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明畫廊

【一個流水環繞的地方 An Area Surrounded by Streams of Consciousness 】吳尚邕個展 Solo exhibition Wu Shang Yung

  • 展期

    日期:2021-12-22 ~ 2022-02-11

  • 地點

    香港中環荷李活道31-33號

  • 參展藝術家

    吳尚邕

  • 《一個流水環繞的地方》吳尚邕個展
    An Area Surrounded by Streams of Consciousness
    Solo exhibition Wu Shang Yung

    展期:2021.12.22 - 2022.2.11
    藝術家線上分享會:2021.12.22(三),6PM
    與談人:白適銘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林沙洲先生(明畫廊總監)、吳尚邕(藝術家)
    展覽地點:明畫廊(Illuminati Fine Art),香港中環荷李活道31-33號

    一個流水環繞的地方
    文│吳尚邕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生萬象,遂其所生,或順著洪流擺盪,或自在衍展各自發光。

    我前些年的創作,大多是對時空交錯、事物並存的可能際遇加以闡發。近期則以此延伸,將以往大範圍的社會觀察逐步聚焦於更深層的邏輯辯證,拆解剖析現實生活中易見的現象及其衍生的慣性思維模式,以詩性的、主客交互游移的立場,探索事物本質的流動性與其所處時空的對應連結。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經常到海邊尋寶,但吸引我的往往不是美麗的貝殼或珊瑚石,而是一些結構怪異的漂流木、質地形態特殊的石頭和種種似曾相識卻又說不上為何物的怪東西。後來漸漸地發現其中固然有部分是自然的岩礦林木,但大多則是因天災、人為丟棄而散落荒野的廢棄建材、家具、生活用品等第二自然物件,在歷經風蝕、水侵等大地的洗禮後,再度趨近於自然化的樣貌。若以時間軸來看,可說是一種類循環的概念──各式不同物件隨時空轉換、淘洗而改變型態,不斷更換新身分的旅程。然而令我反覆思索的是,這般循環轉換以及身分賦予的直覺認知,是否就像「時間流」觀點中「往昔、當今、未來」的概念一樣,並非「流動」的實存物。任何「現象」被解讀的狀態不過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心智概念下所產生的認知節點,事物本身從未有過永恆的單一本質,只是階段性被動承接著由「人」而起,為「人」定義的價值,在跌宕變換的時空境域裡永無止境的漂流。

    在資訊爆炸且高速傳播的現今,人類習慣將所有的事物進行切割、分類進而歸納統整,好讓我們能以更精簡的邏輯去解讀這個世界。對錯、好壞、美醜,非黑即白,卻經常忽略時空環境及各種意識形態背後錯綜交疊的複雜關係。在此過程中,我們面對生活中的陌生事物時,總會環顧、審視其周遭熟悉的可讀訊息,選擇性的結合慣性或辯證的邏輯思維去推敲、解析,以完成對事物的判讀。但當下若是處在客觀訊息不足的情境中,我們則會傾向於求助較為主觀的自我經驗,由自身出發去展衍聯想,探尋不同事物間可能的發展路徑與牽連關係,進而模擬、建構出彼此間的系統脈絡與意象。這種探索、認知與論斷的過程,訴說著平時我們對生活周遭種種事物賦予意義和價值的歷程。然而主觀的自我經驗會因個人稟賦與成長歷程的不同而有殊異,導致人們在面對相同事件時常會衍生出大相逕庭的思維模式。

    此次個展繪畫作品中的主體大多以類似剪影的簡潔抽象結構呈現,刻意形塑出介於自然與人為,似可讀又不可盡讀的曖昧形象,引導觀者在有限的信息條件下,進入「認知」與「判讀」的思維路徑,也間接的與展場中帶有「所指非指」辯證概念的影像以及由現成物所組成的裝置作品,交織綴繫出若有似無的對話關係。目的不在針對性的釐清,只期許在多重形體對應和心靈牽連中,些許程度的擴大我們對於事物本質與時空關係間的想像。

明畫廊吳尚邕一個流水環繞的地方

推薦展覽

view all

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

【吳尚邕個展 ─ 傾斜的海平面 】

日期:2018-08-18 ~ 2018-09-22|台灣,台北市

朝代畫廊

【交織著,以某種距離】2014吳尚邕創作個展

日期:2014-11-29 ~ 2015-01-10|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