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的隱喻一個空間的生成】Moving Metaphors: The Genesis of a Space
-
ss space space非常期待和開心能與大家分享我們於新空間的第一檔展覽「移動的隱喻:一個空間的生成」。此次聯展匯聚了藝術家 鄭丞媛(Seungwon Jung)、謝淑妮(Shirley Tse)、王慶蘋(Emily Wang)及彭禹慈(Yu-Tzu Peng)的作品,四位藝術家皆透過各自的創作在眾多差異的事物之中,共同探索物質、身體、精神和時空維度轉移的可能,並從中描述事物如何透過「移動」與他者交織並產生張力,進而在此動態的互動過程中發展出新的敘事。
在這四位藝術家的創作中可以看見許多「移動」的軌跡,無論是媒材上的轉化、時間維度的召喚、概念上的清空與挪用,亦或是身體與空間互動中所產生的流動等。這些移動過程中所歷經的場所變化、速度的快慢輕重所譜寫的韻律,皆豐富了過往對事物的理解,呈現其嶄新且動態的存在樣貌。本次展覽以「移動的隱喻:一個空間的生成」為題,展出包含雕塑、繪畫與攝影等十餘件作品,期待透過這些作品的相互對話與敘事,邀請觀者向著作品所隱喻的空間前行,一步步前往意義構築的場域,並在流動的過程中重塑對世界的理解。
藝術家謝淑妮(Shirley Tse)擅長透過解構人造物的世界,並從中結合矛盾或相異的物質,在文字、雕塑與材料的隱喻之間,發展出其獨特的創作敘事。此次展出的兩件作品 Polytocous Series: Flower SML (2002) 與 Quantum Shirley Series: Crates from Paradise (2023) 橫跨了21年的創作歷程,作品將創作媒材從平面轉譯成立體雕塑的同時,也共同指涉了其在製造、勞動與傳播的移轉過程中所隱含的訊息,以及回應創作者自身與所在環境的狀態。
另一位藝術家鄭丞媛(Seungwon Jung)也透過媒材之間的轉換,在深邃浩瀚的自然空間中,將不可見且無形的表面轉化為可感知的形態。藝術家結合編織品、攝影與雕塑,試圖在數位語言與傳統工藝間開啟對話,並在看似相異的媒材中探索並擁抱事物中存在的雙重與矛盾,描繪異質的事物共存的可能。 在藝術創作中,想像是位移的起點。在閱讀作品時,觀者經常從現實經驗出發,讓作品引發的想像帶領其感知經驗,逐步前往屬於閱讀者意義與敘事生成的場域。因此,閱讀作品本身便包含了移往他處的痕跡,也創造出可能偏移的其他想像空間,促使敘事創新得以在世界中呈現。
王慶蘋的創作實踐致力於將抽象與有機的象徵形態結合,嘗試在圖像空間中引發視覺空間結構的交互震盪,藉此創造作品動能與情緒張力。此次展覽藝術家更嘗試透過大尺幅的雙面繪畫 No. 51, Magnitude 11 (Take 1) – Birth of Venus (2019-2020) 與複合媒材的攝影作品 No. 4, The Forest Within (2023) 在展場中所形成的空間關係,讓觀者在慢觀且不斷流轉的視線中,持續發現作品的潛在隱喻,與其所不斷孕育出的感性精神與生命力。
在圖像空間的探索中,藝術家彭禹慈將繪畫作為視覺與精神思維的媒合空間。透過解構現實世界中的圖像,她用碎形的筆觸與線條,連同畫布中留白之處與所繪之處相互構成的隱性張力,在畫面中建構一種玄曖深邃卻富饒想像的秩序。彭禹慈的作品開啟了獨特的場域,讓其創作得以自我變形,並發展出自己的續篇,進而讓繪畫成為一種存在的動態形式。
藝術家在想像與創造之間、感知與意義之間,透過作品鑿開了一個動態的空間,一個等待想像傾注的開放場域,然而,此處從來就不是停駐的場所,而是通向他處的媒介。在當前許多地域、邊界、規則與定義被重新劃分之際,這些創作也似乎共同隱喻了關鍵的問題:我們如何在不斷移動與變化的當代語境中清晰眼前的視域,進而在世界之中探詢屬於自身的空間呢? -
REFERENCE
推薦展覽
view all【展示排練】
日期:2024-09-22 ~ 2024-11-17|台灣,新北市
【現實與夢的共振】李英皇‧張善學‧郭錦屏‧李曜丞‧洪永欣‧洪宇蕎‧彭禹慈
日期:2024-08-03 ~ 2024-09-08|台灣,台北市
【移動的隱喻重新定位】一週年展覽
日期:2024-07-14 ~ 2024-09-08|台灣,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