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er of Scale-羅晟文個展】
-
展期
日期:2022-07-30 ~ 2022-10-02
-
地點
鳳甲美術館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F)
-
參展藝術家
羅晟文
-
近年旅居荷蘭、具有理工學科背景的藝術家羅晟文,作品呈現方式包含錄像、攝影、遊戲、聲響、裝置,本次將以在荷期間針對海洋生態和經濟作物的研究為主軸,呈現科學、經濟、視覺藝術的跨領域對話。Matter of Scale展覽集結藝術家歷時兩年的海帶研究,希望和觀眾一起從不同觀點反思永續農業與循環經濟的浪潮。
海藻,在亞洲許多國家的存在歷史悠久、應用廣泛,昆布、海苔、石花凍等,不同種類的海藻有多樣的名稱和食用方法,然而作為一種新興食品,海藻在歐陸國家受到許多關注,漁民認為種植海帶不需土地、淡水、飼料與化肥,為零輸入的綠色產業,碳排量也低於養魚或捕魚,有些生態學者認為大量種植海藻可有效進行碳捕集與封存,進而緩解溫室效應,素食主義者也提倡海藻的高營養價值;這陣海帶熱潮讓藝術家感到疑惑,如果海帶真如同歐洲人形容的那麼神奇,為何亞洲國家沒有因此造成產業翻轉?
羅晟文花了兩年的時間試圖研究如何在荷蘭種植海藻與海帶,以及官方對海帶農場與撿拾沿岸海藻的政策與立場,想了解一般當地民眾對海藻的認知,他實際造訪荷蘭沿岸養殖海帶的農場們,想要理解這些海帶農夫的願景與期待,同時也從消費者的角度向海帶農夫購買乾燥海帶並盡可能地使用在各種改良版日常料理當中。隨著研究進展,他發現這個奇幻的海帶熱潮背後亦有其風險,大規模的沿岸開發對海岸生態將帶來變化,除了衰減海面下的陽光穿透率,也可能擾動水中養分平衡,帶來海水優養化的威脅,雖然人們從良善的立意出發,召來的卻未必是想像中的美好。
展場中的四頻道同步影像,內容集結這兩年的研究過程,羅晟文透過影像的敘事,闡述海帶的生物本質、人們對海帶養殖的讚頌、對減碳農業的期待,以及海岸優養化的災難歷史,影像聲音中夾雜的媒體新聞資訊、人聲囈語和不斷拍打上岸的海浪聲,象徵了他對這些行動的質疑與提問,一波一波的音浪彷彿不同立場之間拉扯糾結的樣貌。密布展場的還有羅晟文從不同漁會取得的廢棄漁網和海洋垃圾,這些垂吊物彷彿養殖於海平面下的海帶,有長有短、有密有疏,他們飄散著一點海洋氣味,也有一點廢棄物的刺鼻感,在展覽期間這些象徵海帶的垂吊物會持續增生,隨著展期過去逐漸佔據展場有限的空間資源、也會遮蔽自錄像的光線與觀眾的視線,展場會越來越令人感到不適,作品也會變得越來越難被觀看,呼應本檔展覽的提名,原來一切都跟規模有關。
「過猶不及」是華語世界裡用來形容事情做過了頭,即便是一件好事,也會產生負面效果的成語。在英語世界裡,用來形容及時、剛好的詞彙「Just」,也有另一層意思,代表公平的、合理的。雖然是不同的文化與語言,但是對於萬物的評斷卻有一種共同追求的平衡。海藻與海帶養殖身為永續農業與循環經濟的新寵,在追逐「恰恰好」的同時,也正追逐在規模上的擴張,隨著浪潮影響、形塑著環環相扣的生態系。
--
■ 關於羅晟文
1987 年出生於臺灣高雄,現居荷蘭,畢業於荷蘭AKV St. Joost 攝影所、臺大電機所。他關注非人生物與社會間的關係,並介入、試圖誘發討論。近期計畫包含2020年發表、由北海大使館委託製作、以歐洲鰻洄游途中遭遇各種人為因素阻攔的過程為發想的計畫《F/EEL》;2019年於荷蘭阿姆斯特丹Foam攝影博物館發表、全天候配戴超聲波轉換器讓自己能夠聽見動物可聽的音頻範圍的計畫《伸縮耳》;以及2017年發表並參與2020年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雙年展、透過撿拾鵝絨自製羽絨衣前往北極進行耐寒檢測的計畫《羽絨》等。羅晟文的創作計畫充滿想像力與實驗性,但透過影像裝置、攝影或遊戲等不同形式的呈現,讓觀眾在趣味之中反思身為人類的立場。
■藝術家座談
日期:2022.08.19(五) 19:30-21:30
地點:Lightbox攝影圖書室(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69巷19號)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
執行單位:鳳甲美術館
策展人:葉佳蓉
展務執行:范荷青、李蝶衣、王敬希
實習製作:盧梁筑、連采璇、李佳融、郭慧中、李品萱、譚穎心
展場製作:山峸製作設計
影音技術執行:千鳥藝術
視覺設計:圖案室有限公司
指定投影:奧圖碼
特別感謝:新北市淡水區漁會、基隆區漁會、ZeeWaar B.V. Amsterdam
推薦展覽
view all【是日—蕭禹琦個展】
日期:2024-09-21 ~ 2024-11-03|台灣,台北市
【921大地震二十五周年記《行走的山—李賢文九九峰創作展》 】
日期:2024-09-21 ~ 2024-11-03|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