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貝瑪畫廊

【非器】邱梁城個展

  • 展期

    日期:2011-01-22 ~ 2011-03-05

  • 地點

    貝瑪畫廊 (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304巷26號

  • 《非器》系列是邱梁城首次正式發表的大型立體創作系列。

    這些作品或站立或躺臥,有些捲曲的形象看來像是具有生物性的蛹、遠古螺貝、或因為有著堅實斷裂的缺口而像是某種大型機具的零件、更有些則像是建築的殘片、甚至像是時間流逝久遠後的遺址碎片,這些作品顯然都不傾向於表現某種完整的形象,反而相較之下,更像是對於某種流變形象的瞬間掌握,不僅所呈現的物件形態,像是某種更大力量的局部體現,仔細思考在充滿生物和人工遺跡之間的變幻性,更讓作品是處於多重歷史時空和時間經驗中。整個系列,都像是刻意捕捉著各種狀態上的不確定性,或是彷彿會持續在多種形象之間變易著。

    《非器》系列的構成方式,來自於創作者持續思考著人造物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他曾經實驗過多種手法,運用各種生活中的現成物、工業大量生產品來作為塑形的容器,運用土、水、擠壓、重量、乾溼變化、時間等等因素,觀察和思考「土」和這些造型語言之間的關係。在這樣過程中,「土」作為一種引導思考的媒介,不斷跟各種造型語言和力量關係進行對話。

    此種形象的發展方式,讓觀者感受到那些作品體現著某種正在進行中的當下時間。土塑形過程,具有延展性的胚土透過線性、弧形曲線,展延著內在力量與時間連續性,如同一種軟性的視覺表達語言(特別是在尚未窯燒的待乾胚體上可以感受到);在經過窯燒後,卻轉化為堅實陶體,時間像是被那些金屬光澤、紅磚陶或是沈穩礦石般的質感和體態所凝結。

    正在進行中、未完成性,構成了這個系列的形象特徵。就像是某種更大、超然存在的瞬間力道,被局部的框取為每件作品的個別樣態。《非器》系列的獨特之處,顯然是由單件作品之間產生了多樣化、系列化關係來表現,這種創作構思,恐怕不再是運用單件作品體現個別完整造型的手法來發展,似乎創作者更重視作品與作品之間的對話關係和差異,因此,觀者將發現這些系列作品其實構成了一個豐沛、多重想像的場域—那是讓觀者得以在作品和作品之間持續發現的相近關係和差異形象,讓觀者的想像,具有可不斷擴充、往返、相互補充的整體空間。

    但也在創作過程的實驗與思考中,創作者最後發現,「土」已非「土」。經由對於當代生活人與土地疏離關係的反省,「土」似乎更加對應出個體與當下生存真實間的疏離和碎裂性。因而《非器》系列對於創作媒介的反思,更深一層地聯繫了他過去《飛行城市》等繪畫系列(2005~2010),無論是繪畫或是立體創作,均透露出創作者所體驗到生活於當代都會的「游離土地」和「居無定所」的斷裂感。而此種處境,並非全然由於工作移居都會而來,而是從1960年代開始,台灣農村的實質存在性,就已經隨著農業無法維生的現實而瀕於被逐步剝離生命力的荒廢狀態中。

    當代已經失去能讓人安身立命的自然,《非器》系列似乎正透露出了此種在人工與自然間的不確定性和生存體驗。或許,這也正是創作者將此系列命名為《非器》,試圖脫逃於經濟追求、後消費社會的功能與效率主義,將當下轉化為澹忘無用場所的理由。

尚未建立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