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位移】高雄獎20年
-
展期
日期:2016-06-04 ~ 2016-10-09
-
地點
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
參展藝術家
劉國勝、林佳臻
-
高雄獎20年VS. 高美館22週年館慶
今年高美館將邁入22週年,每年都在這個關鍵時刻,推出重要的展覽。「高雄獎」也在高美館二十年的經營下,於台灣的藝術圈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品牌。這個品牌傳遞著對於藝術多元、開放的堅持,藝術家只要夠努力,回歸自身創作的本質,參與這個平台,就有機會在這裡發光發亮。高美館訂於6月18日(星期六)歡慶22週年的日子,14:30舉行「時代的位移:高雄獎20年」開幕典禮以及104年捐贈及贊助表揚儀式,除此之外,16:00在美術館的雕塑大廳特別舉辦一場由楊智欽指揮與高雄市交響樂團演出的「仲夏之夢-館慶大廳音樂會」,歡迎大家來共襄盛舉,渲染藝術氣息。
二十年回顧展:「時代的位移:高雄獎20年」
在這二十年之際,高美館策劃了「高雄獎」回顧性的展覽「時代的位移:高雄獎20年」,展出作品以當年高雄獎得獎作品送入典藏者為選件主要內容,部分作品採借件方式(因2007-2009年作品無典藏),為免除觀賞者僅從時間軸線切入,作品風格過於跳動且無脈絡可以依循,所以採時間序併同媒材分類的方式,來進行作品的佈展配置,總共展出80件作品,另一方面也表達「高雄獎」初審分類、複審不分類的平台特性。期望透過媒材對話,讓觀者閱讀歷年作品不同的風格轉移與多元的創作表現,共同經歷這風起雲湧、競爭激烈的歷程。展出地點為高美館201-203展覽室,展出時間即日起至10月9日止。
給獎讓藝術家取得第一筆的安家費
「高雄獎」這個給獎平台的設立,充分的表達一個城市對於當代藝術的關心與鼓勵,以及對年輕藝術家的支持。藝術創作是一條孤寂的道路,在這二十年間發現許多藝術家,經由這個給獎機制,給了家裡充分的理由,支持創作的道路,也有不少藝術家在這個獎項的支持下,確立未來投入藝術的職業生涯。
一段高雄的文化藝術史:人本的「高雄獎20年研究」與記錄
這個歷史性時刻,除了推出回顧性的展覽外,更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助理教授蔡佩桂老師,以高雄獎得獎者角度進行研究訪談:「高雄獎相:高雄獎20年研究」,研究中取樣關懷高雄獎歷屆的得主,探訪他們的現況,同步邀請紀錄片盧昱瑞導演(2010年高雄獎得主)隨同紀錄,共同書寫高雄獎的藝術家傳記,期望以另一種方式來逼近當代藝術的真實。
2017高雄獎主題策劃與徵選兩展將同台
另外也預計2017年將研究的成果進行策展,以一個提案的方式推出:「快轉 高雄獎歷史」,向高雄獎得獎者提問:如果時光倒流,會以何作品參賽?如果歷史可以修正,將以何種後見之明,重寫自己的創作系譜、影響台灣的創作光譜?藉此展覽討論:是否已有一個既定的高雄獎歷史,等待書寫?如果高雄獎20年形構了一段高雄的文化藝術史,有沒有可能快轉這個過程,來創造更多契機?時點上也會安排與「2017高雄獎」徵選結果同台展出,共同激盪、輝映。
早期的地方美展到今日全國平台
「高雄獎」從早期地方性的美術覽會,傳承了台灣光復後省展之地方美展的脈絡,經歷二十年的規劃與變革,脫開原有的格局。早期的「高雄市美術展覽會」,在教育局主政下經歷了十一屆,分別由壽山國中(1-3屆)、文化中心(4-11屆)負責承辦,第12屆(1995)以後改由美術館主導。第一屆開始即引用省展模式,採取分類審查的方式,於各類中評選出1-3名,直到1997年增設了「高雄獎」,將制度改為初審分類,複審不分類的機制,2008年取消了「高雄市美術展覽會」,單獨以「高雄獎」之名徵獎,沿用至今。
高雄獎的歷史數據
改制後的「高雄獎」從1997年到2016年正好屆滿二十年,這二十年間從送件的人數,獎金的歷年加碼,得獎者創作的水平看來,高雄獎早已從地方性的美術展覽會,成為全國性最重要的年輕創作者的給獎平台之一。回顧這二十年間,共有11,454人送件,審查了約34,362件作品,徵選出99位高雄獎得主,總共勞動了1,064評審委員人次。
開幕式暨高美館22週年館慶
「時代的位移:高雄獎20年」開幕典禮訂於6月18日(星期六),當日也是歡慶高美館22週年的日子,同步推出一系列的館慶活動,讓民眾能與美術館更貼近,也設計了各式各樣的紀念品送給參與者。活動由清晨6時半起到傍晚結束,下午的重頭戲是在美術館雕塑大廳舉行「時代的位移:高雄獎20年」開幕典禮、歡慶22週年生日會以及104年捐贈及贊助表揚儀式,最後由楊智欽指揮與高雄市交響樂團演出孟德爾頌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選曲以及韓德爾清麗小品,與您共譜夢幻又美麗的夏日之夢。館慶內容請上高美館官網查詢:http://www.kmfa.gov.tw。