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很可以《方言練習》Listen and Practice】
-
展期
日期:2022-07-08 ~ 2022-09-03
-
地點
臺南市中西區中華西路二段34號
-
參展藝術家
李耀生、陳韋鑑、呂昀珊、李杰恩、蕭合萱、洪珮薰、郭悅暘、陳亮
-
新約聖經使徒行傳記載著這麼一則著名的故事,是關於耶穌十二個門徒要開始四處宣教前的經歷: 五旬節那一天,信徒都聚集在一個地方。忽然有聲音從天上下來,彷彿一陣大風颳過的聲音,充滿了他們坐著的整個屋子。他們又看見形狀像火燄的舌頭,散開,停落在每一個人身上。他們都被聖靈充滿,照著聖靈所賜的才能開始說起別種語言來。那時候,有從世界各國來的虔誠的猶太人住在耶路撒冷。一聽見這響聲,一大群人就都聚集在一個地方。大家非常興奮,因為每一個人都聽見信徒用他本地的語言說話。在驚訝詫異中,他們說:「你看,這樣說話的人不都是加利利人嗎?為甚麼我們個個都聽見他們用我們自己的母語說話呢?我們當中有帕提亞人、米底亞人、以攔人;還有從美索不達米亞、猶太、加帕多家、本都、亞細亞、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和靠近古利奈的利比亞一帶地方來的人,也有從羅馬來的,包括猶太人和皈依猶太教的外邦人;此外有克里特人和阿拉伯人。我們竟然都聽見他們用我們本地的語言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他們又驚奇又困惑,彼此你問我,我問你:「這是怎麼回事?」有些人竟取笑信徒說:「這些人不過是喝醉罷了!」(現代中文譯本新約聖經使徒行傳第二章)
在當代藝術的世界中,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龐雜的語言系統,從形式、內容、材料、技術、姿態…等,「藝術」複雜的交互滲透與構成,特別是與民主體制和自由經濟架構下的生產與消費有著難以避免的交互作用。這對於戒嚴了四十年,解除戒嚴也僅有三十年的台灣,事實上仍然不是一件容易面對的事,面對當代藝術,常常我們還是會聽到「這是怎麼回事?」也常常看到以如同「這些人不過是喝醉罷了!」做結。然而對於這個故事,我比較好奇的倒是,使徒們被聖靈充滿之後,他們並不是採取中央集權的技術,順利地推行「國語」,而是「開始說起別種語言」,屬於各地的方言來展開宣教的旅途。
當然不能保證當代藝術的宣教者就不會沉醉於推行國語,當我接觸此次參與展出的青年藝術家們與資深藝術家們,我發現了這群人共同的特質,不分年齡層的,大家仍然探索著屬於自身所想要擁抱的創作語言,因此也思考著自己使用著的語言,並持續調校。當然,在本計畫中希望可以為所有共同創作者保留的一個未定的空間,是創造去聽說另一種語言的機會,讓大家同時說著自己的方言,並試試看是否因此而無法與另外一種語言對話,或是否可能發展出另一種語言?
「很可以_青年視覺藝術培力計畫2022」第二檔展覽《方言練習》,延續前一檔實驗性的集體創作精神,邀請資深藝術家李耀生、陳韋鑑,帶領青年藝術家洪珮薰、呂昀珊、李杰恩、蕭合萱、郭悅暘、陳亮,在Young Show Space 中探索另一個屬於尋找自我認同的方言練習。
資深藝術家李耀生,是一位當代雕塑藝術家,除了長期所關心的鋼鐵雕塑外,在長久的專業雕塑創作生涯中,亦可時常看到他溢出既有表現形式與媒材的探索,和出人意表的清新語彙。此次展出的作品〈鵝卵磚〉,收集了長時間在自然環境中被海浪所雕琢的圓滑鵝卵磚,在Young Show Space 中進行現地創作,來回應此時此刻的時空觀想。
資深藝術家陳韋鑑,為獨立藝評人,除了從事藝評寫作,並從事素人當代藝術創作教學。在當代藝術領域中,將教學視為創作,並非新鮮事,然而在台灣則較少聽見這樣的實踐與宣告。展出作品〈這是給素人的當代藝術創作課程〉,是在本檔展覽中,特別邀請陳韋鑑在展覽期間,以邀請民眾參與的方式,在展場中進行若干場當代藝術教學的現地創作實踐,期待進而拋出當代藝術相關問題意識的討論。
青年藝術家洪珮薰,甫進入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此次展出的三件錄像裝置作品〈東西為難〉、〈閨怨歌〉、〈洞房花燭夜〉以「政治與情慾的戲劇性譬喻」作為創作發想,梳理出「虛實世界、政策與人性」的交集,以八點檔分集的劇情方式操作政治和人性之間的角力,並試圖透過此錄像作品表述「面對時代政策下,滲透進而影響我們的社會型態,而間接反映出人們的情緒慾望」。
青年藝術家呂昀珊,法國馬賽地中海高等藝術與設計學院畢業,展出作品〈打包好的藝術品〉、〈連起來〉,從與共同展出者們的對話作為起點,呂昀珊將自己多年創作時的問題意識展開,以不斷跳脫既有對「藝術」定義的手法回應到此次在展出空間中的現地創作,將自我對於溢出既有「藝術」的經歷、思維與想像的慾望,回應於現地的空間形式中,來對「藝術」提出質問,並為自己找出迂迴的逃逸之路。
青年藝術家李杰恩,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畢業,目前主持著若干個實驗性的當代藝術空間,「空間」對他似乎是種引發敏感的所在,對於空間的觀看,則是這次作品發想的核心。展出作品〈輕鋼架燈具〉這麼一個對於物品的指稱,直接成為他的作品標題,其實可能引發自他對於體制轉換過程,所激發出的感染與免疫反應,並以此作為「藝術語言」,換言之從舊有的藝術陳規中免疫,從「做作品」進入「創作」的狀態,使一個新的現地創作成為另一種方言的練習。
青年藝術家蕭合萱,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享受感受與創作。創作風格多從自身對於生活細微的感受為出發,熱愛創作過程中逐漸產生的有機漣漪,喜歡以燈光、動力機械作為媒材出發,製造觀看者在空間中的獨特的感受方式。展出作品〈不完美的擺 了不起的人〉、〈Seen〉皆以物質性語言所形構之物體的侷限性,回應人有機的身體所乘載的各種意志迴圈。
青年藝術家拉勒俄嵐•巴耷玬 (郭悅暘),出生於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為千禧世代的創作者,身上流淌排灣族文化的血液。展出作品〈山山兒〉為拉勒俄嵐•巴耷玬2022開始系列作品的首支錄像創作,以部落遷徙前、遷徙中、遷徙後面臨肢體與心理產生的交錯與糾葛狀態,透過「青年」身份與角度在該時代中的所經歷的歷史與記憶,並試圖嘗試突破文化符號的限制,在視覺語言上以當代創作的表現方式與歷史產生對話。
青年藝術家陳亮,出生於花蓮,父親是紐西蘭人,母親為屏東三地門鄉的排灣族,2019年文藻外語大學傳播藝術系畢業後回到斜坡尋根,2019年迄今擔任伊誕創藝視界企業社藝術行政。也因此開啟了她探索自我身分認同的這條路,本次展覽是第一次以藝術家的身分參與展覽,想以自己是新轉學生進入新教室向大家做「自我介紹」的角度準備作品。展出作品有〈ti sutipau aken〉、〈來自水源豐沛之地〉 以及〈XY XX XX XY〉,三件作品皆從不同角度及心境來探討,並作為她自己尋求自我文化認同的告白。
解嚴自今,當代藝術在台灣的發展,從如同新生兒的啞啞學語,到看似已形構了某種新的「傳統」。然而仔細的爬梳,那些不可名狀的「傳統」,加上解嚴前早已成形的「傳統」們,也都不同程度地內化在各世代台灣人身上成為「國語」,要如何自然的「用他本地的語言說話」,可能還要策動更多聽與說的方言練習。
-
■ 策展人:林煌迪
■ 展出者:
資深藝術家:李耀生、陳韋鑑
青年藝術家:呂昀珊、李杰恩、蕭合萱、洪珮薰、郭悅暘、陳亮
■ 展出時間:2022/7/8-2022/9/3
■ 展出地點 : 臺南市中西區中華西路二段34號 (館一樓 Young Show Space)
推薦展覽
view all【逆向堆疊】模型和他們的影子
日期:2022-01-07 ~ 2022-03-06|台灣,台南市
【重整作用_改裝生產線】 2021 林煌迪 個展
日期:2021-10-25 ~ 2021-11-25|台灣,新竹市
【隆隆隆!!!---很可以_培力研發所_I】Longlonglong!!!: Good To Go - Young Artists Empowerment Hub_I
日期:2020-04-21 ~ 2020-07-12|台灣,台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