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疎樹李茂成個展】Scattered Trees and Distant Mountains: Solo Exhibition of LEE Mau-cheng
-
心印與自然:李茂成的風景畫
王嘉驥
李茂成說他年輕時很少睡覺。1998年,我們一起在他基隆的工作室討論展覽與挑選作品時,已經是專職畫家的弟弟李安成(1959-2015)提起,青年時期的李茂成在雲林老家作畫,曾經徹夜不眠,一夕臨摹完成北宋畫家范寬(約950-1032後)最著名的巨作《谿山行旅圖》。就在最近一次的訪談當中,他憶及初中時期的美術老師陳誠(1935-)別開生面的教學,啟發他對書畫藝術的興趣。
少年時期的李茂成家境一度富裕。但好景不常,父親經商失意,家道中落。初中畢業後,他放棄繼續升學,轉而考入省立嘉義師專(今之國立嘉義大學)。師專生除了公費學習,畢業後直接分發至小學任教,是臺灣早年家境清寒的資優生常見的生涯選擇。不無邊緣與受侷限之感,藝術成了填補李茂成精神與心靈追求的出口。在師專學習期間,同樣出身嘉義的臺籍耆宿書法家陳丁奇(1911-1994),應邀擔任該校書法研究社的指導老師。李茂成坦言師承陳丁奇,就此開啟個人探索與創作書法之路。
1970年代是李茂成學習與摸索書畫創作的時期。以當時的藝術環境而論,不管書法或是水墨繪畫,仍然維持國民黨政府自1949年流徙入臺以來,奉中華文化為正朔,以中國傳統為尊為師的保守氛圍。然而,此一時期的臺灣卻正經歷劇烈的國際變局。從聯合國於1971年通過第2758號決議,到日本、美國先後在1972年和1978年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刺激了臺灣內部,尤其是知識菁英的反思。政治與社會改革的呼聲,帶動正視台灣的訴求,鄉土文學運動隨之興起而蓬勃。
李茂成所受的書畫訓練雖以傳統為主,對於創作的想法卻富於現代性。自幼生長於台灣鄉間,鄉土文學的主張與創作,讓他深有認同。他也自覺地以臺灣山海景觀為繪畫主題。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他長期在有山有海的雨都基隆擔任教職,直到退休,至今仍定居於此。就地取景,他以自己任教和居住地區的山景或臨海景觀為創作對象。不知是否因為對北宋風格的山水別有好感,他的畫面讓人感覺猶如北宋山高水長的全景式構圖的局部截景與局部放大。從他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畫作看出,畫幅幾乎全以皴法型態的抽象筆法構成。毛筆筆鋒觸壓紙心,點延伸為線;線與線交會、層疊,擴延為擬仿實體景觀的畫面。李茂成曾經表達對於元末明初畫家王蒙(1308-1385)的牛毛皴,以及近現代畫家黃賓虹(1865-1955)渾厚華滋的用筆風格的興趣。雖然他在中國書畫的傳統中出入,落實為個人的表現,則是以自己的時代性為主體,跳脫傳統的格式與藩籬。與傳統的深厚淵源,李茂成實際體現的山水景觀,卻更貼近臺灣當代現實。
李茂成早年經常外出寫生,不乏以實景為對象的創作。反映在他具體完成的作品當中,多半卻是已經簡化、概念化,更接近於抽象的風景。李茂成鮮少使用「皴法」這一傳統的風格語詞形容自己的畫作;相對地,他更常以「點—線—面」的說法,表述個人的筆觸與畫面構成。可以這麼看,李茂成不以再現現實即景為目的。即使取材或參考身邊周遭的景觀,他並不以現象世界的外表為繪寫標的,而是更有意識地透過筆墨在紙上運動的觸跡,揣摩自然變動不居的情態。捕捉自然光景的同時,李茂成描繪的也是他對自然的體察、感受與觀照——如此,他體現了一種既是印象亦如回憶的風景。
李茂成過往的用筆紛繁。筆墨濕潤,直透紙心,十足的表現主義架勢,頗顯粗獷和野性。雜沓覆疊的筆觸,彷彿心緒複雜的起伏,感性之中洩露了抑鬱與愁結,也反映藝術家極度敏感的體質。自2004年退休以後,李茂成有了全部的時間,無羈絆地投入藝術。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潛心鑽研書法,留下為數可觀的書法創作。2007年以降,他也擴大創作的尺幅,改在牆面上作畫。長期不懈的書法鍛鍊,造就他游刃有餘的用筆力度。
李茂成最近反覆提起,他作畫的速度越來越慢。如今的線條細如髮絲,迥異從前,畫面卻依然滿幅。對照從前,他近期的用筆更精細,整體的景觀與畫面結構更堅實,也有更多可觀與值得玩味的細膩之處。細微的筆法讓人感覺他的敏銳度與精神力。李茂成近年來的繪畫,早已不是針對特定景致的描摹,而更像是對於自然共相及其本質的諸種召喚。他以個人心識所感與所見,對證有情世界的自然變化。
推薦藝術家
view all推薦展覽
view all【貍奴知幾 : 當代書畫中的貓】The Feline Knows: Cat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
日期:2024-10-19 ~ 2024-11-16|台灣,台北市
【當巨浪襲來-卜玆、李茂成、於同生、和田浩志】
日期:2024-09-28 ~ 2024-11-02|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