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光 後設視像 Flood Light Meta-Imaginatin】
-
展期
日期:2022-05-10 ~ 2022-05-26
-
地點
台北市民生東路三段130巷18弄11號1樓
-
相關連結
-
參展藝術家
楊依香、歐靜雲、王暉熊
-
文/策展人 Curator : 蔡宗霖 David Tsai
顯而易見的,當代繪畫中對於「光」的運用已呈現新局面,連帶地在畫面佈局、視覺訊息的安排埋藏皆發生巨大轉變。直至十九世紀,藝術創作仍經常圍繞在光的追尋與氛圍經營的傳統上;進入二十世紀後,現代藝術勃興使藝術面貌發生全然翻轉,對藝術家而言繪畫已不再拘泥於透視法、立體感、光影聚焦效果,而更多的是從玩轉形式到影像、圖像的拼貼等。
畫面的氛圍經營與敘事法跳脫固有學院範式,捨棄單一光源、平面/扁平化、形體解構、弱化主角及去差異化等特性,加上圖像的挪用與轉譯,都使「觀看」當代繪畫變得沒這麼直觀,對藝術家的主體敘事掌握及後設視像研究顯得更為關鍵。而針對上述後設系統,可以從當代繪畫創作裡諸多顯性特徵切入討論,其中仍可見許多藝術語言或表現手法承襲自現代主義傳統並將之持續深化與延展。
光的投射形式係其一。現代建築中,泛光燈的應用不斷增加,近年甚至許多大型美術館、知名畫廊都以泛光光源替代傳統投射燈形式,增加空間的平均明亮度同時避免光弧線殘留。泛光特點在其無方向性、無光束感且高度漫射、光緣柔和不易產生陰影,在此緣以探索藝術家如何運用泛光進行低聚焦或全盤重點的、甚至是具漂浮感的內在敘事、生活譜寫及超現實景物建構。
當代繪畫創作中,時常將傳統劇場式光影設計變更為「泛光」形式的明亮敞開系統,非偏重、較無明確中心位置的閱讀軸線,降低光影的視覺引導功能,將更多詮釋權保留給觀者,讓作品與觀者直接透過視像感知產生新一層次的關係。此種開放式的均質空間,透過物件(符號)產生意義表徵,讓視像游移於畫面中自由找尋蛛絲馬跡,經觀者視覺揀選後生產出多重敘事。探看、理解、猜疑正是細品此類作品的具體方式,在碎形結構裡拼湊出迥異的故事情節,增加了畫面的吸引力及可看性。歐靜雲的作品取向即為泛光運用代表之一。
其次,自機械複製時代以降,成長於媒體社會的新興藝術家們熟稔圖像力,能確實運用圖像的編構技倆生成新型態敘事,圖像製作已變為自我圓滿或對外發聲的方式,且習以為常,這些都得拜攝影/影像普及所賜。
攝影,這一個視覺現象的探討需涉及到攝影的「物性」,學者楊小彥認為需針對三個層面進行檢視,分別為「對象物再現」、「獨立視覺實踐」及「在場意義」。攝影將對象經由機器轉化「觀看」為「還原」對象物,讓對象物通過鏡頭平面化,以圖像形式存在並使觀者重新獲取對物的認識,並在認識中取得各式意義。此等轉化亦是一種視覺性實踐,每個影像背後皆隱含攝影者的觀點、態度、社會背景及其「決定的觀看角度」。而最後,是關於「在場」的討論。楊小彥認為:「拍攝意味著一個場面,攝影家通過鏡頭不僅保留這一場面,而且還試圖告訴觀者在場的意義」。
攝影/影像在當代繪畫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作品的取材、構思(圖)甚至繪製過程都有影像的介入痕跡,科技的高度發展大大影響了人類的日常生活及習慣,影像成為生活的明確證據,它紀錄下了「在場」與「不在場」、「觀看」與「被觀看」及其相互之間的權力關係。王聖閎(2010)針對如何理解當代繪畫創作者及其脈絡有深刻的看法,他認為不需因循舊有評判原則來評論或找出作品的嚴肅批判觀點,反之,應圍繞「繪畫—行動」這一命題在當代創作者的日常縫隙中取得線索,以了解何種主體化脈絡被建構出來。藝術家們喜歡在畫面上透過影像式結構重新詮釋日常,無論是直接搬移或經過碎化拼貼,皆為藝術家對觀者提出的邀請。此外,隨拍式攝影的視覺實踐形式亦成為後設視像處理的手法之一,隨拍式攝影降低了技術要求、增加事件捕捉的即時性特點,其中部分蘊含了蘇珊・宋坦「幸運的偶然」概念,適合引領觀者進入藝術家身處的那個當下,提升感知連結可能。或許原初的靈光已消散,卻如班雅明所言「以一種新精神再生」。
另外,是圖像的敘事與關係處理。敘事指故事或事件的情節講述,屬於一種再創造的行為,而視覺圖像之所以能達成溝通效果是由於其結構性的視覺元素組成,其中需具備對象主體、事件情節互文關係及脈絡等方能構成。因而,當代繪畫中某些看似不具邏輯、充滿閱讀斷裂感或疑問性的圖像及符號,經藝術家巧妙將各種有機元素藏匿、並置或排列組合後,化為可被接收的訊息,使講述者(藝術家)、角色(作品內形象、物件)、聽眾(觀者)被緊密的融合,而這類作品的認知過程讓觀者位階變為主動,突破過往的「給予—接收」關係。(狄野,2015)
我們可以看到,當代藝術家越發喜愛透過微場景、微敘事進行自我分享、辯護或療癒,並更加深入內在挖掘身體與生命經驗,如王聖閎(2010)所言:「從喃喃自語轉向更為個人、微觀式的表現方式」,仿若翻閱藝術家日記般的帶有近身感、甚至是窺視感,雖不在場,卻更加的在場。而如同楊依香畫面中所見,具文化共識的或有共通記憶的圖像與符號讓越來越個人化的場景/事件始終得以被理解。
閃倏交錯的蒙太奇空間摻入了充滿氣味的記憶片段,楊依香的畫面捨去直觀的故事軸線,導入某個日常瞬間,此一類型創作,呈現並利用當代網絡社會的自我暴露慣行,觀者已習於接受並深入參與他人生活,且以此作為互動的情感物,在雲端連結彼此、建立關係,亦歡迎觀者建立各自的後設想像,因此,在她作品中那些某時某刻的過往時光、充滿童稚玩興的主人公都成為觀者自主帶入角色扮演的絕佳道具。在空間經營上,繪畫性筆觸、未完成(整)的圖像、虛/實的流動空間都使那些刻意的「留白」饒富視覺趣味,讓觀者不禁思索畫面(鏡頭)外又存在哪些物件或是否有另一事件正在上演?
歐靜雲的作品延續了歐洲古典繪畫範式,直面的、擺拍的、主角人設引導的藝術語彙,具有強烈作者主觀意識安排的畫面主宰了話語權,相較於楊依香迷霧中見清晰的創作方式,歐靜雲則極盡所能的延攬各樣與事件相關的元素,將多個子母畫面同時併入且敷上豔麗色彩,吸引觀者視線。在歐靜雲所捏造的泛光世界裡,一切都呈現完美狀態,他擅長感官視覺的操作,並擔任每一劇式的導演,將矯飾過後的角色、物件與背景一一搬上舞台做情境式展呈,對某事件、某觀點進行回應或改編,形塑一幕幕與現實疏離的後設劇碼,誘導/強迫觀者成為事件的見證者。
現實世界景物的自然紋理成為王暉熊的靈感泉源,利用畫刀的塗抹刮除讓顏料自由疊加融混,有機輪廓與豔麗色調化為人類內在精神世界與大自然的對接媒介,作品畫面呈現已非可歌可遊的空間,而像藝術家所言:「想創作出一個現實無法預測的世界」—一種難以概括描述、歸納收編的泛光世界。如佳士得專家對彼得・多伊格作品的描述:「雪對他來說不只是童年時光的贈禮,更是一種模擬隨著時光流逝能把記憶變形或扭曲的概念裝置」,山之於王暉熊大概就是這樣的存在。他選擇格式化記憶中的自然圖像,將山巒、稜線、山凹等地景扁平化,留下可辨識之符徵功能,借其符號抒志,繪出對內在世界的美好想望。而畫面中經常性的大片空白則留予觀者一個抽象投射空間,建構關乎自身心之所嚮、意之所往的當代隱密棲居之所。
《泛光・後設視像》展覽中的三位藝術家,各自在繪畫領域中持續實踐自我,無論是經由日常慣行得來的靈光或由記憶摘取下的斷點,都持續地豐富著作品,也給出更多深層的啟思空間。
本次雷相非常榮幸能邀請到三位在創作風格迥異,並對『光表現』擁有獨到見解的藝術家同場展出,雷相誠摯的邀請您現場親臨欣賞與感受!
|參展藝術家 Artists|
楊依香 Yang Yi Shiang
歐靜雲 Ou Jing Yun
王暉熊 Wang Huei Syong
展期|2022 / 5 / 10 ~ 2022 / 5 / 26
導覽|2022 / 5 / 14 PM 3:00~6:00
營業|PM : 2:00 ~ PM : 8:00
休館|逢週日、週一與5 / 19 休館
地點|台北市民生東路三段130巷18弄11號1樓
電話|02-2393-880 -
REFERENCE
推薦展覽
view all【陽光樹影-歐靜雲個展】 Boulevard-Ou Jing-Yun Solo Exhibition
日期:2023-09-19 ~ 2023-11-19|台灣,彰化縣
【玫瑰指尖 Rosy-Fingers】2023台北藝博 Booth : G18
日期:2023-10-19 ~ 2023-10-23|台灣,台北市
【FAMILIAR FACES 熟悉的臉龐】沙菲克 諾丁個展
日期:2023-06-15 ~ 2022-07-01|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