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倖存者存在 - 台北當代藝術館 X 德勒斯登當代藝術協會 錄像交流計畫】
-
展期
日期:2024-11-30 ~ 2025-01-12
-
地點
台北
-
相關連結
-
參展藝術家
王雅慧、袁廣鳴、陳依純、許哲瑜、陳敬元
-
▐ 展覽簡介
台北當代藝術館與德勒斯登當代藝術協會(DresdenContemporaryArt)、網絡|媒體|藝術(Netzwerk Medien Kunst)、德勒斯登媒體文化中心(Medienkulturzentrum Dresden)、德勒斯登 C.Rockefeller 當代藝術中心(C.Rockefeller Center)合作,共同策劃「CAPTURING NOWNESS–Im Hier und Jetzt 倖存者存在」錄像交流計畫。德國策展人 Andreas Ullrich 提出「CAPTURING NOWNESS–Im Hier und Jetzt」的主題概念,以公開徵件和評審團遴選的形式來策劃展覽作品。同時,台北當代藝術館邀請臺灣策展人王鼎曄負責臺灣錄像作品的選件,並由王鼎曄提出「倖存者存在」的策展論述,以回應此主題。
▐ 〈倖存者存在〉策展論述/王鼎曄
「我們此刻的存活,都是僥倖。」
2024年4月3日,臺灣花蓮發生了強烈地震,緊接著在8月,日本在一次地震後發佈了「南海海槽巨大地震警報」。烏俄戰爭持續已逾兩年,近期的加薩戰爭,甚或是化學工廠火災所引發蘑菇雲般的爆炸……。天災人禍不斷發生,這些都是生命中無法操控的現實。「存在」對我們每個人而言,可以理解為我們都是當下的倖存者。無人可以預測下一秒鐘會發生的事,無法掌控現實彰顯出我們的存在是多麼不易、脆弱,甚至可說是生命中的幸運。然而,作為倖存者,我們尚未經歷過人生的最後一關──死亡。如果我們將死亡視為生命中的重大事件,那麼期許我們都能深刻體驗屬於自己的生命過程。
在王雅慧的作品《訪客》中,影像裡的漂浮白雲穿梭在空間中,我們是否就像是那朵白雲,輕輕地來去。袁廣鳴的作品《日常演習》是記錄臺灣從1978至今的防空演練,空蕩蕩的城市,直指這個島嶼的地緣政治。陳依純的作品《捕虜監視所》是以二戰期間的金瓜石戰俘營作為文本,反思戰爭的意義與當時戰俘在戰爭裡的人權問題。許哲瑜的作品《麥克風試音:致信黃國峻》是以作家黃國峻自殺前的散文作品發展而來,影像中的敘事是對記憶的一種重構,重新思考死亡的意義。在陳敬元的作品《信號彈》中,信號彈作為一種求救訊號亦或是節慶煙火,是臺灣這個島嶼上長久以來的困境與矛盾。
然而,這些你我的日常現實,都是我們生命中彼此最深刻的連結與交集,沒有人可以輕易逃避,只因我們尚未死亡。
▐ 〈CAPTURING NOWNESS–Im Hier und Jetzt〉策展論述/Andreas Ullrich
「永恆的當下」是許多精神和哲學傳統的核心概念,且深刻體現於道家的「無為」思想。「無為」意指「不為」,更精確地說,是「順應自然流動而為」,即個人能夠在生活中無礙地流動,與自然和諧共處,而非與之抗衡。「永恆的當下」的概念在道家思想中存在其對應,即生命只有在當下才能被完整地體驗和理解。過去已經過去,未來尚未到來,一切真實且有形都存在於當下。「無為」思想中,當下此刻並非強迫或控制,而是任其自然開展。個人的行動不投射至未來,也不被過去所束縛,自然地、自發地、完全地與當下的發生相契合。
「CAPTURING NOWNESS」公開徵件邀請電影工作者探索這種微妙而深刻的狀態,如何順應生命流動來體驗當下,而非受到內外部壓力驅使。用鏡頭捕捉無形的「當下」,並通過影像和故事傳達其意義。徵件作品呼應「無為」的精神,描繪人與當下的關係:一種不刻意為之的行動,在當下實現的生命。
評審團從50多件投稿中選出10件作品,以詮釋「CAPTURING NOWNESS」的主題概念,並在德勒斯登和臺灣的公共空間展出。
▐ 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策展人:王鼎曄
▐ 臺灣參展藝術家:王雅慧、袁廣鳴、陳依純、許哲瑜、陳敬元
▐ 德勒斯登當代藝術協會策展及評審團隊:Thomas Dumke、傅雅雯、Andreas Ullrich
▐ 德國徵件參展藝術家:Alba T Álvarez、Sabrina Bellenzier、Tatjana Bikic, Moritz Simon Geist und Robert Arnold、Ibrahim Quraishi、Lucas Oertel & Heinz Schmoeller、Elom 20ce & Musquiqui、Chihying & Gregor Kasper、Caroline Beach、Felix Ermacora & Johanna Blank、Julius Günzel & Maja Nagel -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