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洞↔地緣引力】
-
展期
日期:2014-11-01 ~ 2014-11-23
-
地點
大未來林舍畫廊(台北市東豐街16號1樓)
-
參展藝術家
陳飛、高露迪、龔劍、郭鴻蔚、郝量、何翔宇、黃然、李競雄、李明、劉辛夷、仇曉飛、謝帆、徐渠、鄢醒、楊健、趙趙
-
「蟲洞↔地緣引力」是一個為臺灣觀眾而做的展覽嗎?答案可以「是」。因為大陸與臺灣仍是彼此的他者。只要打開搜尋引擎鍵入相應的關鍵字,搜索結果就會顯示海峽兩岸的交往不僅涉及各種領域,而且頻密,從非物質的資訊往來到人們實地化的互動,既有官方的策動,也有民間(私人)的動力。置於其中,這個展覽不過是海峽兩岸當下眾多交往事例中的一個。但無可否認的是,以上的交往維度又是以另一重維度作為前提的,即在「中國」的框架下,海峽兩岸實存的兩個不同政治實體之間的實際區隔。一旦觀看置於「大陸」的名義之下,甄別差異還是發現共同,對於臺灣的觀眾而言,都是在鏡射出自身的經驗世界。
雖然,我們可以將海峽兩岸的關係直接歸因於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但自19世紀西方帝國主義以殖民行動推行全球化開始,所謂的「地緣」就已不再是基於地理因素的區域關係,而轉向為一種帝國主義國家擴張其全球利益的戰略意識。對於彼時的中國而言,帝國主義的入侵,一方面令中國傳統的天下理念逐漸轉到切身的、實證化的國與國之間的力量博弈,另一方面為了從「帝國廢墟的崛起」,中國的內部也不得不面對現代性道路的選擇。海峽兩岸的政治分歧,也正是中國現代性進程所付出的歷史代價——中國的近現代史無疑是裹挾在世界現代歷史潮流之中的。並且,這種歷史影響一直綿延於今。冷戰雖然結束,但由新自由主義思想主導的全球化趨勢並未讓世界趨向和平,反而帶來更多的地區性矛盾與衝突。具體而言,當中國大陸的國家能力因全球化趨勢迅速崛起時,海峽兩岸的政治關係必然被套嵌在國際情勢的變化中,比如美國推動「亞洲再平衡」政策,日本安倍政府的「亞洲夢」等等。顯然,歷史並未向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預言的那樣走向終結。
然而,歷史記憶、世界制度構建中所涉及的地緣問題,對於「蟲洞↔地緣引力」而言,只是作為參照的維度背景,展覽試圖呈現的是年輕的職業個體面對於此所實施的某種穿越,以及由此產生的個體豐富性。
一個在全球化互聯網時代的個體,所擁有的是全球性視野,通過對虛擬空間的讓渡,徹底逾越「時-空」對於身體的限制,瞬間完成一次點對點的遠距離訪問,並且這是一種不設邊界的地緣經驗。雖然,個體從虛擬世界中獲得的這種自由感,並不能完全兌現在現實世界中,但因為互聯網的介入,個體至少在思想上突破了既有的限制與禁忌。同樣的,正如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所提出的「脫域」(disembeding)概念,「社會關係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聯中,從通過對不確定的時間的無限穿越而被重構的關聯中『脫離出來』」。吉登斯認為脫域機制有兩種類型,其中之一就是所謂專家系統的建立(另一種類型是象徵標誌的產生,比如貨幣符號)。而反映在當代藝術領域中的全球化系統,實際上已經成為職業個體穿越意識形態壁壘的某種通道——參與其中的無論是策展人,還是藝術家,因為與藝術系統之間締結了信任關係,從而獲得了一種遮蔽其個體意識形態的職業身份。
但正如「蟲洞」概念仍是一種假設,無論是互聯網構建的「時-空」關係,還是「脫域」機制對職業個體的積極性,仍未脫離現代性的某種歷史邏輯,即我們的歷史還未逃脫於黑格爾的主奴意識辯證法:任何一種反權力都是在權力範圍內活動,而這各權力正是它所反對的;一旦反權力取得勝利,它就會進入一種權力關係,導致新的反權力。與之對應是,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全球化所賦予的穿越能力只是某種可能性,而那些在不同制度壁壘之間穿越的幸運兒,也只是一種策略性遷居,更無法帶動群體的穿越。當有哲人呼籲「世界性利益不能僅僅是觀念,而必須是實際存在的利益,否則沒有人有追求它的積極性。如果在將來也不能慢慢地形成客觀利益上的互惠結構,那麼世界制度就遙遙無期而僅僅作為理想而存在」的時候,那麼地緣之內的制度權力該以何種面目朝向那些具有獨立意志的個體呢?「蟲洞↔地緣引力」是一個為臺灣觀眾所做的展覽嗎?其實也不全是。
【大未來林舍畫廊 11月藝訊】
十一月,大未來林舍畫廊與新銳策展人孫冬冬合作,推出策展項目「蟲洞↔地緣引力」,呈現十六位最具前瞻性的中國青年藝術家如何在全球化光譜下,以嶄新創作語言定義當代藝術。
蟲洞被視為天體間時空往來的橋樑,時空旅行的孔道,溝通過去與未來;它亦是神祕的想像孔隙,在兩端的聯絡之間創造出無限可能,反轉一成不變的線性時空想像。策展人孫冬冬以歷史記憶、世界制度所涉及的地緣議題為思考維度,試圖呈現青年藝術家面對全球化網路時代所發展出的個體豐富性,他認為:「一個在全球化互聯網時代的個體,所擁有的是全球性視野,通過對虛擬空間的讓渡,徹底逾越『時-空』對於身體的限制,瞬間完成一次點對點的遠距離訪問,並且這是一種不設邊界的地緣經驗。」
此次作品豐富多元,囊括裝置、錄像及平面繪畫作品,參展藝術家深受當今國際藝林關注,包含:陳飛、高露迪、龔劍、郭鴻蔚、郝量、何翔宇、黃然、李競雄、李明、劉辛夷、仇曉飛、謝帆、徐渠、鄢醒、楊健與趙趙。藉由多樣媒材的集結與衝撞,呈現當代藝術的多元發展。大未來林舍畫廊不斷深耕、推廣新輩藝術家,以多元創作風貌為華人美學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豐富華人美術史面向。此次年度策展計畫,希冀透過十六位青年藝術家的敏銳藝術眼光預見未來華人美學的可能性。
【參展藝術家】
陳飛 Chen Fei (b.1983)
高露迪 Gao Ludi (b.1990)
龔劍 Gong Jian (b.1978)
郭鴻蔚 Guo Hongwei (b.1982)
郝量 Hao Liang (b.1983)
何翔宇 He Xiangyu (b.1986)
黃然 Ran Huang (b.1982)
李競雄 Li Jingxiong (b.1987)
李明 Li Ming (b.1986)
劉辛夷 Liu Xinyi (b.1982)
仇曉飛 Qiu Xiaofei (b.1977)
謝帆 Xie Fan (b.1983)
徐渠 Xu Qu (b.1978)
鄢醒 Yan Xing (b.1986)
楊健 Yang Jian (b.1982)
趙趙 Zhao Zhao (b.1982)
推薦展覽
view all【見微-劉文瑄、洪瑄、傅寧、彭韋】
日期:2024-09-14 ~ 2024-10-27|台灣,台北市
【Hat-Trick】三重奏 具象.表象.抽象的現代戲法
日期:2024-05-18 ~ 2024-06-29|台灣,台北市
【作田優希|浮遊世界】
日期:2024-04-06 ~ 2024-05-11|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