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的能手-屏東縣原住民文化資產特展】全心思考並擁有靈巧的雙手,成就完整之人
-
展期
日期:2024-06-04 ~ 2024-10-27
-
地點
屏菸1936文化基地 (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
相關連結
-
參展藝術家
雷賜、 顏柱、禹招補、邱金士、江雅蕾、杜冬振、雷斌
-
「藝的能手-屏東縣原住民文化資產特展」自6月4日起至10月27日,在屏菸1936文化基地的屏東原民館正式開展,民眾能在展覽中看到傳統琉璃珠、陶壺、魯凱族石板屋三大領域的文化資產保存者大展「藝」手,從琉璃珠的圖紋、陶壺的印刻、石板屋的建造中,聆聽原住民先人的智慧及故事,讓在地、多元的原住民文化被大眾看見。
【 走進他們手中的世界 】
步入「藝的能手-屏東縣原住民文化資產特展」展區,首先會看到雷賜、江雅蕾、雷斌、顏柱、禹招補、邱金士及杜冬振共七位屏東文物資產技術保存者的肖像於入口處,歡迎民眾的到來。七位技術保存者的精神如同燈塔,讓世人在資訊飛速、繁雜的時代得以緩下步伐,一同欣賞、領略傳統工藝的醇厚底蘊。
【 生命,在此串聯 】
「生命迴圈」呈現多項琉璃珠製品,民眾能清楚了解排灣族人在不同生命階段,適配哪些琉璃珠。此區特別展示江雅蕾出生的宗長 vusam 世家,一生所配戴的飾品,從出生的嬰兒項鍊到死亡的陪葬品-quljivangraw 珠項鍊,圓形黑坯上的太陽圖樣是 quljivangraw 珠的特色。
「一珠一故事琉璃珠譜」刊載了數十種琉璃珠珠紋的意涵及傳說。琉璃珠作為排灣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同紋路分別蘊藏著獨特又精彩的傳統故事。如:paljaljivak珠有分享之意,相傳古時有位小部落的智者用一串paljaljivak項鍊做為與大部落結盟的信物,化解了被併吞的危機。
沒有文字的排灣族,在幾百年來外族勢力的衝擊之下,製作琉璃珠的技術一度從排灣族中消失。琉璃珠的消逝,一度威脅到排灣族的傳統文化。雷賜與江雅蕾夫婦共創珠藝工坊,兩人長年研究古琉璃珠的製法及傳遞珠紋意涵,付出了多年的心血與決心,終於讓琉璃珠重回排灣族的懷抱。
【 繁瑣的過程中,體悟謙遜的真諦 】
陶壺與琉璃珠一樣,是排灣族三寶之一。從雷賜所製作的「傳統古陶壺-古陶壺田野調查紀錄」可知陶壺依照用途共分成10多種,紋路皆迥然不同。其中「誕生壺」雖沒有紋路,但它在所有種類中,等級是最高的。
「追尋古法」區可以一窺製作傳統陶壺的過程及技法。陶壺的製法非常繁複,自選土、揉土至塑形、刻紋、燒製,即使是資歷豐沛的製陶師,在每個環節仍需投入大量時間及技術,才有辦法燒製成功。
雷斌與父親一樣深信排灣族自古具備製作陶壺的技術,但在長年以來與外族交流的過程中,族人漸漸慣用外來的陶壺,忘記傳統陶壺的製法。被父親雷賜追尋傳統的精神所影響,雷斌萌生了復興古陶壺的想法。雖然長年不被父親理解,但雷斌始終對鑽研古陶壺製法一心一意,數十年後終於摸索出一套接近傳統陶壺的製作技法。
【 親手打造回家的路 】
跟隨展區動態手部影像的指引,可一覽「會呼吸的房子」區展櫃中掛滿整牆的顏柱生前建造石板屋隨身工具。
石板屋是最能代表魯凱族及排灣族的文化產物,排灣族及魯凱族石板屋聚落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族人在石板屋生活時,會在屋內生火以驅逐蚊蟲並保養石板。從外面看,吐煙的石板屋彷彿會呼吸一般,故被稱為「會呼吸的房子」。魯凱族石板屋一定會設置天窗,族人相信透過天窗可以跟祖先、祖靈溝通。展場有設計天窗透光意象,讓民眾體驗聖光壟罩全身的肅穆感。
石板屋的建造工程繁複,費時多年才能建成。對魯凱族及排灣族人來說,建造石斑屋是族內的大事,需要全族一起投入建造。
對石板屋技術保存者禹招補、顏柱、杜冬振、邱金士來說,族人與家人一起揮汗、攜手合作打造出石板屋,是他們共通的珍貴記憶。建造石板屋除了工法繁複、工程浩大,建造時更需時時留心傳統祭儀。杜冬振在乎蓋石板屋的內在建構勝過外在,因為「石板屋的精神文化層面的涵養,是非常深奧、緊密的」。
石板屋的保存及建造技術的傳承仍是重要的文化議題。禹招補認為石板屋是魯凱族的文化,希望子孫們能重視並繼續蓋下去。邱金士感悟到「社會結構都坍了,剩下夢一樣」,他持續投入建造石板屋,更撰書紀錄,發誓要繼續將文化和精神傳承給下一代。
跨域的傳統工藝在「藝的能手」特展中並存,讓觀眾開啟與不同文化對話的可能性。循著技術保存者編織的文化脈絡,觀眾不僅將因工藝的精巧外在所驚艷,更能因其蘊藏的豐富多彩文化內涵所感動。對話能泯除距離。當人們對不同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才有辦法互相珍惜和欣賞彼此的文化差異。期望在不遠的將來,人們能攜手合作,讓原住民傳統工藝得以永續發展。 -
REFERENCE
推薦展覽
view all【2023落山風藝術季】風的頻率
日期:2023-12-15 ~ 2024-02-25|台灣,屏東縣
【得真】蔡忠南陶壺展
日期:2023-11-01 ~ 2023-11-12|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