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好博 The Well Fair】

  • 展期

    日期:2016-01-24 ~ 2016-04-17

  • 地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 參展藝術家

    Elmgreen & Dragset

  • “Elmgreen & Dragset:好博(The Well Fair)”將UCCA的大展廳轉化為虛構的藝博會場館,呈現Elmgreen & Dragset過去20年內所創作的八十餘件作品。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於2016年1月24日至2016年4月17日呈現雙人組Elmgreen & Dragset迄今為止在中國大陸的首次個展“Elmgreen & Dragset:好博(The Well Fair)”。

    本次展覽把UCCA的大展廳空間平均分割為矩形的展位,從而將其轉化為虛構的藝博會場館。臨時搭建的、結構重複的牆體在展廳的中央以魚骨網格的方式排列,模仿世界範圍內商業藝博會的一般建築形式。藝術家過去20年裡所創作的八十餘件作品將以離經叛道的方式呈現出來——它們被置於儲貨箱中、包裹著、以半完成裝置的方式呈現或斜靠著牆壁,從而設置模糊的臨時性場景,仿佛藝博會處於尚未開始或已經結束的狀態。此次展覽的作品從歐洲、亞洲與北美地區徵集而來,以全新的方式展現Elmgreen & Dragset的藝術創作與實踐,在不同的話題之間建立聯繫,並討論其作品中不斷重複主題:譬如建築的機制、社會文化、藝術史以及身份認同、性向相關認同的存在主體論題。

    通過在美術館中呈現藝博會的場館,Elmgreen & Dragset從藝術機構的內部向其社會機制發問。在“好博”的某個展位中,藝術家再次呈現2000年舉辦於萊比錫當代藝術畫廊的展覽“其他事件之間”中的行為表演。在這一持續性的表演中,兩位油漆工在展覽空間中的白色牆面上刷白漆——由此,白漆不斷地覆蓋展牆。重複性的粉刷工作因而獲得了思想性的意義,將看似平常的單調工作轉化為儀式性的行為。這一創作於早期的作品反映著Elmgreen & Dragset的藝術實踐中經常涉及的主題:作為呈現藝術作品的“白立方”式標準化空間與白色本身的複雜性。他們曾將畫廊的空間倒置,將其置於地下空間,並懸置於地下空間的天花板上,從而探討以白色牆體為建築主體的典型畫廊的概念。在展覽“好博”中,藝術家將UCCA的美術館空間轉化為藝博會現場,使場館空間本身即成為一件藝術作品,而展覽的整體呈現則如一件綜合性的藝術裝置作品,即所謂的“總體藝術”。

    Elmgreen & Dragset通過布展的整體形式反思作為實體與概念的當代藝術博覽會。通過戲仿如今已成慣例的藝博會網格狀佈置結構,並將此種呈現方式置於美術館大廳的展覽現場,藝術家亦探究了行為模式在不同情境中產生的“隨機應變性”。參觀者通過藝博會的空間,從甬道一側穿越至另一側,在每個展位中體驗不同的場景佈置,並跟扮演藝博會工作人員的美術館員工相遇。Elmgreen & Dragset置換了商業行為的活力,使“藝博會”處於某種中間狀態,隱去了任何關於藝博會起始節點的資訊;他們僅在藝博會的現場呈現自己的作品,消解了藝術家之間典型的競爭性價值關係。這一虛構的 4269;博會現場力圖打破商業藝博會中慣有的社會等級制度,其中呈現的作品均不涉及銷售環節,且貴賓室不向任何人開放。在兩個一模一樣的相鄰展位中,藝術家清晰地質疑價值評定與原創性的論題:展位中,所有的元素均成雙出現,包括所有的藝術作品、傢具,甚至由雙胞胎扮演的畫 廊主。《二級》(2015)亦在藝博會的中心地帶以雙重幾何的結構刻畫了拍賣行展區——其中,藝術家由中央向兩側依次放置了數排長椅,兩端則分別設立拍賣台,並輔以兩位拍賣官主持競價的預錄製聲音。

    Elmgreen & Dragset關注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致力於呈現常為人所忽視的藝術機構的普遍性元素。《被命名系列》(2012)的創作過程如下:職業的美術館管理員首先從世界著名美術館的牆壁上提取白色的塗料,藝術家隨後將其移至畫布之上,繪製出單色的繪畫,從而把諸如古根漢美術館、新美術館與龐比度藝術中心等美術館牆體的陳舊塗料轉化為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依次陳列,呈現出白色顏料不同的質感與漸變。在近期創作的《自畫像》(2015)系列中,Elmgreen & Dragset從機構性認同的話題轉向個體身份認同的話題,援引其他藝術家以諸如布面繪畫或大理石雕塑等經典媒材創作的作品,並呈現這些作品的標籤,從而將牆面上微不足道的作品標籤轉化為一件藝術作品。標籤的題目反映著Elmgreen & Dragset個人歷史中的重要時刻,他們選擇的藝術家則揭示了二人創作的靈感來源。

    在作品《黑白日記》(2009)中,Elmgreen & Dragset進一步探討了個人化與共用的文化身份、記憶。該作品由藝術家不斷收集的列印照片組成,參觀者可以通過這些照片一睹雙人組的職業生涯與私人生活。該影像檔案涵蓋廣泛,創建於“自拍”狂潮席捲世界之前的2005年左右;這些照片尺幅小,由不附支架的皮制相框密封並擺置於架子之上,形成以成百上千的影像構成的視覺日記,從而將私人照片與城市景觀的圖像、展覽佈置過程的記錄融合起來。Elmgreen & Dragset近期創作的《副作用》系列亦涉及了身份認同的話題,該系列由盛滿淺色食用色素糖衣的手工吹制玻璃花瓶組成,這些色素用於製作針對愛滋病毒的最新藥物的糖衣,諸如Truvada、Atripla、Stribild與Isentress。《副作用》(2015)與諸如Félix González-Torres、通用想法小組(General Idea)或Roni Horn等藝術家的創作處於同一歷史語境之下,但討論了目前研製對抗愛滋病毒之治療手段的新可能性,以及製藥工業在公共健康問題中的角色。

    在呈現人物造型的作品中,Elmgreen & Dragset以栩栩如生的形象探討了童年、撫養與身份認同的論題。譬如在作品《某天我會長大》(2015)中,一個小男孩的形象凝視著展櫃中的一杆步槍;《等待》(2013)中,一位百無聊賴的孤獨少年停留在金屬腳架上;《現代摩西》(2006)中,被遺棄的嬰兒處於提款機的前方。其他的作品涉及缺席與疏離感的話題。沒有入口的貴賓室體現了藝術家所定義的拒絕——作品似乎邀請觀看者以某種方式進行參與,實際上卻因其失效的功能而拒絕任何形式的互動。藝術家亦轉化了藝博會中其他的典型建築設計形式,諸如酒吧、安全出口與洗手間。在 《顛倒的酒吧》(2014)中,環形吧台中的啤酒龍頭朝向外側,而高腳凳則放置於吧台內部;在《緊急出口》(2015)中,坍塌的樓梯指向永遠無人可到達的安全出口。在《婚姻》(2004)中,兩個洗手間水槽通過一個共用的彎曲長排水管道聯結起來。

    展覽題目“好博”呼應了Elmgreen & Dragset分別在貝根藝術中心(挪威,2005)、BAWAG基金會(維也納,2005)、Serpentine畫廊(倫敦,2006)與發電廠當代藝術畫廊(多倫多,2006)舉辦的個展“福利秀”,該展覽由機構中迷宮式的走廊、等候室與管理區構成,呈現歐洲福利國家的碎片化圖景。同Elmgreen & Dragset此前的展覽相似,展覽“好博”由敘述性的線索貫穿,講述著由單獨的物件及其展現方式之間的對話所編織的故事。

    展覽“好博”通過融合各個司空見慣的空間,延續了Elmgreen & Dragset一貫關注的結構性置換。這些精心構思的建築性裝置將既有的事物置於全新語境的場景中,並使之與新的作品部分進行對話。在《請保持安靜!》(2003)中,Elmgreen & Dragset將哥本哈根的丹麥國家美術館的展廳轉化為死氣沉沉的醫院病房 ,目前,該裝置已列屬美術館的永久性館藏;在《終點站》(2005)中,他們將紐約柏晗基金會(Bohen Foundation)的建築轉化為20世紀80年代典型的紐約城鐵。2009年,他們佈置了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丹麥館與挪威館,這兩個場館以兩位藝術品藏家住所的形式呈現其備受讚譽的展覽“藏家”。此前,Elmgreen & Dragset在美術館中的展覽曾採取失敗的建築師公寓的形式(“明天”,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倫敦,2013)以及受Gilles Deleuze的思想啟發而創作的通用航站樓的形式(“千高原機場”,三星美術館PLATEAU,首爾,2015)。本次展覽中,完成的作品被故意以雜亂的方式陳列於本質上即具有臨時性的“展 位”上,旨在揭示出展覽佈置本身的過程,並激發人們去質疑、反思藝術作品的崇高概念。通過在美術館中呈現一場藝博會形態的展覽,Elmgreen & Dragset考量了全球範圍內對於當代藝術品的消費衝動,定義了藝術市場空間佈置的結構,並由此探究隱匿於其中的欲望。

    關於展覽

    展覽“Elmgreen & Dragset:好博”由UCCA館長田霏宇與助理策展人張張聯合呈現。本展覽由貝浩登、Victoria Miro畫廊、丹麥藝術基金會及Fritt Ord提供支援。首席戰略合作媒體為《藝術新聞/中文版》。自2016年1月23日起,亦可登陸線上合作夥伴Artsy的網站以獲取相關資訊:http://artsy.net/the-well-fair-2016。

    UCCA同期推出展覽相關的中英雙語出版物,邀請眾多學者、藝術博覽會總監共同撰文探討促進藝博會發展的文化、社會學、心理學與歷史性的力量,以及藝博會的前景。撰稿人包括Frieze藝術博覽會的聯合創始人Matthew Slotover、馬德里當代藝術博覽會的總監Carlos Urroz、米蘭大學的文化社會學家Roberta Sassatelli、耶魯大學的心理學與行銷學專家George E. Newman、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主席Christine Mehring與藝術評論獎得主Stefan Kobel。本書由田霏宇撰寫序言,收錄藝術家的訪談錄,亦包括由田霏宇主持、三位巴塞爾藝術展總監Marc Spiegler、Noah Horowitz和黄雅君共同參與的對談,該對談借助應用軟體WhatsApp實現。

    本次展覽亦延伸出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對話類及放映類公共項目。對話類包括藝博會簡史、當代藝術收藏方式、藝術的網路化趨勢、二級市場的一級化現象等話題;放映類專案結合藝術家的地緣身份策劃“挪威電影展”,除放映近期7部優秀的挪威電影之外,亦特別呈現藝術家的戲劇作品《作秀女王》錄影。

好博 The Well FairElmgreen & Dragset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

推薦展覽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