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竹塹攝影史詩】
-
展期
日期:2022-12-09 ~ 2023-02-28
-
地點
新竹市東區中央路116號
-
相關連結
-
參展藝術家
吳永順、吳金淼、吳金榮、李松茂、李湞吉、李鳴鵰、李增昌、林壽鎰、邱德雲、姜振驤 、施安全、張乾榮、陳雲錦、陳禮文、陳嚴川、曾鵬州、黃淮泗、黃勝沐、葉裁 、鄧南光、鄭榮泰、簡永彬、朱利安‧愛德華茲
-
「竹塹」為新竹的古稱,地緣涵蓋現今的桃園、新竹及苗栗地區。竹塹城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荷據時期,當時新竹到南崁之間的「竹塹埔」,仍屬未開墾之地,住民以道卡斯族(Taokas)平埔族為主。隨著荷人退守,明鄭敗退投降,清廷於康熙23年(1684)將臺灣納入版圖,並設一府三縣——臺灣府及諸羅縣、臺灣縣與鳳山縣,竹塹劃歸諸羅縣管轄。1723年(雍正元年)清廷將虎尾溪以北、大雞籠城以南的土地、另增設彰化縣及淡水海防廳(後稱淡水廳)納入諸羅縣轄地,故竹塹城又稱淡水廳。1875年(光緒元年)沈葆楨上奏將彰化以北地區增設臺北府,裁撤淡水廳,分設為淡水、新竹二縣,故而淡水廳改為新竹縣。1895年日本參考清代舊制,在總督府下設置臺北、臺中與臺南三縣及澎湖廳,其下再設十二支廳,新竹縣改制為新竹支廳,隸屬臺北縣。1920年日政再度更改地制,廢除十二支廳,改設五州二廳,新竹廳與桃園廳合併為新竹州,政域含括桃園、新竹、苗栗地區,州治設於新竹街。1946年民政初期將臺灣劃分為八個縣和九個省轄市,1950年民政再調整臺灣各地行政區域,將省轄新竹市及新竹縣重新劃分為桃園、新竹、苗栗三縣至今日。本檔展覽《敘事竹塹攝影史詩》以竹塹為題名,顧名思義,主要以攝影家出生地在現稱桃園、新竹、苗栗三地,大多數作品拍攝地點環繞在桃竹苗地區,或舊稱竹塹城,抑或新竹州,拍攝時間橫跨不同的政治氛圍,每幀照片內容蘊含豐富的影像語言,敘述曾經發生在竹塹城裡大時代的環境或是小人物的故事。
誠如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在《明室:攝影札記》書中指出傳統攝影的本質是「此曾在」(法ça a été,英That has been),說明我們不能否認傳統照片裡的指稱對象(指稱對象包含:人、事、物、地等拍攝內容)在過去曾經真實地存在於相機的鏡頭前,只是被拍攝過後隨即產生變化或消逝。傳統攝影本質的時間觀,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名言「人不能踏過同一條河兩次」(「濯足水流,水非前水」),因為現實世界的時間不停歇地流逝,所有生命不斷成長、老化,事物與環境不停流變。然而,當我們觀看由相機所攫獲的歷史影像,記錄過去曾經真實發生過的種種場景,例如先民們的生活形態與足跡、宗教信仰活動、庶民百姓的生存條件與地理環境搏鬥的奮鬥史,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照片多次瀏覽曾經踏過的那條河、走過的路、渡過的橋,同時從這些具有歷史性的影像裡,我們還可以感受與自己生命史相關的「刺點」(punctum)。羅蘭‧巴特聲稱因人而異的「刺點」通常附加在攝影畫面細節之中,往往與觀者個人生命經驗和記憶有關,強度足以超越時空的限制,往昔的種種意象重現在我們的眼前,而每張照片的「此曾在」重新活躍在觀看者的記憶。
《敘事竹塹攝影史詩》特意匯集出生於桃園地區5位攝影家、新竹地區10位攝影家與苗栗地區6位攝影家,還有清領時期在竹塹有拍攝活動的朱利安‧愛德華茲(St. Julian Hugh Edwards, 1838-1903)、出生於基隆的簡永彬以及日治時期幫姜振驤留影不留名的攝影者。展出的七十件攝影作品中,除了愛德華茲使用古典蛋清印相,曾鵬州彩色照片的放水燈,早期姜瑞鵬在大湖別墅全家福合影彩繪以及近期李湞吉運用手工彩繪完成細緻的肖像畫之外,其他攝影家的作品主要挑選黑白的寫實攝影居多。本展覽分成「信仰與生活篇」以及「生存與環境篇」,試圖述說在時光冉冉巨輪的推動下,相片裡昔日的地形地貌地勢如今已非,先民為生活打拼開墾勞動的身影,娓娓道出當今難以想像舊時代的景觀。而早期臺灣攝影家創作的內容與其所處時代背景、政治社會環境有絕對的關係。因此回顧有記載以來,臺灣這塊土地經歷過荷西、明鄭、清廷蠻荒之島、割讓日本墾殖五十年、二戰後民政時期藝文界經歷文化鄉土運動,臺灣經濟也從開發中走向現代化的年代。藉由這次展出二十餘位攝影家的作品,紛紛見證了臺灣歷經過多樣性的時代背景。
眾所周知,西方攝影術自1839年公布之後,約莫在1850年代流傳至臺灣,不過最開始是由西洋人經手拍攝古早的臺灣,1895年後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治理與促進觀光等目的,官方大量拍攝各種寫真帖(攝影集)之外,移民至臺灣的日人也能開設寫真館進行各類的拍攝計畫,直到1920年代以後,才開放給臺灣人開設寫真館與業餘攝影家的產生。《敘事竹塹攝影史詩》主要以拍攝竹塹地區的影像,敘述發生在桃竹苗地區的小故事(history小寫的歷史),窺視臺灣這塊土地的大寫歷史(History)。憶往19世紀素稱「臺灣烏龍茶之父」的英格蘭人約翰·陶德(John Dodd, 1838-1907),1860年隻身來到臺灣,他以甸特洋行雇員的身分進行考察,1864年在臺灣設立煤場開採煤礦,愛德華茲在當時的淡水廳城(竹塹城)為其拍攝臺灣第一口石油油井(位於現今苗栗出磺坑)。日治時期活躍政商界的姜振驤,曾任新竹州協議會員,他與家人在北埔天水堂留影的紀念照。經營寫真館的吳金淼與吳金榮兄弟,記錄無以計量楊梅人的日常——宮廟活動、健民運動、群眾合影、飼養巨無霸神豬的奇觀等等,留下不尋常的歷史記憶。號稱「快門三劍客」(或稱「攝影三劍客」)之一的鄧南光,鏡頭下的寫實社會融入現代化生活的場景,清新的常民生活百態,凸顯瑰麗般的生命容顏。另一位「快門三劍客」李鳴鵰則善用構圖技巧的安排,取得衝突間的和諧與巧思。李增昌翔實記錄對竹塹城風俗民情的觀察,廟前百姓的家常或是腳踏三輪的電影宣傳車穿梭在鄉間小路等彌足珍貴的地方人文影像。葉裁關注主題聚焦在農事、勞工等鄉間平民的生活場景,竹塹盛產竹子,他捕捉製作竹凳販賣的老婦人,或是手持竹扁擔賣菜的老伯伯,汗流浹背僅求溫飽,或是鐵軌旁提著端菜盤子的女孩,打著赤腳向穿學生制服的乘客兜售麵食等當年常見的場景。林壽鎰追求高超的攝影技巧著稱;李松茂的田園風光充滿詩情畫意、吳永順善於描繪活潑天真的孩童;張乾榮拍攝出溫和原住民的肖像、趣味濃厚的農作景色,營造生動有趣的畫面;曾鵬州與黃勝沐拍攝客家傳統禮俗與宗教慶典活動,成為民間文化傳承的見證。1940至50年代登場的業餘攝影家黃淮泗及施安全記錄安居樂業的新竹人;簡永彬拍攝強光照耀在新竹最古老的城隍廟,正舉行客家文化特有祈福活動閹雞大賽。另外,苗栗縣硬頸攝影群是由攝影學會會員組成,其中包括邱德雲、陳禮文、陳嚴川、陳雲錦、李湞吉等人,堅持使用黑白照片及寫實特性,在他們抓拍(snapshot)鏡頭下,不論是客家農村景色、傳統建築特色等各種生活習俗的畫面,成為指標性的農村景致。
即使現實生活中許多塵封已久的軌跡已經不復在,但經由展覽重現這些「此曾在」的影像故事,每張照片皆曾經是真真實實的生活影像與生命故事,傳達民眾傳承百年的宗教信仰,過往的點點滴滴歷歷在目。對居住在竹塹城的耆老來說,追憶似水年華的往日時光將是一種回味無窮的「刺點」,感傷之餘仍有詩意盎然的回憶;對不熟悉竹塹當地文化的人來說,那段純樸歲月的影像裡,敘述勤奮的民情、虔誠的信仰與善良的風俗等,構築成一部竹塹攝影史詩。
========
〈敘事竹塹攝影史詩〉
❖ 展期|2022/12/9(五) - 2023/2/28(二)
❖ 策展人|姜麗華
❖ 參展攝影家|吳永順、吳金淼、吳金榮、李松茂、李湞吉、李鳴鵰、李增昌、林壽鎰、邱德雲、姜振驤 、施安全、張乾榮、陳雲錦、陳禮文、陳嚴川、曾鵬州、黃淮泗、黃勝沐、葉裁 、鄧南光、鄭榮泰、簡永彬、朱利安‧愛德華茲
❖ 主辦單位|新竹市政府
❖ 承辦單位|新竹市文化局
❖ 策展執行單位|西米創意設計 -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