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沿路的推理】花蓮美學節之田野搜查線

  • 展期

    日期:2021-11-16 ~ 2021-11-21

  • 地點

    花蓮縣花蓮市中華路144號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11棟空間)

  • 為了將在地視角的文化要素融入「地方設計」,花蓮縣文化局今年推動花蓮設計中心雲端上線,將第一年募集超過17位花蓮在地作者編輯成冊、並且立體化成為展覽體驗:《沿路的推理——花蓮美學節之田野搜查線》。

    在入口拿起一張指定任務的邀請卡,展館內的山林溪海佈置裡,不同區藏著不同棲息條件的動物介紹,有特有種、也有神話鳥,翻翻找找的過程中充滿解謎的刺激。

    雖然在現場不可能像在動物園裡一樣和真實的動物互動,花蓮設計中心仍然以逗趣的特點敘述、加上由一步工作室田修銓領銜設計的動物貼紙,成功勾起了參觀者的蒐集慾。

    花蓮的田野調查中,少不了石頭的影子

    花蓮的石頭、石藝產業全國知名,不過在《沿路的推理》當中,生態迷的視角會發現,石頭也是很多動物的棲息要素,比如高身鏟頜魚為了刮食藻類,會在河中石頭上留下食痕;花蓮知名的太魯閣櫟與清水圓柏,也跟台灣野山羊一起在太魯閣峭壁上優雅生活。

    除此之外,可能很少人會想到,石頭也和「考古」密切相關——石板屋、石頭火鍋、還有各種貿易紀錄的出土,都歸功於石頭不易腐壞的本質。策展團隊向花蓮縣考古博物館諮詢後發現,「石頭除了有欣賞的價值、經濟的價值,也因為它特別堅硬永恆的特質,讓考古可以發現千萬年前的文化風格。」

    為了暫時收起人類主導視角,《沿路的推理》展覽中擬人化了五種石頭,分別以藝術家、主廚、山水收藏家、考古學者、民族樂手五種身份,來描述他們眼中億萬年下來經歷過的地質變化、見證過的先民歷史、以及近代在產業經濟或民間生活中參與了哪些。

    在《沿路的推理》展覽之外,同時展出的則有賞石協會的《群石‧博物》共襄盛舉,現場的評鑑大賽將聚集來自各縣市的賞石玩家,看見每顆石頭的獨特之美。另外,還有兩日限定的《石頭運動會》,釋放體力也釋放腦力,是本次活動的最大特色。

    設計不斷進化,文化也不能從中缺席

    「為愛大打出手的環頸雉」、「餵戀人吃魚的浪漫小燕鷗」、「蝙蝠裡的素食少數派台灣狐蝠」......看似嘻笑歡樂的文案背後,藏著花蓮設計中心的用心。

    「設計在借用在地元素時,經常需要心驚膽顫:『我插畫參考的老鷹特徵,真的是當地會出現的品種嗎?』『我選的這個魚,有沒有遭遇過環保爭議?』『這個動物和原住民之間的故事,我們該怎麼加以運用才是有文化敏感度的做法?』」

    為了減少設計推進事前研究時的後顧之憂,花蓮設計中心以掌生穀粒創辦人程昀儀為企劃統籌,和每年「教授10個花蓮年輕人學習採訪編輯」的寫寫字工作室王玉萍為採集統籌,集合了17位對花蓮自然生態、人文地景都有深刻觀察的作者,打造出第一本「以服務設計為目標」、「全花蓮主體視角」的田野指南。

    花蓮縣文化局長吳勁毅表示:「花蓮不只有很籠統的好山好水,用雙腳走進去花蓮的山裡、水裡,才會看見充滿生命力的細節。」花蓮設計中心的起步策略,奠定了文化在前、設計殿後的運作模式。在各地公部門美學急起直追、相互飆速的環境中,選擇了「慢慢來,比較快」的道路。

    展覽本身就是一種濃縮之後的遊戲化體驗

    「展覽的空間、時間都是有限的。這次展覽很有趣的是,所有內容都在田野指南的刊物裡面找到,因此我們可以更專心在打造遊戲體驗、相對應地減少展覽內的閱讀資訊量。」

    執行團隊掌生穀粒分享,有花蓮縣文化局撐起整體的文化論述基底、寫寫字工作室及作者群提供展出內容、一步工作室田修銓解構設計流程,三邊各司其職,使策展核心可以更加聚焦在動線體驗。

    「我們很早就確認了要以『翻找』作為展覽的核心體驗,不過為了研究如何給予任務提示,我們討論過各種為動物分類的方式,最後擬定了『積極出擊』、『溫柔入世』、『特立獨行』這三種性格。希望大家認識動物的時候,不只是學習生物知識,也投射一點自己的感情:『啊,牠這麼熱情/隨和/孤僻,好像我喔。』」呼應不同的生命哲學,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同生活的意境。

    展館盡頭,設計中心向大家發出詢問:倘若你有機會為家鄉重新設計一枚縣徽,你覺得它的必要元素是什麼呢?一步工作室田修銓和掌生穀粒企劃部,分別解構了縣徽和伴手禮的設計過程,期待讓觀展人發現,設計不只是靈光一閃,更需要無數田野知識和專業設計的合作。

    《沿路的推理》花蓮美學節之田野搜查線
    時間: 11/6 - 11/21,10:00-1800,週一休館
    地點: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11棟空間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沿路的推理花蓮美學節之田野搜查線

推薦展覽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