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國立台灣美術館

【覆寫真實】臺灣當代攝影中的檔案與認同

  • 展期

    日期:2022-04-09 ~ 2022-07-03

  • 地點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 參展藝術家

    吳天章、李立中、杜韻飛、周慶輝、姚瑞中+失落社會檔案室+羅秀芝、張美陵、梅丁衍、陳界仁、陳順築、陳敬寶、黃子明、楊登棋、楊順發、鄭亭亭、藍仲軒

  • 臺灣當代藝術在1990年代達到一波認同議題的高峰,許多藝術家紛紛以本土語彙重新探討歷史與認同,也因各種自由的、現代的觀念與資訊引入,對於所謂認同的理解也重新獲得解放,不再拘泥於民族國家的前現代認同,而有更多關心性別的、土地的、家庭的,與自我認同等討論面向的作品出現。認同,在臺灣當前的當代藝術實踐中,實際上被掩藏在更為聚焦且具體的創作方法論中,例如歷史改造(歷史與政治認同)、家庭相簿(家族認同)與LGBT(性別認同)等,乃至於即便是普遍被認為走在前沿的科技、數位與網路藝術中,那人機一體的未來賽博格,或近期相當熱門的元宇宙與NFT等議題,莫不觸及所謂認同議題。而這一切(如果不是全部的話)皆與「檔案(與其生成技術)」有關。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在《檔案熱》(Archive Fever,1995)中從字源學的脈絡切入,認為「檔案」本身具有雙重矛盾與其兩面性:即「起始(commencement)」與「命令(commandment)」,直指檔案、時間與治理之間不可分割的原生關係。然而,這裡的起始也有兩層意義,它首先指的是檔案對於過去即緣起的記錄,但它另一方面也指的是在成為檔案之當下才起始之真正的「解放」——思想的與記憶的。也正是其與時間/歷史之間的關係,以及其所保存或建構的「真實」,檔案成為「認同」所賴以定錨的重要關鍵。作為一同樣複雜多義的辭,認同(identity)也與「真實」息息相關,對於什麼是真實、可信任者之追索過程,就是所謂認同。本展所邀請之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們,更以攝影與延伸技術重新「檔案化」他/她們所理解的「現時/現實」,呈現出彼此相異的認同線索。將本展幾個重點思考串連起來的關鍵即為「時間」

    作為與立陶宛國家美術館所策劃的「揭幕:尋探立陶宛攝影中的認同」之對話展,本展並不意以編年或時序作為展覽呈現的軸線,相反地,本展將緊扣「認同」之為共同的核心命題(同時也是兩國面臨的相似困境),集結「檔案之為方法」、「反檔案」、「再檔案」,與「檔案的歷史編纂學」等創作方法與意識的攝影藝術作品,展開不同面向的認同追索。如果紀實攝影為的是揭露(uncover)真實,那檔案導向就像是以「覆蓋(cover)」作為方法來重新書寫真實;覆蓋,一方面所欲表達的是如同檔案機制一般,將事物歸檔、命名(也同時指認,identify)與保存(protect),另一方面,藝術家們又再次地以其藝術實踐來報導(covering)這些被掩蓋的事物。於此同時,「認同」也像是披覆上層層面紗般,多重,且總是逃逸的「真實」。

當代攝影國立台灣美術館當代藝術德希達檔案

推薦展覽

view all

鬧工作室

【IN&OUT 內外之間】當代攝影展

日期:2024-12-06 ~ 2024-12-15|台灣,台北市

2 days 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