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戲法】涂維政個展
-
展期
日期:2011-11-29 ~ 2011-11-29
-
地點
VT ARTSALON (台北市伊通街47號B1)
-
《視覺戲法》我從這些看起來很像影像史博物館的文物或照片中呈現當地的人或事件及獨特的城市景觀,透過〈影像銀行〉的微觀景像和〈身體測量〉邀請當地民中參與的城市測量行為,都企圖突顯人在城市中的「見所未見」或「聞所未聞」…….。我以這樣的方式觀察我所熟悉或陌生的城市,與當地民眾一同重新體驗,發現了這個城市具有其獨特的面貌。
我很喜歡用盲字或摩斯密碼先轉成銅板畫在以同樣的內容轉成音樂盒的音樂來呈現”文字”
這是個展作品 字花台 的摩斯密碼內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藝術家體制化」是自我一種界定「當代性」的方式,我以謬誤的「偽事件或歷史」累積來尋找徹底「差異化」的可能。
文字先被轉換成畫面又變成悅耳的音樂.,透過音樂盒及老爺鐘的敲鐘聲音,彷佛有一種記憶被召喚又充滿想像空間的內涵………..。這也是我對藝術自我界定的看法。
《視覺戲法》是涂維政繼創作2000-《卜湳文明遺跡》與2010《夫子跳曼波》之後的新作個展,看似動畫起源的「視覺玩具」或早期「木制投影機」的「歷史文物」或「影像」與「聲音」,都被賦予誇張的裝飾、想像與表演性。作品邀請當地民眾針對上海外灘源、首爾;或以自己身體對VT所在的伊通街與臺北市有遊樂區或健身器材的公園進行某種程度的考掘和測量,透過真偽歷史文物、真實事件與「環境切片」的交織,這些市井小民及微觀片狀呈現出獨特的當地景觀。展覽也將有不同形式的互動作品,其中「影像銀行尋寶遊戲」邀請觀眾參與,首先尋獲寶物將有120件小作品送出。展覽透過以某種身體的影像田野調查及遊戲方式,尋找並搜集城市景觀和人文痕跡的資料庫,也透過這些「測量影像」、「視覺玩具」和「民眾互動」延伸的行為,來為城市進行一種人文式的按摩。
1.你希望觀眾在這個展覽裡看到什麼?或者,請你簡單談談這個概念的緣起?
我在2010年參加上海外灘美術館策劃展「日以繼夜—或美術館可為之若干事」,而這次的個展則是作品計畫「影像˙聲音˙博物館」的延續。
而最初的發想應該與1997年我在復興商工美工科擔任教職的「肢體感覺」課程和大學兼課時的課程有關。之後於2005年參加「五嶽看山—海峽兩岸研究生五嶽系列考察寫生及聯展計劃」,當時提出了「環境切片」這個想法:透過環境的微觀照片所組成景物局部質感,宛如ㄧ種科學或醫學的景象切片,呈現「環境取樣」或「表象觀察」的視覺經驗切片,來觀察這個世界… 。另外這些看似動畫起源的視覺玩具或早期木製投影機的「歷史文物」或「老影像」,都被賦予誇張的裝飾、想像與現下的人物與事件。期望透過真偽歷史文物、真實事件與環境微觀片狀的交織,呈現出獨特的城市景觀。
2.這個系列與你過去創作的脈絡是怎麼樣的一個關係?以及,概念上的異同之處為何?
當時「影像˙聲音˙博物館」這件參展作品摒除了以「卜湳文明遺跡」屬於雕塑的形式來探討上海這個城市,而以「影像」和「身體」來思考這件作品的創作。這件展覽看似脫離我創作了10年的「卜湳文明遺跡」的創作脈絡,但保留了以「事件性」及某種「田野調查」的方式,對該城市的歷史及影像的歷史做出呼應。換句話說,是以類似於「影像考古」的思考型態對城市進行觀察,「博物館」則是呈現的方式。這些都是和過去「卜湳文明遺跡」相關及相異之處。
3.「影像‧聲音‧博物館」系列在上海、首爾與台北的差異為何?這三個城市給予它們怎樣的影響?
上海是充滿能量與動感的城市,外灘源也可以說是上海城市景觀的精華,「影像銀行尋寶遊戲」展出不滿一個月120件作品就被拿光,「身體測量」也有較高難度的展現,觀眾的配合程度相當高。首爾是個很舒服的城市,也是較具休閒、消費性的文化城市,觀眾很有親和力,觀光區都有導覽義工、城市中有人工河-清溪川,上班族可以利用中午休息時間泡泡腳、有街頭藝人和快閃族在河岸跳舞唱歌……。這次的個展作品是我對VT所在的伊通街與台北市有遊樂區或健身器材的公園進行某種程度的考掘和測量。這些遊戲區和健身器材成為佔據台北市公園的特殊景觀,我思考著它是兒童和老人的新樂園?還是一種行為的制約?這還很值得進一步思考和觀察。
4.你在自述裡提到「透過這些作品資料庫和民眾互動延伸的行動,來為城市進行一種人文式的按摩」,請問你認為台北酸痛的地方是什麼?
神經太緊繃導致的手腳麻痺,應該是太焦慮也太忙錄的城市吧!說真的,台北是個精彩的城市,但我期待多一些輕鬆的空間、時間和休閒遊戲的特質。
5.這次個展裡的<視覺玩具>系列和你大學時期的油畫作品<電動玩具>系列都與遊戲有關,可以談談你將遊戲作為創作思考的緣由嗎?
我大學生活都在街機時代的電動玩具廠與排球場度過,當高中老師時也嘗試以「遊戲」替代「體罰」。在「卜湳文明遺跡」、「古藝堂」、「常設典藏展」這些作品中對當代藝術與觀看方式的想像也具有某種程度的「遊戲性」。或許是我的個人特質,我喜歡與觀眾互動......。說真的,我也不知道,這也是我自己還在思考的……。
6.在 VT展出,對於你的發表或者創作是否會有不一樣的影響或者呈現考量?
當然有!這個個展從VT當年的第一檔延後到四年後的今天,我非常惶恐,而且這是我暫時告別10年「卜湳」系列的首次個展。VT象徵著一股年輕實驗的精神,這次作品的呈現,某種程度也較思考著純粹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