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
-
展期
日期:2022-03-31 ~ 2022-06-19
-
地點
宜蘭美術館 (宜蘭縣宜蘭市中山路三段1號)
-
參展藝術家
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林欽賢
-
「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
策展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系主任 白適銘
藝術家: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林欽賢
展出地點:宜蘭市中山路三段1號
展出時間:3月31日(四)~6月19日(日) 上午9點~下午5點
日治時期以來,隨著「現代化」(Modernization)建設之推動,臺灣開始輸入西方美術概念,同時透過美術教育、美術團體、展示活動、批評體制等機制,形塑「美術群屬」(ArtSociety),藉由殖民統治轉接而來的西化過程,產生折射性的「文化轉向」(CulturalTransformation)。戰後政治局勢丕變,國族主義凌駕一切,產生另一波以政治正確為依歸的文化轉向,在冷戰中尋找民族復興契機的戰後美術,卻長久陷於「東方/西方」、「現代/傳統」、「本土/外來」、「地方/中央」等二元論戰之中。解嚴後,社會價值觀或藝術面向始趨於民主及多元,逐漸邁向摸索文化身分及主體認同的嶄新時代。
臺灣百年美術的發展,與學院美術教育的推動習習相關,從戰前的圖畫師範科到戰後美術院校的成立,在兼顧實用及美育理想的雙重目標下,歷經反映時局、維繫政權、跨越族裔及作為國際化文化資本等不同階段,演化出不同世代、群屬及價值觀等的美術典型。以臺師大美術系為首的戰後學校美教單位,莫不在此種時代氛圍或體制主導的前提下,開展其機關面貌。透過符合國家政策及現實需求之考量,樹立其學術威權、國族或文化「正典」(National/CulturalCanon)等價值。
「正典性」(thecanonical)的打造、解構或再造,來自於對「文化轉向」的共識凝聚與行動實踐,藝術家若僅依賴其被體制賦予的特殊資格而擁有聲名地位,即無法不受主流價值的牽制。反之,拒絕牽制,或透過美學再建構的力量,始能達成轉向的目的,形成「延異」(Différance)的外擴現象。
藝術風尚的改變,關乎對「正典」所代表的價值進行重新評價,不同世代基於美學認知或對政治、社會議題投入程度之差異,產生屬於或彰顯世代意識、群屬身分的不同「正典」類型與「延異」結果。
此外,在探討被慣稱為臺灣「後山」的宜蘭時,其「地方美術史」藉由學院或首都美術權力關係的連結,歷經何種「正典化」歷程?外移與內徙宜蘭所謂「在地」藝術家的定義是否改變、形成何種「延異」現象?本展覽邀請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四位「宜蘭」藝術家聯合展出,經由四人出身於臺師大美術「正典」背景的對照,在學院教育、社會變動以及個人經歷等「轉向」的影響下,檢視其間的連結與差異,藉以探討「宜蘭美術」正典化的過程、現象與其後產生多元延異的階段變貌。
陳東元早期靜物創作反映嚴謹細膩的寫實風格,為日常物件與材質建構雄辯而客觀的典範性,然隨著鄉土主義的興起,轉而關注被長久遺忘的土地邊境、自然荒野及純樸風物,或簡或繁、或動或靜、或宏觀或微觀地,彰顯其為所謂「人間淨土」立傳建碑的人文思維。洪東標強調變形、分割及造型重組的表現形式,雖來自立體派、未來派,其目的卻在於解構其中的規制與模仿,同時形塑穿越國界、歷史與現實邊線的魔幻情境,藉由經年的教學反饋與身分省思,重燃對東方與在地美學的熱情,故鄉如詩夢土宛若再次初醒般地躍然紙上。
陳世強多變的創作興趣,游移在不同藝術尺標之間,或許來自求學時期的自我啟蒙以及對詭譎時局的敏銳覺察,濃重卻貼近觀者的視角、冷熱並存或凝縮現實與幻境的拼組手法,反映包含普普藝術的威權解放以及後現代乖離、雜揉、嘲諷與不實的真實感等的異化歷程。林欽賢藉由人像、肢體語彙,組構帶有藝術史圖像意涵的經典畫面,來自學院時期個案研究的分析性經驗,形塑宛若紀念碑式的結構與氛圍,後殖民強調文化主體、族裔身分重建的觸發,加速此種返回山海原生性的正典化工程,透過「肖像」重塑「本土價值」的桂冠榮光。
推薦展覽
view all【時光旅者—鍾永和臺灣影像展】
日期:2024-07-27 ~ 2024-11-24|台灣,宜蘭縣
【視網膜與石頭林萬士個展】
日期:2024-03-23 ~ 2024-06-30|台灣,宜蘭縣
【道隱無名-林章湖書畫展】
日期:2023-11-25 ~ 2024-03-10|台灣,宜蘭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