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F Studio

【烏有史Uchronia】

  • 展期

    日期:2020-10-27 ~ 2020-11-22

  • 地點

    台北市大同區民樂街24號後棟 (從民生西路362巷進入) 大稻埕F Studio

  • 參展藝術家

    黃祥昀、陳臻、張君慈、梁祐文

  • 在Covid-19疫情蔓延之際,線上策展與線上藝術成為顯學,然而,在此之前,臺灣其實已經發展出許多網站藝術作品[1]和線上策展的實例[2],也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創作者將作品與網路結合,探討網路藝術的「公共性與可觸及性」以及「數位檔案庫」與藝術創作的關係。[3] 也有許多作品開始思考網路與日常生活緊密的關係。[4]

    我們看似對外與全球緊密連結,對內在工作與生活場域中,因網路更有效率地與他人連結,然而,與其說我們輕易獲得更多「知識」,不如說我們只是擁有過量而無法消化的「資訊」以及越來越容易點擊又滑開的人際關係,也因而建立起比過往更加混雜(hybrid)的身分認同[5],因此,在全球化數位時代討論人的主體性,不僅是文化、歷史的還是科技的,亦即是說,這不僅是後殖民的問題,還牽涉到後人類的賽伯格(cyborg)開始出現「去主體、去認同」並逐漸轉向「連結與網絡」的概念。[6]

    依循網站藝術史、數位全球化與科技哲學的反思這三大脈絡,本次計畫《烏有史 Uchronia》以臺灣多重殖民的經驗為啟發,結合新媒體的語言和科技介面的視角,重新思考並逐漸解構全球化下分歧的「身分認同」和「國家概念」的定義,並由黃祥昀、陳臻共同創作與發起,與工程師梁祐文、聲音藝術家張君慈合作,共同製作一個網站藝術。

    Uchronia 這個字由烏托邦(utopia)和時間(chronos)兩個字組成,意指的是一段我們所屬世界之外的虛構時間,包括:重建的過去、可能的現在、臆測的未來。我們希望透過這一系列作品的呈現,創造出結合「虛構」與「真實」的非線性歷史敘事,不僅讓觀眾透過使用網站的過程重新詮釋臺灣的歷史,也透過網路與網站的特性,拆解「身分認同」、「國家」及「歷史」的定義,從而成為探索「另類歷史方法論」的起點。

    網站藝術作品,分成「X認同」與「虛構的國度」兩部分。「X認同」透過蒐集身分認同故事,將故事重新記憶、改編、複述,形成三種層次的認同故事,從情感、文化到非人類的世界觀。這些故事虛實交錯,差異中有相似,相似中又不能化約成⼀個固定的結構,意即,無法化約成國家/民族認同或某個特定的、本質不變的文化認同。透過點選網站中的故事,觀眾可以組成自己混雜的身分認同 (hybrid identity),也就是Xdentity ── ⼀個介於「相似」與「差異」之間、「人 」與「非人」之間的認同。

    「虛構的國度」是⼀個概念性新聞檔案庫,蒐集國際媒體在報導中呈現的臺灣影像。由外來的移民政權所做的官方文獻紀錄,長期占據臺灣認同框架的來源。因此,我們可以說,臺灣(福爾摩沙)的形象大多是由外來者的凝視所建構,臺灣如同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所描述的「符號帝國」[7],是由「外來者」所建構其意義,而且這個意義不斷在變動之中,缺乏固著的主體性。

    在這個檔案庫中,我們發展出兩種方法:第一是給予每張照片數個「標籤」(tag),這些「標籤」並非典型的年代、地點、國家,而是包括性別、主角與攝影機的距離、以及主觀的標籤像是人的姿勢、表情等根據照片本身的情境所作出的標籤,未來也希望可以讓觀眾自行增加標籤。

    第二是反向的使用標籤功能,一般而言,觀眾根據自己有興趣的內容,點選一個或多個標籤,以獲得更精確的資訊。而這個虛構的國度則是從點選圖片開始,系統會自動收集所有和這張照片有完全相同「標籤」的其他影像,觀眾可以藉由「刪除」右側標籤,讓更多影像聚集,慢慢形成越來越大的「島」,顯示出一個「國族邊界形成」的複雜性。

    「X認同」的網站音樂是將工作坊參與的人說故事的聲音,重新拆解與組合,使混製的聲音生命史於每一次的播放被重新聽見。「虛構國度」則是重新拆解國歌,張君慈邀請主創成員們各自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錄製自己唱國歌的片段,透過每個人唱歌時的聲音差異,將聲音歌曲剪碎重組、反轉倒置,去反對規訓,反對代表性,創造一種非同質的時間性。

    整個網站式並不是為了要嚴謹地蒐集證據、做出具體照片相關的實證歷史研究、或者田野調查式的蒐集身分認同故事,而是提供⼀種觀看的方式、解放既定知識架構,也是我們試圖將後設思考「歷史研究法」的過程,轉化成藝術語言的嘗試。

    在展覽空間中的圖書室,我們除了選擇擺放跟策展論述有關的理論書籍之外,也放了陳臻的作品⟪阿姆斯特丹午餐—成為他者指南⟫ (2019)。這本書也呼應了烏有史概念中所蘊含的:虛構與寫實並非二元對立,以及「符號帝國」中的身體書寫。

    工作與求學於荷蘭的臺灣人陳臻,在與荷蘭同事共進午餐時,將同事吃飯的各種極致的動作細節記錄下來,例如:用幾根手指拿取一片麵包、三明治疊合的的順序。幾個月後,陳臻與也從臺灣移居荷蘭工作的表演者吳哲昇重新演出一次陳臻記憶中的午餐場景,在此過程中,許多無法回憶的細節是由想像來補充。陳臻的記憶經過表演者的重演後(reenactment),不斷改編,如同X認同(Xdentity) 的故事,不斷被改寫,使得阿姆斯特丹午餐中的事實變成一個虛構的故事。或者,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記憶本身、認知過程都是一種心理學的事實,而虛構與真實也並非二元對立了。


    展覽贊助單位:國藝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990年代的臺灣,網路開始發展起來,一般民眾開始使用網路,藝術家也開始以網站作為一種藝術媒介。王俊傑於1997年成立虛構的旅行社《極樂世界螢光之旅》官網,規劃虛擬行程。1998年,古根漢美術館委託了鄭淑麗創作《Brandon》討論酷兒與性侵害的議題。1999年,黃文浩的作品《1999年網路裝置藝術展—秘密花園》於網路發表。

    [2] 2010至2014 「聲軌:臺灣聲響文化資料庫」 以系譜學的方法採集臺灣本土的聲音。2013 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 數位文化中心,曾推出的開放博物館計畫 ; 2014 年推出的「臺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Archive, TCAA) 與針對資料庫的線上策展徵件計畫。鳳甲美術館2018年的錄像雙年展「離線瀏覽」 以及近年高美館的線藝廊、故宮的 720 度 VR線上展覽 ; g0v.tw臺灣零時政府獲得「2018 年林茲電子藝術大獎」(Prix Ars Electronica 2018)電子社群優異獎(Digital Communities: Award of Distinction)。
    [3] 攝影師陳斌華 2016 年將自己大部分創作的原始檔,公開放在個人網站並以此當作網路展覽《時空穿越》。2010年起吳燦政的《臺灣聲音地圖計畫》結合聲音藝術與 Google map 的技術。
    [4] 2020年《同化者–鄭先喻個展》更進一步討論,除了對外向全球連結的網路(Internet),我們的「日常生活」也逐漸被不對外的內部網路(Intranet) 佔滿。
    [5] Bhabha, Homi K. 2012(1994).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Brantford, Ont.: W. Ross Macdonald School Resource Services Library.
    [6]《猿猴、賽伯格和女人:重新發明自然》,唐娜•哈洛威著,張君玫譯,群學出版社,2010年
    [7] ⟪符號帝國⟫, 羅蘭.巴特著,江灝譯,麥田出版,2014年(1970)

網站藝術史數位全球化科技哲學黃祥昀陳臻

推薦展覽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