)中的穆拉諾玻璃繼承自加州藝術學院的捐贈者;《An Quan》(2020)中形如安全帽的鈎織帽子是2008年在北京購買的,這些組件把生產與流通的關係和謝淑妮的個人經歷並置。羽毛球本身也成為主題,透過展示「Imperial」和「Victoria」這兩個品牌的羽毛球拍,表明這是一項源於英屬印度的殖民地運動。以香草豆莢和橡膠製成的羽毛球也運用了類近的敘事方式,象徵謝淑妮家人在殖民時代於英屬馬來亞種植橡膠,以及於大溪地種植香草的足跡。謝淑妮視自身為貿易和移民勞工共同造就的產物,延續自《量子淑妮系列》(2009年至今)開始的探究。
《Playcourt》中的業餘無線電器材凸顯作品與場地的關係。這些天線成為雕塑的一部分,接收非商用和休閒性質的頻率,令置身室內和戶外的人都能收聽在附近發送的通訊,以此回應大氣電波和實體空間等公共領域受到日趨嚴格的管制。謝淑妮認為,在一個各方以行動互相角力的場域中,雕塑能為可能進行的互動和對話提供線索和渠道,藉此強調公眾公開表達己見的能力。
如果說,「與事者」強調的是個人的能動性,那麼「與事者與事」所關注的則是以雕塑形態建構出包容各種差異的整體,每個組件各自延展、收縮和結合,指示出不同方向,衍生不同意義。當代社會着眼於生產力,講求標準程序和效率,謝淑妮的創作與此背道而馳,其裝置作品祟尚緩慢,以此回應因個人決定和共識政治失靈而陷入動盪的社會。
謝淑妮探索各類物質,以破解其背後的機制和各種勢力,同時揭示它們如何形塑社會及生活於其中的人。她一絲不苟地以視覺方式呈現各種互動中的動態變化和倫理規範,並檢視構成我們異質化社會的物料、過程和結構,仔細思量個人從中可以有何獲益。藝術家以靈巧手法使《Negotiated Differences》中的組件相互平衡,並在《Playcourt》中建構想像的複調聲音,邀請觀眾把共存視為確立能動性的方式。「與事者與事」顯示群體的力量不在於令彼此趨同,而是在於建立各方相連的關係,從而使我們可在每次相遇交流中煥發新生。
李綺敏
客席策展人
1 Shirley Tse, Technology, Plastic and Art, Art and Technology Symposium,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22nd Annual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May 1998, revised May 2003.
有關李綺敏
李綺敏是在香港和阿姆斯特丹兩地工作的策展人及寫作者。她曾任香港Spring工作室的總策展人,並於2015至2017年間擔任該機構總監。她在Spring工作室策劃的多個項目包括:「共存」(2017)、「曾吳:對聯/對練」(2016年)及「黃慧妍:不要太努力讓事情發生」(2016)。此外,她為大館當代美術館策劃了其開幕展覽「拆棚」(2018)。她的文章曾刊載於《Artforum》、《Art Review Asia》、《藝術界》、《Parkett》、《Spike》和《典藏國際版》等。在2019年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中,李綺敏擔任香港展覽「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的策展人;最近被任命為2022年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芬蘭館的策展人。
關於謝淑妮
藝術家謝淑妮1968年生於香港,現居於洛杉磯,致力運用各種媒介創作,包括雕塑、裝置藝術、攝影和文字。她既解構各種人工物品所蘊含的矛盾意義,亦建構把各種差異分歧匯聚其中的表現形式。為呈現異質性,謝淑妮混合不同比例,糅合有機物與工業製品,遊走於字面意義及隱喻之間,融會各種敘事,以及瓦解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分野。
謝淑妮獲加州帕薩迪納藝術中心設計學院藝術碩士學位,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文學士學位。她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帕薩迪納加州藝術博物館(2004、2017);香港奧沙藝術基金(2010、2011);香港K11開幕展(2009);劍橋大學Kettle’s Yard畫廊(2009);明斯克現代美術館(2006);康奈爾大學Herbert F. Johnson藝術博物館(2005);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2000、2005);高雄市立美術館(2003);多倫多安大略美術館(2002);巴西福塔萊薩美洲塞阿臘雙年展(2002);悉尼雙年展(2002);三藩市Capp Street Project(2002);波士頓當代美術館(2002);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S1當代藝術中心(2002);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2002);里米尼Palazzo dell'Arengo(2002);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2001);鹿特丹TENT視覺藝術中心(2001);以及紐西蘭新普利茅斯Govett-Brewster Art Gallery(2000)。在不同的文章、圖錄和刊物也會找到謝淑妮作品的蹤影,包括《Akademie X: Lessons in Art + Life》(2015)和《Sculpture Today》(2007)。
謝淑妮是2009年古根漢基金會獎得主。她自2001年起任教於加州藝術學院,為羅伯特.菲茲派翠克藝術講座教授。
關於謝淑妮:https://shirleytse.com/about/
推薦展覽
view all【繪畫與雕塑 Painting and Sculpture】臺日合作展 Taiwan-Japan Collaborative Exhibition
日期:2024-12-06 ~ 2024-12-22|台灣,新北市
10 days left【潘煒中雕塑個展《依存關係》】Dependence: Solo Sculpture Exhibition by Pan,Wei-chung
日期:2024-11-04 ~ 2025-01-17|台灣,新北市
36 days 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