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耿畫廊 Tina Keng Gallery

【心憩之處-蔣友梅個展】

  • 展期

    日期:2025-02-15 ~ 2025-03-29

  • 地點

    耿畫廊 (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F)

  • 相關連結

    耿畫廊

  • 參展藝術家

    蔣友梅

  • 2025 年春初,耿畫廊帶來蔣友梅睽違三年之個展「心憩之處」:以油畫、紙上、以及立體作品三大形式展開,譜寫出蔣友梅在宗教、在文學、在亙古與須臾間,生命內觀和哲思辯證下的繾綣絮語。展名「心憩之處」,除了連結自藝術家同名文學詩作,更道出蔣友梅近年在心境上、精神上、作品中,企求內心平和、圓滿之想望。

    在文學的熱愛和長年浸淫佛學修習和洗禮,是蔣友梅的生活,更反映在她的創作中。上自貫穿作品的論述內容,下至作品命題,皆不難體察到佛學、禪學、以及中國水墨精神之於她的影響。然而,儘管從佛學的宇宙觀作為起手式,作品中流露更多的卻是對於當代的思索,包含創作行為與作品之關係、符號隱喻,甚或材質的實驗、顏色的講究和追求等;藉由顏料堆疊造成之肌理、或是字符反覆書寫下,使文字解構進化為新的抽象語彙,這些不僅造就作品表面的多變和層次,更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在情感上的交融之中,最終收束而成的狀態。

    多元媒材的選用,是蔣友梅一貫的創作特色。不同媒材藉由物理交互影響之下,所產生的偶發與不確定性,讓作品表面呈現多重視覺結果之餘,也融貫入藝術家在哲學論述上的著墨:當細石、香灰、紗布、粗鹽等材質於表面交匯,進而滑動、附著、凝固、擴散之際,媒材即昇華為符號,引領觀者代入藝術家個人經驗記憶、情緒等人文內在中,連帶延伸出對於時間、空間的感悟和視覺體驗。斑駁、鑿痕暗喻的時間堆疊,綑綁、包紮意味的休養或療癒,或是利用水墨物理性質所造成的層疊、留白,以及抄寫經文等,都具體擘劃出蔣友梅的抽象繪畫背後,那根源於東方禪學的世界觀;然,若單就畫面結構、線條等元素直觀,我們仍然可以強烈感受作品所獨有的質地和趣味。

    有別於 2022 年的「無始無終」展出較大尺幅的圓形油畫系列,本次個展「心憩之處」則更著墨於近一年的中小型作品。蔣友梅的繪畫總散發出一股輕盈、閒逸的氣質和氛圍,儘管在其創作中,面對和貫穿的是佛道中看待生死這樣一個哲學命題。然而無論作品尺幅大小,繪畫亦或詩歌,其中乘載的喜樂還是憂傷、或是圓滿之餘的些許遺憾,這些種種樣態的情感和思緒,總宛若輕風,輕柔地在觀者心中泛起漣漪。而這樣的作品風格,是來自蔣友梅身為創作者的價值觀實踐,更是身為佛學者的自身修為。對應到畫面中那些利用不同介質所造就出,通透的、呼吸的、流動的舒放或收斂,是在西方抽象繪畫的空間意識和視覺形式的架構下,又同時保留了東方哲學中對於虛實、線條及氣韻等本質;而以視覺形式的「色」與內在哲思的「心」為經緯,又呼應了藝術家自始以來對於心色相生共立的論述之建構。

    除了平面作品,本次個展「心憩之處」中,特別展出三件立體系列作《石頭經》(A Stone Sutra):藝術家以自身的手掌翻模,掌中握住寫滿經文的圓石。作品觸發自藝術家過往周遊列國間,於各地搜羅圓石之習慣,在抄寫經文後攜帶旅行,並於最後將圓石遺留在所經之處。《石頭經》三件系列作中,以三種不同手勢,或握或托圓石,並巧妙安排於展場內部不同空間狀態中,除了與蔣友梅的繪畫相做呼應之外,也欲體現作品意涵中經文之石頭,藉由藝術家的行為,展開穿越空間、時間的旅程。

    人如其作,作如其人。面對無常,累積過往生命的總和,也成就如今蔣友梅的恬淡和從容,體現在其創作中,感受到的是能量的飽和,精神亦愈發自由。藝術家以自身為圓心,以生命畫圓,生、死僅僅只是圓弧中的片段和日常,而人世間之旅程也並非單向直線的起始和結束,而是在循環中相聚,體悟。也許不經意間,在蔣友梅的筆畫中,你我亦可覓得一隅心憩之處。

  • REFERENCE

    耿畫廊

耿畫廊蔣友梅心憩之處

推薦展覽

view all

耿畫廊

【深邃微妙—紀嘉華個展】Jason Chi Solo Exhibition: Perplexity

日期:2024-11-23 ~ 2025-01-18|台灣,台北市

耿畫廊 Tina Keng Gallery

【佛西.聖雅克路7號】黃沛涵個展

日期:2024-03-02 ~ 2024-04-20|台灣,台北市

耿畫廊 Tina Keng Gallery

【半實境:溫室後的溫室】

日期:2024-03-02 ~ 2024-04-20|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