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再生 : 永續.環境.想像】2024堤頂之星2.0年度邀請展
-
展期
日期:2024-05-06 ~ 2024-07-12
-
地點
王道銀行總部藝廊
-
相關連結
-
參展藝術家
伍品潔、吳念勳、吳聯吟、周俞均、林欣怡、林倚琤、楊健生、林家鴻、凌采彣、狸貓換、徐紹恩、葉家綺、蔣維珊
-
明日再生:永續.環境.想像
ReGenerating Tomorrow: 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 and Imagination
撰文/張晴文
永續價值強調長期的視野,不侷限於眼前利益,而是著眼未來世代需求的考慮。做為地球的居民,我們有義務確保所在的自然界的平衡,讓每一個生命都能享有尊嚴的生活。
一個美好而持久的未來,已是當代人們努力的共識。這樣的價值追求,仰賴全球合作和所有生命的責任共享。當氣候變遷、環境劣化、全球不平等、全球不安全成為21世紀的四大關鍵難題,如何理解並投入與此相關的永續價值,需要跨越各種界線的同理和合作。
「明日再生」指向每一個明日,達致永續才是每一個明天的保證。談論永續並不只是關注變遷的環境,或者任何即將消逝之物。一如塞荷(Michel Serres)所言,過去的人類認為自身是脆弱的、面對著自然威力的壓制,相信人是有限的,而世界是無限的。現在這個意象有了翻轉:我們知道人類才是無限的,與我們相對的自然卻是有限的。當人類的無限性面對著世界的有限性,人必須改弦更張,才能避免重蹈覆轍。1 然而我們對藝術的期待並不在解決問題,而是於此危機時刻,帶來更多的覺察和超越衝突的力量。
●殘餘與豐盛
吳念勳的作品透過各種日常環境蒐集而來的材料組構而成。他的創作紀錄了自身在環境中的移動和體驗,在行走或者潛游之際,自然的光影和各種物質性的觸感,轉化為〈倒影〉(2022)和〈痕跡〉(2023)。〈倒影〉以凋零的枯葉重現自己的倒影,這些來自環境的材料由於時間的變化,在材質和色澤上從柔軟到脆化,濕潤到乾枯。落葉即是四時變化的隱喻,草木凋萎的之時也暗示著再生的到來。這些層疊落葉上的倒影,使人不免想著踩踏其上的沙沙聲響。〈痕跡〉則來自藝術家潛水所見,以海邊拾得的貝殼、沙土、漂流的樹枝,以及人造的廢棄物,構成了極富流動感的畫面。這件作品以種種物的疊加敘說著關於海的體驗,貝殼碎片也讓清透的海水有了視覺可見的重量。
葉家綺的〈幻境─果〉(2024)以回收的玉米葉為素材,經過乾燥和植物染色,再形塑為球體,垂掛於竹編結構而有了結實纍纍的景致。她的創作從回收性的材料出發,意欲體現一種萬物可循環利用的信仰,一切最終將回歸自然。在市場中被視為無價值的事物,成為她追求純淨無染之境的起點。與此呼應,周俞均的〈幽徑〉(2023-2024)則是透過山林的意象表達對於美好世界的追尋。她以編織再現置身林野之中體感眼見的光線、雲霧、空氣,以及因此領會的和諧安寧。這一片由自然素材織就的景色,也以膚觸和圍繞的視覺感召喚某種已被遺忘的親密。
伍品潔的〈開展圓滿〉(2024)以藝術家不同創作時期所留下的藍染剩餘布料製成,將展覽開幕誌慶充滿凡俗喜慶寓意的蝴蝶蘭盆花,透過布的轉化改變了物的質地,原本隨著展期結束而凋零的花朵,在此獲得了另一種永生的保證。然而這樣的蘭花卻也因為植物染料的緣故,終將隨著時間逐漸失去色澤。在特定場合之中短暫綻放且消耗的美好,透過柔軟織品的轉化留下了更為持久的陪伴關係。這樣的陪伴想望,在她的〈Roots〉(2023)和〈花園〉(2020-2024)則有更多個人性的表達。伍品潔擅長以植物的形態寄託情懷,無論是路旁植物所觸動的孤獨感,或者因照料盆栽而體認到的慾望和現實矛盾,從生命枯涸的感嘆所照見的對於生命永駐長存的想望,是她的作品在柔美的形態之下總是隱含的憂鬱。
●共感與超越
同樣著眼與植物的共感,蔣維珊的〈萬物共感計畫〉(2023)想像未來的人類因為病毒感染而打通了和植物之間的隔閡,人與萬物之間的所有訊息都能暢通無阻。在這個烏托邦的終極想像裡,科技的發展並未使人與自然更為疏離,而是被自然之母再度擁抱,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交流和共感有了新的可能性。這件作品接收植物莖葉所發出的訊號,將植物的情緒透過生成式的影像可視化。
凌采彣的〈trans-[aɪ]s〉(2023)使用ChatGPT討論環境議題,再將結果輸入AI繪圖軟體Stable Diffusion生成動態影像。這件作品透過兩個並置的螢幕呈現昆蟲、魚、鳥類、熊等動物的視角,反思人類活動對環境帶來的影響。在快速且大量的圖像剪輯之下,使人意識到不斷翻新的數位工具為當今世界提供爆量的訊息,然而訊息之間的脈絡和所有可見及不可見的關連,如何組織出清晰的命題或價值,才是最終的關鍵。〈夜婆〉(2024)研究蝙蝠的生理結構與免疫系統,並自其特殊的免疫功能與夜行性特質,發想出新種亞人「夜婆」。這件作品透過野生動物生態變遷、全球性病毒感染,來思考人類下一個世代的生存方式。這一「滅絕智人,創造新的人種」的設定,為「永續」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想像,人類長久以來所面臨的環境變遷困境,未必都得朝向復原或療癒為導向而思考,「以滅絕來對應滅絕」或許是另一條生路。
哲學家塞荷筆下所描寫的危機時刻,某方面反映在世界和身體的嶄新關係上。當新的技術改變人們的關聯方式、鄰里關係、知識以及認識的方式,這個新的「化成之人」(hominescent)在「數量、身體、力量、通行、與其他的關係、科學及介入能力都改變自然及他的本性、跟事物的與跟人性的深層關係」。2 林家鴻的〈勞作,森林的守護者〉(2024)即著眼這一自然環境中新的關係,特別是林間的勞動。本作從台灣林業發展的背景出發,觸及林地資本主義化發展之下牽涉的諸多層面的議題。原住民在世族居住之地發展出和官方的新關係,從森林的守護者到製炭伐木的工作者。林家鴻以機械手臂在原木上的動態描述林班工在歷史中成為政府勞動力,不斷重複資本勞作的境況,而另一方面也透過作品賦予其文化意義上在樹間行走、以樹為生的森林守護者形象。
●文化永續與創造力
林欣怡的〈鯓語:刺碼〉(2024)與〈鯓語:數據織碼〉同為關於鯤鯓(台灣)的語言聲響。本作以刺繡、穿刺圖像與數據隱寫術為主,是關於文化縫補、文化循環、數據物質化為永續方向的生產。〈鯓語:刺碼〉將《番俗六考》中關於原民歌曲的紀錄隱寫轉碼,一方面呈現了某種外來者的紀實註記;一方面也層疊了語言文化「重新描述」的語感詮釋,是一種跨文化並置的書寫模態。在她的創作理念中,刺繡、織物不僅做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物質性表徵,縫補的身體動作亦是一種多主體的交互理解與身體共感的過程。在這樣的文化勞動之中,織就出的不僅是視覺上具備結構性的圖紋,同時也刻寫著、縫補著身體與時間、文化的關係。同樣透過轉碼的編譯來顯化無形,狸貓換+徐紹恩的〈明日如生:(1)芻狗〉(2024)以千年不腐的塑膠垃圾以及萬物腐敗所滋養的土壤,創造一個新的生命環境,將光合作用和觀眾進入環境影響下的二氧化碳濃度轉譯為聲波,譜成植物的合奏。
藝術的勞動很多時候不僅在抽象意義上探問用或無用的價值,在現實的層面上,藝術與廢物之間似也存在一道虛無的界線。吳聯吟的〈我在垃圾山上駐村〉(2024)自發性地在回收場「駐村」兩個月,期間透過這座創作資源的寶山完成數件作品。這項計畫並非基於環保的理念而使用回收物品,而是強調創作者面對材料時的渴望與刺激,又能以什麼樣的創作能力來回應挑戰。這項創作計畫對於物質價值判斷提出藝術家角度的思考,而林倚琤+楊健生的〈創作之後,我們創造〉(2024)反思許多作品和展場物件在展覽結束之後就被丟棄的現象,重新思考材料如何再利用,也藉另一次的勞動來回看創作者耗費的精力與時間。本作從各個卸展的現場收集板材,以此為材料製作數件新的雕塑。其中最為核心的大型物件,在造形上回應新竹鐵道藝術村所在的倉庫木製結構,以此隱喻從展場到展場、從創作再到創作的延續性。藝術家的創作勞動,不僅成就自我的一次理念表述,同時也透過物質的生命延續,承接了的許多不同層序的創作痕跡。
藝術在反映與改變社會的各種實踐中展現其能動性,在前瞻洞察和反思警醒之外,它還擁有獨特的方法和見解,能富想像力地在困境中找到出路。藝術為我們的當下境遇提出各種視角的觀察、面對未來的立場與思考,更重要的,它也為我們帶來更多的聯想、更多的驚歎,以及啟發。「明日再生」的所有創作,從體感的複習到物質的轉化,甚至運用新的數位技術做為新價值的加速器,為「永遠的明日」或者「不斷再生的明日」找到了些許回應的契機。
---------------------------------------------------------------------------------------------------------------------------------
1 Michel Serres,《危機時刻》,收錄於《劇變的新時代》,王紹中 譯。高雄市:無境文化,2020,頁44-45。
2 同前註,頁46。 -
REFERENCE
推薦展覽
view all【2024 彩雲講堂 | 綠色建築,建築永續 Building Green, Building Bold】
日期:2024-10-02 ~ 2024-10-03|台灣,台北市
【 藝YOUNG永續在綠色創意上的育林 】青藝力-大港企業永續未來藝術創作計畫-成果展
日期:2023-11-25 ~ 2023-12-10|台灣,高雄市
【The City & The City 城與城】2023堤頂之星2.0年度入選展
日期:2023-11-01 ~ 2023-12-26|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