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巧斲—藝術家們的工具】
-
展期
日期:2022-05-01 ~ 2022-05-31
-
地點
伊通公園IT PARK (台北市中山區伊通街41號3樓)
-
參展藝術家
李再鈐、廖修平、韓湘寧、黎志文、李光裕、梅丁衍、陳正勳、彭康隆、陳浚豪、蕭有志
-
展期:2022/05/01(SUN.)-05/31(TUE.)
VIP開幕:2022/04/30(SAT.)
地點:伊通公園IT PARK
參展老手們:李再鈐、廖修平、韓湘寧、黎志文、李光裕、梅丁衍、陳正勳、彭康隆、陳浚豪、蕭有志(依筆畫排序)
策展人:黃義雄 莊普
感謝:莊普工作室、大懿是吉有限公司
5月1日勞動節開始,伊通公園將展出「老手巧斲—藝術家們的工具」。展覽邀請了李再鈐、廖修平、韓湘寧、黎志文、李光裕、梅丁衍、陳正勳、彭康隆、陳浚豪、蕭有志等10位藝術家參與,藉以體驗藝術家們的勞動。稱「老手」是因為這些藝術家在不同觀念、媒材與創作形式上,多數是創作30年以上的藝術老師傅,極其嫻熟地掌握著工具的運操秘技,從而與創作你儂我儂,不可分割。而從藝術家提供創作所使用的工具,配合作品對照展出,適足呈現這些非異化的勞動成果。
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曾經提到:“I suppose it is tempting, if the only tool you have is a hammer, to treat everything as if it were a nail. ”(如果你手上只有一把鐵鎚,那每樣東西都會被你看作釘子)。解釋上通常指專業的人們因熟悉於自己的習慣與想法所產生的盲點。但這次展覽借用這句話,延伸出兩種意思——任何工具信手捻來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利器;反之只有一個工具時,也可靠一招半式闖江湖。這就是人與工具關係中的多義之處,也呈現了「老手巧斲」展出藝術家不同性格,所形成的工具使用習慣與特性。有些藝術家鍾愛工具的疊加,如改製、自製、改變功能;有的以數量、品項種類見長;部分則將之視為現成物,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工具是人身體和想像的延伸,人類成長過程中利用工具突破了各式各樣的界限與自身。人們利用工具操作進行各種切削、擊打、擠壓、割鋸、磨擦等工序運動,先有工具才相應發展出技術?或是先具備物理及工序知識才創造出適合的工具?
任何職業都有其勞動慣用的工具,以為解決力量、形狀、速度、材料等各種需求,並取得解決方案。對藝術家來說,其所使用工具及其相應的技巧,被轉化成藝術作品的創造,兼具勞動及創造的象徵。因此,在其心中亦有普遍及特殊的跨越性轉進。在實用目的之外,也開始進行工具的選擇,超越了實用性,從造型、質感、顏色等來體現個人的專業技術、藝術品味。藝術家們的工具,無論從傳統手工具到科技輔助,對於工具的選擇與運用,正如同他們的表達方式一樣,充滿多樣性。
這次展覽的成形來自約莫三月中旬某日午後,策展人黃義雄、莊普兩人,分享炫耀了彼此工具的收藏與熱愛,順著這想法激盪出了有關藝術家們工具的策展。初始構想是呈現個人特殊與珍奇工具收藏,隨著徵集人選、物件方面的討論,就走向了這次展出的主題內容。當拍板一定案後,四月的開始,便緊鑼密鼓的於短短三個星期裡,兩位策展人和伊通負責人劉慶堂、攝影創作者蔡嘉瑋等人,馬不停蹄地上山下海,逐一拜訪了藝術家們的工作室,看看他們的工具、聊聊勞動情形,進而品味他們的生活。在拜訪過程也感受到創作工具變革之大,從傳統手工具到現今借助電動工具、電腦、科技設備的快速輪動,在這些科技的輔助下,從速度與表現方式都開始不一樣,新的工具使用確實逐漸改變了許多創作者的勞動和創作狀態。
我們邀請繪畫、複合媒材、金工、雕塑、陶藝、建築等不同創作形式的藝術家,提供其職業生涯的貼身工具,呈現他們經過何等的勞動磨練才逐漸掌握這些傳統工具,形成自身的節奏與力量。除此,觀眾也將從這些使用或收藏的工具,去貼近藝術家的另一面,並省思有關藝術家的創作、技術史演進、勞動生產間如何的對話。
推薦展覽
view all【我想再煎荷包蛋-尹子潔個展】
日期:2024-09-07 ~ 2024-09-28|台灣,台北市
【五重奏 ─ 霍剛、李光裕、王淑鈴、周慶輝、柏丹】台北當代同步展
日期:2024-05-04 ~ 2024-06-16|台灣,台北市
【越野的靈光莊普個展】
日期:2023-10-28 ~ 2024-02-18|台灣,台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